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蹦床及蹦床的支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6791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蹦床的支腿结构,该蹦床包括框架,数个支腿结构,蹦床垫子,防护网和支撑杆;数个所述支腿结构均设在所述框架底部支撑所述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结构具有水平杆,设置在水平杆两端的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水平杆中部的第三竖杆,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相对所述第三竖杆分别向蹦床垫中心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顶部反向弯折。该蹦床安装省力方便,降低蹦床安装的难度,提高安装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蹦床及蹦床的支腿结构
本技术涉及蹦床
,具体地,涉及一种蹦床及蹦床的支腿结构。
技术介绍
蹦床作为一种娱乐设施,在游乐场所和私家庭院逐渐盛行起来。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又能强身健体,锻炼协调性,适合于大众群体,无需高超技巧。蹦床通常具有框架和通过柔性杆支撑在框架上的弹性垫子。框架一般为数段弧形钢管首尾连接围城的圆形。框架通过数个间隔设置的支腿支撑而距离地面一定的距离上。常用蹦床的支腿一般呈U形设置,例如中国专利CN201811085896.2,CN201820385787.1,CN201810108618.8中公开的蹦床支腿都是有水平支撑杆和设置在水平支撑杆两端的两竖直支撑杆组成的U形结构。两竖直支撑杆分别支撑相邻的弧形钢管。另外,中国技术专利CN205598497U公开了一种可拆卸蹦床支撑架,蹦床为圆蹦床,包括钢管框架和蹦垫,钢管框架由间隔的支撑架支撑,支撑架包括通过插接连接在一起的左支撑杆、右支撑杆、中间支撑杆和底部连接杆,左支撑杆、右支撑杆为“L”形,连接杆为“V”形,“V”形的两边与地面接触,在“V”形的折点处,垂直于“V”形的两边所在平面设置有支撑座,中间支撑杆插在支撑座中,左支撑杆、右支撑杆插在连接杆“V”形的两边的两个顶端,使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竖直的部分与中间支撑杆处于相互平行的位置,并垂直于连接杆“V”形的两边所在平面。可拆卸的蹦床支撑架减少了包装体积,也可按强度要求缩短相邻支撑架之间距离,不用加厚钢管框架的厚度。然而,上述类型的支腿结构缺乏对相邻的弧形钢管连接处的支撑,框架容易从连接处散开,造成框架结构不稳定。为了增加蹦床的安全性,避免在弹跳过程中从蹦床上摔下,蹦床通常在弹性垫子周边设置防护网。例如美国技术专利US2007004559公开了一种蹦床及其围栏系统,该围栏系统具有围绕在蹦床垫上方的柔性防护网,防护网的下边缘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蹦床垫的周边,绕蹦床垫子设有多个柔性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下端安装在框架上,防护网的上边缘安装在支撑杆顶部。用户撞击防护网时,柔性的支撑杆弯折,防护网可以自由变形。然而,柔性的支撑杆和柔性的防护网事实上并不能避免用户从床垫摔下受伤。出于安全考虑,实有必要将支撑杆设置为刚性的。瓦力有限公司在中国中国技术专利CN201810305779.6中,公开了一种蹦床,该蹦床包括:框架,该框架安装到间隔开的多个支腿上;多个间隔开的柔性和弹性板,其从所述框架向上延伸且连接到其上以便防止其间的相对运动;以及跳动用垫,其可操作地连接到位于所述框架上方的所述板上,以便当人在其上跳动时连同所述板一起运动。该蹦床还包括安全网,该安全网完全围绕跳动用垫延伸,且在其下边缘处由沿周向间隔开的“D”钩子连接到垫上,所述钩子连接到在跳动用垫周边处所设置的环圈。安全网在其上边缘处连接到周向间隔开的柱(即支撑杆)的上端部。该专利中将支撑杆限定为刚性结构,柱的下端通过枢轴销安装在支腿上。然而,瓦力有限公司的方案的确增加了蹦床的安全性能,然而其支撑杆的安装需要通过枢轴销才能实现,安装和拆卸都不方便。为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支腿,提高框架结构的稳定形,并方便安装和拆卸支撑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蹦床及蹦床的支腿结构,该支腿结构通过插接与所述蹦床的框架安装,该支腿结构上设有套管,蹦床的支撑杆的底端与该套管的筒口配合,结构设置为扁平口,将该支撑杆插入所述套管中即可实现支撑杆的安装,并防止支撑杆转动,安装和拆卸省力方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蹦床的支腿结构,该蹦床包括框架,数个支腿结构,蹦床垫子,防护网和支撑杆;数个所述支腿结构均设在所述框架底部支撑所述框架;所述支腿结构具有水平杆,设置在水平杆两端的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水平杆中部的第三竖杆,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相对所述第三竖杆分别向蹦床垫中心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顶部反向弯折。所述框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顶部配合的配合筒,所述配合筒在所述框架上的安装方向为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顶部的延伸方向。所述框架为由数段弧形钢管首尾连接而成的圆形,相邻所述弧形钢管的连接处分别设有配合的第一插接筒和第一插接头;该第一插接头插入该第一插接筒中,且二者通过钉销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钢管在连接处设有第二插接筒,该第二插接筒位于所述第三竖杆的顶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竖杆的顶部插入该第二插接筒。