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5973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抽油泵、散热器、储油箱、输送泵和喷射润滑装置,抽油泵与机匣底部的存油区相连通并用于抽取润滑油,喷射润滑装置与机匣上部的油路相连通,位于存油区的润滑油由抽油泵抽取至散热器中降温冷却,降温冷却后的润滑油由输送泵输送至喷射润滑装置喷射至第一轴承组或第二轴承组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降低机匣内油温,提高齿轮大功率疲劳试验效率的优点。

A lubricating cooling structure for gear high power durability te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润滑冷却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传动装置及其试验装置润滑冷却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用于直升机的中、尾减速器承受载荷复杂,传递功重比大,常采用飞溅润滑结构。某型直升机中、尾减速器用齿轮在进行大功率疲劳试验时,为了真实地模拟齿轮受力及使用状况,采用齿轮直接装于中、尾减速器,加大载荷进行试验,如图1所示,图1中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啮合传动,A端为输入端,B端为输出端,主动轮和从动轮分别通过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与机匣连接,主动轮和从动轮分别与机匣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为油路,润滑油飞溅至油路,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至存油区。由于齿轮的疲劳试验载荷大,持续时间长,远大于其使用载荷谱中的最大载荷和使用时间,造成试验时减速器温升急剧上升,很短时间就使减速器内部油温上升至120℃以上,超过了减速器正常使用温度的上限(100℃),试验常常刚开始没多久被迫停下来降温,试验培试件轴承提前异常损耗的数量大大增加,造成齿轮大功率疲劳试验的效率低下,费用上升,且影响了齿轮疲劳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及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降低机匣内油温,提高齿轮大功率疲劳试验效率的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机匣、第一轴承组、第二轴承组、油路和存油区,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啮合传动,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轮轴分别通过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安装于机匣内,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均与机匣之间存在油路,所述存油区位于机匣底部,润滑油飞溅至油路在重力的作用下达到存油区,所述润滑冷却结构还包括依次连接的抽油泵、散热器、储油箱、输送泵和喷射润滑装置,所述抽油泵与机匣底部的存油区相连通并用于抽取润滑油,所述喷射润滑装置与机匣上部的油路相连通,位于存油区的润滑油由抽油泵抽取至散热器中降温冷却,降温冷却后的润滑油由输送泵输送至喷射润滑装置喷射至第一轴承组或第二轴承组上。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送泵和喷射润滑装置之间设有压力流量调节装置。所述润滑冷却结构还包括回油装置,所述回油装置连接于机匣底部和抽油泵之间并与存油区相连通。所述回油装置包括回油管、中空放油盖和回油管接头,所述机匣底部开设有回油装置安装孔,所述中空放油盖的外壁与回油装置安装孔的内壁相配合,所述回油管一端位于存油区内,另一端位于中空放油盖内并与回油管接头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回油管接头的另一端与抽油泵的管路相连接。所述回油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回油管接头和中空放油盖之间。所述回油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中空放油盖和回油装置安装孔之间。所述喷射润滑装置包括喷射管接头和第二密封圈,所述机匣包括喷射油道和喷射装置安装孔,所述喷射管接头下端位于喷射装置安装孔内并通过第二密封圈与喷射装置安装孔密封,所述喷射油道设置于喷射装置安装孔下方并与喷射装置安装孔相连通,所述降温冷却后的润滑油由输送泵输送至喷射管接头,经过喷射油道喷射至第一轴承组或第二轴承组上。所述喷射油道的内径为d1,所述喷射管接头内径为D,其中D>d1。所述喷射润滑装置包括喷射管接头、第二密封圈和喷射管,所述喷射管接头一端套接于喷射管一端,所述机匣包括喷射装置安装孔,靠近所述喷射管接头一侧的所述喷射管端部安装于喷射装置安装孔内并通过第二密封圈与喷射装置安装孔密封,所述喷射管另一端部的喷射口靠近第一轴承组或第二轴承组设置,所述降温冷却后的润滑油由输送泵输送喷射管接头,经过喷射管喷射至第一轴承组或第二轴承组上。所述喷射管的内径为d2,所述喷射管接头内径为D,其中D>d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减速器机匣中齿轮的润滑方式为体内外强制循环冷却喷射-飞溅复合润滑,在体外强制循环油路中设置抽油泵—散热器—输送泵—喷射润滑装置,抽油泵将机匣体内喷射-飞溅复合润滑后发热的润滑油抽出至机匣外散热冷却后,存储至储油箱中,再由输送泵送至机匣内,润滑油冷却润滑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后流入机匣底部存油区,由此实现体内外强制循环飞溅润滑,使机匣内的油温即使在长时间重载试验条件下也能保持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用于某型直升机中、尾减速器用齿轮的后续延寿疲劳试验,证明能有效地降低减速器内部油温的异常上升,使油温在齿轮长时间重载试验条件下能保持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100℃),提高了齿轮大功率疲劳试验的效率,降低了试验时轴承提前异常损耗的数量,保证了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顺利进行和齿轮疲劳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可广泛用于传动装置及其试验装置润滑冷却系统。