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5912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属于城市地下水利工程领域,可以用于城市地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针对城市河道部分区段防洪能力不足的情况,目前一般仍采用拓宽河道+清淤的方式,但河道周边征地极为困难,因此这种方式很难落地。针对此现状,本发明专利技术考虑结合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地下分洪通道进口和出口,地下分洪通道线路布置在市政道路下方,采用综合管廊方式归集沿线的地下管线,并在此综合管廊结构顶板上间隔布置横向管线通道,解决管线过街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河道的防洪能力,并且有利于缓解沿线区域内涝。

Layout structure of comprehensive corridor for urban flood diver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属于城市地下水利工程领域,可以用于城市地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的现有河网存在防洪标准不达标的现状,近些年“城市看海”现象频发,为了提升城市河道的防洪能力,需要拓宽现有河道的部分河段,目前一般仍采用“拓宽河道+清淤”的方式,然而城市土地寸土寸金,沿河地段有“河景”加持,地价更是昂贵,并且河道周边征地极为困难,参照图1,由于受河道两岸的建筑物影响,很多现有河道并不具备拓宽条件。因此“拓宽河道+清淤”这种方式很难落地,“城市看海”的现象短时间内难以缓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经济可行的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以提升城市河道的防洪能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包括河道以及布置于城市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内的分洪通道,分洪通道的进口连通河道的上游,分洪通道的出口连通河道的下游。进一步的是:分洪通道进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高于分洪通道出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并且沿着分洪通道的长度方向,分洪通道的底板上表面整体呈斜坡状布置。进一步的是:分洪通道进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低于分洪通道进口位置的河道底面高程,分洪通道出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高于分洪通道出口位置的河道底面高程。进一步的是:分洪通道为现浇混凝土结构;分洪通道的长度小于分洪通道的进口位置与出口位置之间的河道长度。进一步的是:城市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内布置有雨水仓和雨水管网,分洪通道兼做雨水仓,雨水管网的排水端通过预埋套管连通分洪通道。进一步的是:分洪通道的一侧或者两侧布置有用于布设管线的廊道。进一步的是:廊道包括沿竖向由上往下依次布置的给水及污水仓、电力及通讯电缆仓、备用仓。进一步的是:分洪通道具有部分节段位于城市道路的下方,分洪通道的顶部在城市道路的下方布置有横向穿过城市道路的预埋管道或者预埋管槽作为管线过街通道。进一步的是:预埋管槽为焊接制作的U型钢槽,U型钢槽的顶部配设有可拆卸连接的盖板。进一步的是;廊道的顶板上沿廊道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进人孔,进人孔配设有可拆卸连接的顶盖。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实施时,结合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地下分洪通道进口和出口,利用市政道路、绿地等城市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来布置分洪通道,不存在征地难的问题,容易实施。并且,利用城市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建设分洪通道,由于受分洪通道进出口河底高程的限制,往往埋深比较浅,一般采用明挖施工,建设投资较少。分洪通道优选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其糙率远低于原始河道的糙率,分洪效果更好。分洪通道的进口位置与出口位置之间的河道区域,可利用分洪通道进行分洪,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河道的防洪能力;并且河道流线弯曲,而本专利技术的地下分洪通道一般可设计得比较顺直,因此分洪通道进出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河道长度,二者进出口水位高差相同,因此分洪通道的底部坡度比河道底坡陡,相比采用河道拓宽的方式,分洪效果也要更好。此外,分洪通道还可兼做雨水仓,在汛期当作洪水兼雨水仓使用,平时当作雨水仓使用,由于断面面积大,可以当作雨水干管使用,有利于接入本河段的雨水管网出流,缓解本河段沿线的内涝。综合来看,采用本专利技术中的分洪通道来分洪时,仓内流速可以达到河道流速的2~3倍,需要的过流面积比河道分洪小一半以上,采用分洪通道来分洪的效率更高,且更有利于缓解沿线区域内涝。当分洪通道顶板以上的覆土厚度比较小时,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管线过街解决方案可以解决管线过街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时的河道与分洪通道整体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分洪通道平面布置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视图;图4为图2的B-B视图;图5为图2的C-C视图;图6为图2的D-D视图;图7为图2的E-E视图。