一种后悬置本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255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悬置本体,其在满足隔振性能的同时,满足各系统的耐久性及安全性等要求,同时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的外环壁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成为一体件,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腔内塞装有第一橡胶主簧,所述第一橡胶主簧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轴向安装孔,所述第一轴向安装孔用于连接外接的第一长螺杆,所述第一长螺杆用于连接动力总成的后过渡支架,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腔内塞装有第二橡胶主簧,所述第二橡胶主簧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二轴向安装孔,所述第二轴向安装孔用于连接外接的第二长螺杆,所述第二长螺杆用于连接车身过渡支架。

A rear suspension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悬置本体
本技术涉及车体悬置结构的
,尤其涉及一种后悬置本体。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的悬置结构包括橡胶悬置和悬置固定支架,其作为汽车的关键连接结构件,不仅要提供良好的隔振性能,还要满足各系统的耐久性及安全性等要求,对于悬置结构中起隔振作用的橡胶悬置,其疲劳耐久性能尤为重要;现有的悬置本体,其结构复杂,安装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后悬置本体,其在满足隔振性能的同时,满足各系统的耐久性及安全性等要求,同时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悬置本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的外环壁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成为一体件,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腔内塞装有第一橡胶主簧,所述第一橡胶主簧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轴向安装孔,所述第一轴向安装孔用于连接外接的第一长螺杆,所述第一长螺杆用于连接动力总成的后过渡支架,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腔内塞装有第二橡胶主簧,所述第二橡胶主簧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二轴向安装孔,所述第二轴向安装孔用于连接外接的第二长螺杆,所述第二长螺杆用于连接车身过渡支架。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腔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腔直径,所述第一橡胶主簧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橡胶主簧的直径;所述第一橡胶主簧上开设有第一减重槽,所述第一减重槽确保橡胶主簧的重量减少、仍旧保证隔振新能;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连接结构为一体铸造成型,确保整个结构的强度;所述连接结构上设置有第二减重槽,所述第二减重槽沿着所述连接结构的长度方向布置、且为厚度方向贯穿整个连接结构的厚度,确保整个结构的整体重量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的外环壁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成为一体件,使得整个结构简单,且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分别通过轴向连接孔、长螺杆分别连接动力总成的后过渡支架、车身过渡支架,使得安装方便;其在满足隔振性能的同时,满足各系统的耐久性及安全性等要求,同时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连接动力总成的后过渡支架、车身过渡支架的结构示意简图;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第一套筒1、第二套筒2、连接结构3、第一橡胶主簧4、第一轴向安装孔5、第一长螺杆6、后过渡支架7、第二橡胶主簧8、第二轴向安装孔9、第二长螺杆10、车身过渡支架11、第一减重槽12、第二减重槽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一种后悬置本体:其包括第一套筒1、第二套筒2,第一套筒1、第二套筒2的外环壁之间通过连接结构3连接成为一体件,第一套筒1的内腔内塞装有第一橡胶主簧4,第一橡胶主簧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轴向安装孔5,第一轴向安装孔5用于连接外接的第一长螺杆6,第一长螺杆6用于连接动力总成的后过渡支架7,第二套筒5的内腔内塞装有第二橡胶主簧8,第二橡胶主簧8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二轴向安装孔9,第二轴向安装孔9用于连接外接的第二长螺杆10,第二长螺杆10用于连接车身过渡支架11。第一套筒1的内腔直径大于第二套筒2的内腔直径,第一橡胶主簧4的直径大于第二橡胶主簧8的直径;第一橡胶主簧4上开设有第一减重槽12,第一减重槽12确保橡胶主簧的重量减少、仍旧保证隔振新能;第一套筒1、第二套筒2、连接结构3为一体铸造成型,确保整个结构的强度;连接结构3上设置有第二减重槽13,第二减重槽13沿着连接结构3的长度方向布置、且厚度方向贯穿整个连接结构3的厚度,确保整个结构的整体重量轻。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的外环壁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成为一体件,使得整个结构简单,且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分别通过轴向连接孔通过长螺杆分别连接动力总成的后过渡支架、车身过渡支架,使得安装方便;其在满足隔振性能的同时,满足各系统的耐久性及安全性等要求,同时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此种电动汽车后悬置本体适用于三点悬置布置方案,分别布置在动力总成左侧、右侧、后侧的布置方案,是一种传统的、安全可靠的安装布置方案,通过悬置和车身连接的结构可避免使用过程中发生共振,能够保证动力总成在Y方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悬置本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的外环壁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成为一体件,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腔内塞装有第一橡胶主簧,所述第一橡胶主簧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轴向安装孔,所述第一轴向安装孔用于连接外接的第一长螺杆,所述第一长螺杆用于连接动力总成的后过渡支架,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腔内塞装有第二橡胶主簧,所述第二橡胶主簧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二轴向安装孔,所述第二轴向安装孔用于连接外接的第二长螺杆,所述第二长螺杆用于连接车身过渡支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悬置本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的外环壁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成为一体件,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腔内塞装有第一橡胶主簧,所述第一橡胶主簧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轴向安装孔,所述第一轴向安装孔用于连接外接的第一长螺杆,所述第一长螺杆用于连接动力总成的后过渡支架,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腔内塞装有第二橡胶主簧,所述第二橡胶主簧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二轴向安装孔,所述第二轴向安装孔用于连接外接的第二长螺杆,所述第二长螺杆用于连接车身过渡支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悬置本体,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良龙浩陈中奎
申请(专利权)人:捷星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