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镜和具有该透镜的发光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6093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光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透镜和具有该透镜的发光组件,该透镜包括透镜本体,透镜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及连接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侧曲面,第一端面至少部分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槽,第二端面部分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凹槽,第一凹槽随着远离第一端面呈渐缩状,第二凹槽随着远离第二端面呈渐缩状,第一凹槽的内壁作为入光面,侧曲面作为第一反射面,第二凹槽的内壁作为第二反射面,光线在该透镜本体内部被向外侧方向折射,传输更大的距离,该透镜本体的厚度可以设置地更小,出光角度可以实现更小,有利于该透镜的使用以及对光线的会聚;具有该透镜的发光组件,其透镜的厚度更小,有利于发光组件整体小型化。

A lens and a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having the le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镜和具有该透镜的发光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
,特别涉及一种透镜和具有该透镜的发光组件。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被称为第四代照明光源或绿色光源,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体积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指示、显示、装饰、背光源、普通照明和城市夜景等领域。然而,LED本身的发散角度大,使用时通常需要配合透镜来达到所需的发散角。目前所使用的透镜的厚度大,不利于产品整体结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旨在解决现有的透镜厚度大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透镜,包括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侧曲面;所述第一端面至少部分向内凹陷而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端面部分向内凹陷而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随着远离所述第一端面而呈渐缩状,所述第二凹槽随着远离所述第二端面而呈渐缩状;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作为入光面,所述侧曲面作为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作为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端面上于所述第二凹槽外周的部分作为出光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光面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面连接的第一入射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入射部分连接的第二入射部分;所述第一入射部分用于将光线向所述第一反射面方向折射,所述第二入射部分用于将光线向所述第二反射面方向折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光面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入射部分和所述第二入射部分之间的第三入射部分;所述第三入射部分用于将光线向所述出光面方向折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面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面连接的第一反射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反射部分连接的第二反射部分;所述第二反射部分呈随着靠近所述第二端面而向外倾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面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部分和所述第二反射部分之间的第三反射部分;所述第三反射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反射部分和所述第二反射部分均呈随着靠近所述第二端面而向外倾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射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二端面连接的第四反射部分,以及与所述第四反射部分连接的第五反射部分;所述第五反射部分相对于所述第四反射部分呈随着远离所述第二端面而向内倾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镜还包括设于至少部分所述侧曲面上的第一反射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镜还包括设于部分所述出光面上的第二反射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镜还包括设于部分所述第二反射面上的第三反射膜。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组件,包括发光元件以及上述各实施例所说的透镜,所述发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透镜以及具有该透镜的发光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透镜本体的第一端面上凹设形成第一凹槽,第二端面上凹设形成第二凹槽,且第一凹槽随着远离第一端面的方向呈渐缩状,第二凹槽随着远离第二端面的方向呈渐缩状,由第一凹槽的内壁进入透镜本体内部的光线被向外侧方向折射,并经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反射后由出光面出射,从而,光线在该透镜本体内部被向外侧方向折射而传输了更大的距离,在一定光学距离下,该透镜本体的厚度也即该透镜的厚度可以设置地更小,从而有利于该透镜的使用,该透镜的出光角度更容易控制,可实现更小的出光角度,有利于对光线的会聚;具有该透镜的发光组件,其透镜的厚度更小,出光角度可以更小,有利于发光组件的整体体积小型化设计以及光线的会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一个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又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光路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的含义为:100-透镜,1-透镜本体,11-第一端面,12-第二端面,13-第一凹槽,15-第二凹槽,130-入光面,1301-第一入射部分,1302-第二入射部分,1303-第三入射部分,140-第一反射面,1401-第一反射部分,1402-第二反射部分,1403-第三反射部分,150-第二反射面,1501-第四反射部分,1502-第五反射部分,120-出光面,17-侧环面,200-发光组件,9-发光组件,91-电路板,92-发光元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透镜100,其包括透镜本体1,透镜本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以及连接于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之间的侧曲面,第一端面11上至少部分向内凹陷而形成第一凹槽13,第一凹槽13用于容置发光元件92(请结合参阅图6),第二端面12上部分向内凹陷而形成第二凹槽15,其中,第一凹槽13随着靠近第二端面12而呈渐缩状,第二凹槽15随着远离第二端面12而呈渐缩状,第一凹槽13的内壁作为入光面130,侧曲面作为第一反射面140,第二凹槽15的内壁作为第二反射面150,第二端面12上于第二凹槽15的外周的部分作为出光面120,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100,由于第一凹槽13随着靠近第二端面12而呈渐缩状,入光面130随着靠近第二端面12而呈渐缩状,发光元件92发出的光线经由第一凹槽13的内壁折射进入透镜本体1的材料内部后,更多地被向外侧折射,进一步由于第二凹槽15随着靠近第二端面12而呈渐缩状的设置,光线被第二反射面150进一步向外侧反射,如此,该光线在透镜本体1内部以朝向外侧折射和反射的方式传输了较大的光学距离,相比于现有技术的透镜结构而言,在相同光学距离的基础上,该透镜本体1的厚度可以设置地更小,从而该透镜100的厚度可以设置地更小,厚度小的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侧曲面;所述第一端面至少部分向内凹陷而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端面部分向内凹陷而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随着远离所述第一端面而呈渐缩状,所述第二凹槽随着远离所述第二端面而呈渐缩状;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作为入光面,所述侧曲面作为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作为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端面上于所述第二凹槽外周的部分作为出光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侧曲面;所述第一端面至少部分向内凹陷而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端面部分向内凹陷而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随着远离所述第一端面而呈渐缩状,所述第二凹槽随着远离所述第二端面而呈渐缩状;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作为入光面,所述侧曲面作为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作为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端面上于所述第二凹槽外周的部分作为出光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面连接的第一入射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入射部分连接的第二入射部分;所述第一入射部分用于将光线向所述第一反射面方向折射,所述第二入射部分用于将光线向所述第二反射面方向折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入射部分和所述第二入射部分之间的第三入射部分;所述第三入射部分用于将光线向所述出光面方向折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面连接的第一反射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反射部分连接的第二反射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君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百康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