所述的水平杆中部设有第三插接筒,所述第三竖杆的底端插入该第三插接筒。所述第一竖杆的弯折处焊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筒口位于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的延伸方向,所述支撑杆的底端插入所述套筒;所述套筒的筒口为扁平口,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和所述套筒的筒口形状和尺寸相互匹配。所述套筒的底部设置为圆筒,该圆筒的直径略小于所述筒口的直径。每个所述支撑杆为由上、下两节小弧形钢管拼接而成的大弧形杆。两所述小弧形钢管的连接处也分别设有配合的第四插接筒和第四插接头,该第四插接头插入该第四插接筒中,且二者通过钉销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插接筒与所述套筒的筒口的结构相同。所述第四插接头与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的结构相同。一种蹦床,具有上述的支腿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蹦床,支腿结构和所述框架通过插接方式安装,并通过销钉固定连接,安装和拆卸方便。所述支腿结构设有第三竖杆支撑弧形钢管连接处,从而使得蹦床更加稳固耐用。所述支腿结构上设有套筒,从而方便所述支撑杆的安装,安装省力方便,普通消费者可以自行安装,降低蹦床安装的难度。所述套筒的筒口设置为扁平口,从而防止支撑杆在套筒内旋转,提高蹦床的安全性。所述套筒的底部设置为圆筒,该圆筒的直径略小于所述筒口的直径,从而使得所述支撑杆的底部插入所述套筒后,在压力的作用下挤进所述圆筒,二者过盈配合,使得所述支撑杆和所述套筒紧密结合,难以拆卸,增加了蹦床的稳固性。所述支撑杆采用上、下两节小弧形钢管拼接而成的大弧形杆结构,方便所述支撑杆的运输,且安装方式为插接,安装方式简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蹦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蹦床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蹦床的支腿结构40和支撑杆6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所述套筒45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和图2,一种蹦床,该蹦床包括框架20,柔性杆30,数个支腿结构40,蹦床垫子10,防护网50和支撑杆60。数个所述支腿结构40均匀分布在所述框架20下方支撑所述框架20。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运输,所述框架20为由数段弧形钢管24首尾连接而成的圆形。相邻的所述弧形钢管24的连接处25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插接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蹦床的支腿结构,该蹦床包括框架,数个支腿结构,蹦床垫子,防护网和支撑杆;数个所述支腿结构均设在所述框架底部支撑所述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结构具有水平杆,设置在水平杆两端的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水平杆中部的第三竖杆,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相对所述第三竖杆分别向蹦床垫中心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顶部反向弯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蹦床的支腿结构,该蹦床包括框架,数个支腿结构,蹦床垫子,防护网和支撑杆;数个所述支腿结构均设在所述框架底部支撑所述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结构具有水平杆,设置在水平杆两端的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水平杆中部的第三竖杆,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相对所述第三竖杆分别向蹦床垫中心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顶部反向弯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蹦床的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顶部配合的配合筒,所述配合筒在所述框架上的安装方向为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顶部的延伸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蹦床的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为由数段弧形钢管首尾连接而成的圆形,相邻所述弧形钢管的连接处分别设有配合的第一插接筒和第一插接头;该第一插接头插入该第一插接筒中,且二者通过钉销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蹦床的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钢管在连接处设有第二插接筒,该第二插接筒位于所述第三竖杆的顶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竖杆的顶部插入该第二插接筒。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琪王建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建嘉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