喷射润滑装置由管接头和密封圈组成,当喷射路径较远时,再增设喷射管,进入机匣的降温冷却后的润滑油以喷射的方式对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进行冷却润滑,可提高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冷却润滑效果及加载下的持续运转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飞溅润滑结构。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图3是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2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中喷射管的安装示意图。图7是图6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各标号表示:1、主动轮;2、从动轮;3、机匣;31、喷射油道;32、喷射装置安装孔;4、第一轴承组;5、第二轴承组;6、油路;7、存油区;8、回油装置;81、回油管;82、中空放油盖;83、第一密封圈;84、管接头;9、抽油泵;10、散热器;11、储油箱;12、输送泵;13、压力流量调节装置;14、喷射润滑装置;141、喷射管接头;142、第二密封圈;143、喷射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除非特殊说明,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仪器或材料为市售。实施例1:如图1至6所示,一种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包括主动轮1、从动轮2、机匣3、第一轴承组4、第二轴承组5、油路6和存油区7,主动轮1和从动轮2啮合传动,主动轮1和从动轮2的齿轮轴分别通过第一轴承组4和第二轴承组5安装于机匣3内,主动轮1和从动轮2均与机匣3之间存在油路6,存油区7位于机匣3底部,润滑油飞溅至油路6在重力的作用下达到存油区7,润滑冷却结构还包括依次连接的抽油泵9、散热器10、储油箱11、输送泵12和喷射润滑装置14,抽油泵9与机匣3底部的存油区7相连通并用于抽取润滑油,喷射润滑装置14与机匣3上部的油路6相连通,位于存油区7的润滑油由抽油泵9抽取至散热器10中降温冷却,降温冷却后的润滑油由输送泵12输送至喷射润滑装置14喷射至第一轴承组4或第二轴承组5上。本专利技术的抽油泵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包括主动轮(1)、从动轮(2)、机匣(3)、第一轴承组(4)、第二轴承组(5)、油路(6)和存油区(7),所述主动轮(1)和从动轮(2)啮合传动,所述主动轮(1)和从动轮(2)的齿轮轴分别通过第一轴承组(4)和第二轴承组(5)安装于机匣(3)内,所述主动轮(1)和从动轮(2)均与机匣(3)之间存在油路(6),所述存油区(7)位于机匣(3)底部,润滑油飞溅至油路(6)在重力的作用下达到存油区(7),其特征在于:/n所述润滑冷却结构还包括依次连接的抽油泵(9)、散热器(10)、储油箱(11)、输送泵(12)和喷射润滑装置(14),所述抽油泵(9)与机匣(3)底部的存油区(7)相连通并用于抽取润滑油,所述喷射润滑装置(14)与机匣(3)上部的油路(6)相连通,位于存油区(7)的润滑油由抽油泵(9)抽取至散热器(10)中降温冷却,降温冷却后的润滑油由输送泵(12)输送至喷射润滑装置(14)喷射至第一轴承组(4)或第二轴承组(5)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齿轮大功率耐久性试验的润滑冷却结构,包括主动轮(1)、从动轮(2)、机匣(3)、第一轴承组(4)、第二轴承组(5)、油路(6)和存油区(7),所述主动轮(1)和从动轮(2)啮合传动,所述主动轮(1)和从动轮(2)的齿轮轴分别通过第一轴承组(4)和第二轴承组(5)安装于机匣(3)内,所述主动轮(1)和从动轮(2)均与机匣(3)之间存在油路(6),所述存油区(7)位于机匣(3)底部,润滑油飞溅至油路(6)在重力的作用下达到存油区(7),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冷却结构还包括依次连接的抽油泵(9)、散热器(10)、储油箱(11)、输送泵(12)和喷射润滑装置(14),所述抽油泵(9)与机匣(3)底部的存油区(7)相连通并用于抽取润滑油,所述喷射润滑装置(14)与机匣(3)上部的油路(6)相连通,位于存油区(7)的润滑油由抽油泵(9)抽取至散热器(10)中降温冷却,降温冷却后的润滑油由输送泵(12)输送至喷射润滑装置(14)喷射至第一轴承组(4)或第二轴承组(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泵(12)和喷射润滑装置(14)之间设有压力流量调节装置(1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润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冷却结构还包括回油装置(8),所述回油装置(8)连接于机匣(3)底部和抽油泵(9)之间并与存油区(7)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润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装置(8)包括回油管(81)、中空放油盖(82)和回油管接头(84),所述机匣(3)底部开设有回油装置安装孔,所述中空放油盖(82)的外壁与回油装置安装孔的内壁相配合,所述回油管(81)一端位于存油区(7)内,另一端位于中空放油盖(82)内并与回油管接头(8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回油管接头(84)的另一端与抽油泵(9)的管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润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装置(8)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驹张媛媛吴小力李新湘宋茂清李添良周力周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中传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