图中标记:1-河道、2-分洪通道、3-预埋管槽、4-城市道路、5-过街污水管、6-过街污水管连接口、7-过街雨水管、8-过街雨水管连接口、9-给水及污水仓、10-电力及通讯电缆仓、11-备用仓、12-预埋套管、13-预埋防水套管、14-盖板、15-进人孔、16-建筑物、17-绿化及人行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理解和实施本专利技术,选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河道1以及布置于城市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内的分洪通道2,分洪通道2的进口连通河道1的上游,分洪通道2的出口连通河道1的下游。具体实施时,结合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分洪通道2进口和出口即可。为了更好地起分洪效果,并且便于实施,本专利技术中的分洪通道2进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高于分洪通道2出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并且沿着分洪通道2的长度方向,分洪通道2的底板上表面整体呈斜坡状布置。分洪通道2的底板上表面的坡度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没有特别要求,坡度越大,则分洪通道2的分洪效率越高。分洪通道2进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优选设置为低于分洪通道2进口位置的河道1底面高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分洪效果。分洪通道2出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优选设置为高于分洪通道2出口位置的河道1底面高程,这样可避免反坡的存在,有利于洪水出流,并且不容易淤积泥沙。本专利技术中的分洪通道2进口顶板高程没有特别要求,若进口顶板高程低于其所处位置的河道1水位,会有一段有压流;若进口顶板高程高于其所处位置的河道1水位,则全程都是无压流。分洪通道2在选择具体布置路线时,应尽量布置在河道弯段,并且尽量裁弯取直,这样可使得分洪通道2的长度小于分洪通道2的进口位置与出口位置之间的河道1长度,从而有利于满足分洪通道2进口与出口的高差要求,以提升分洪效率,并且分洪通道2的长度较短,也可节约建设投资。分洪通道2优选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其糙率远低于原始河道的糙率,分洪效果更好。本专利技术中的分洪通道2优选以综合管廊的方式呈现,具体实施方式为,城市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内布置有雨水仓和雨水管网,分洪通道2兼做雨水仓,雨水管网的排水端通过预埋套管12连通分洪通道2。此外,分洪通道2的一侧或者两侧还可布置有用于布设管线的廊道。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单分洪通道2+单侧廊道的布置形式,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根据道路宽度和需要过流的洪水量按以下形式布置:双分洪通道2+单侧廊道,双分洪通道2+双侧廊道,单分洪通道2+双侧廊道。廊道可以和分洪通道2做成整体的混凝体结构。廊道可以根据根据沿线的管线类型进行布局,本实施例中采用的优选实施为:廊道包括沿竖向由上往下依次布置的给水及污水仓9、电力及通讯电缆仓10、备用仓11,该布置方式在安装布置及检修管线时较为方便。为便于施工,分洪通道2应尽量沿城市道路4进行布置,对于位于城市道路4下方的部分节段分洪通道2,分洪通道2的顶部在城市道路4的下方布置有横向穿过城市道路4的预埋管道或者预埋管槽3作为管线过街通道。当分洪通道2顶板以上的覆土厚度比较小时,通过上述布置的预埋管道或者预埋管槽3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包括河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置于城市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内的分洪通道(2),分洪通道(2)的进口连通河道(1)的上游,分洪通道(2)的出口连通河道(1)的下游。/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包括河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置于城市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内的分洪通道(2),分洪通道(2)的进口连通河道(1)的上游,分洪通道(2)的出口连通河道(1)的下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分洪通道(2)进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高于分洪通道(2)出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并且沿着分洪通道(2)的长度方向,分洪通道(2)的底板上表面整体呈斜坡状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分洪通道(2)进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低于分洪通道(2)进口位置的河道(1)底面高程;分洪通道(2)出口底板的上表面高程高于分洪通道(2)出口位置的河道(1)底面高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分洪通道(2)为现浇混凝土结构,分洪通道(2)的长度小于分洪通道(2)的进口位置与出口位置之间的河道(1)长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城市分洪的综合廊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城市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内布置有雨水仓和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丽娟李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