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高压干燥吹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46516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高速高压干燥吹干装置,其使得电子线在高速通过时表面水分快速吹干,确保线面的完整和干燥,对后续的印字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内管的中心设置有贯穿的线缆穿过孔,所述内管沿着线缆贯穿的轴向上顺次布置有消音段、第一螺纹连接段、第一吹风段、第二吹风段、第二螺纹连接段,所述第一吹风段的内环壁上布置有第一环板,所述第一环板的径向内环连接轴向向后扩口的第一扩口导风板,所述第一环板上环布有若干个第一斜向导风孔,所述第一斜向导风孔吹向所述线缆穿过孔的第一中心点,所述第一扩口导风板的外周面形成第一压力坡,所述第二吹风段的内环壁上布置有第二环板,所述第二环板的径向内环连接轴向向后扩口的第二扩口导风板。

High speed and high pressure dry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速高压干燥吹干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缆表面吹干的
,具体为高速高压干燥吹干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线生产行业中,高速成型押出机生产成品电子线使用线面降温冷却水后通过吹风装置进行干燥,现有的吹风装置设备供应商使用的是尼龙吹风装置,该装置是直接尼龙加工的一种两半敞开式的吹风装置,安装在押出机第一段冷却水槽出线端,生产出的成型线材穿过通过吹风将线材表面的水渍吹干,便于在各类产品表面进行印字作业操作。其在生产过程中有如下缺陷:首先因为两半尼龙吹风装置在生产过程中因出风口不是一个整体出风口,吹出的风比较分散,噪音比较大,对圆线及扁线的中心点很难调整,在线速快的时候容易使线材抖动,出风口容易阻塞,不便于清理,高速生产时线速度超过150M/分钟以上会造成线面线材表面的水吹不干净造成印字不良,在吹风松动时出风口处的直角边容易刮线造成线面刮伤,导致被刮伤的产品报废,提高了生产成本;给生产制程带来很大的不良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高速高压干燥吹干装置,其使得电子线在高速通过时表面水分快速吹干,确保线面的完整和干燥,对后续的印字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高速高压干燥吹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管、外管,所述内管的中心设置有贯穿的线缆穿过孔,所述内管沿着线缆贯穿的轴向上顺次布置有消音段、第一螺纹连接段、第一吹风段、第二吹风段、第二螺纹连接段,所述第一吹风段的内环壁上布置有第一环板,所述第一环板的径向内环连接轴向向后扩口的第一扩口导风板,所述第一环板上环布有若干个第一斜向导风孔,所述第一斜向导风孔吹向所述线缆穿过孔的第一中心点,所述第一扩口导风板的外周面形成第一压力坡,所述第二吹风段的内环壁上布置有第二环板,所述第二环板的径向内环连接轴向向后扩口的第二扩口导风板,所述第二环板上环布有若干个第二斜向导风孔,所述第二斜向导风孔吹向所述线缆穿过孔的第二中心点,所述第二扩口导风板的轴向扩口后端环面连接所述内管的对应位置、形成第二压力坡,所述内管的对应于第一螺纹连接端的轴向后端外环套装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内管的对应于第二螺纹段的轴向前端外环套装有第二密封圈,所述外管的前端内壁压装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环面,所述外管的后端内壁压装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环面,所述外管套装于所述内管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的外环面,所述外管的内壁和所述内管的外壁形成进风腔,所述外管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进风腔分别连通第一压力坡、第二压力坡。其进一步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第一连接螺栓、第二连接螺栓,所述第一连接螺栓螺纹连接套装于第一螺纹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螺栓紧压住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对应端面,确保第一密封圈保证内管、外管之间的密封,所述第二连接螺栓螺纹连接套装于第二螺纹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螺栓紧压住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对应端面,确保第二密封圈保证内管、外管之间的密封;所述内管对应于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内凹定位环槽,确保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的轴向位置准确可靠;所述第一扩口导向板的轴向扩口后端环面连接所述第二环板的径向外环,使得整个结构紧凑可靠;所述第一环板上均布有六个倾斜45°的第一斜向导风孔,将风压从六个点压制到一个第一中心点,使线材表面的水分进行预干燥;所述第二环板上均布有六个倾斜60°的第一斜向导风孔,将风压从六个点压制到一个第二中心点,使线材表面的水分进行预干燥。采用本专利技术后,其包括两个吹风段,每个吹风段分别包括有扩大风力的压力坡和斜向聚焦的斜向导风孔,第一吹风段为预干燥部分,第二吹风段将线缆表面吹干,其使得电子线在高速通过时表面水分快速吹干,确保线面的完整和干燥,对后续的印字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其通过内管、外管组装形成,便于堵塞时及时进行清理,且由于在前端设置有消音段,使在此环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有所改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内管1、外管2、线缆穿过孔3、消音段4、第一螺纹连接段5、第一吹风段6、第二吹风段7、第二螺纹连接段8、第一环板9、第一扩口导风板10、第一斜向导风孔11、第一中心点12、第一压力坡13、第二环板14、第二扩口导风板15、第二斜向导风孔16、第二中心点17、第二压力坡18、第一密封圈19、第二密封圈20、进风腔21、进风口22、第一连接螺栓23、第二连接螺栓24、内凹定位环槽25。具体实施方式高速高压干燥吹干装置,见图1:其包括内管1、外管2,内管1的中心设置有贯穿的线缆穿过孔3,内管1沿着线缆贯穿的轴向上顺次布置有消音段4、第一螺纹连接段5、第一吹风段6、第二吹风段7、第二螺纹连接段8,第一吹风段6的内环壁上布置有第一环板9,第一环板9的径向内环连接轴向向后扩口的第一扩口导风板10,第一环板9上环布有若干个第一斜向导风孔11,第一斜向导风孔11吹向线缆穿过孔3的第一中心点12,第一扩口导风板10的外周面形成第一压力坡13,第二吹风段7的内环壁上布置有第二环板14,第二环板14的径向内环连接轴向向后扩口的第二扩口导风板15,第二环板14上环布有若干个第二斜向导风孔16,第二斜向导风孔16吹向线缆穿过孔3的第二中心点17,第二扩口导风板15的轴向扩口后端环面连接内管1的对应位置、形成第二压力坡18,内管1的对应于第一螺纹连接端5的轴向后端外环套装有第一密封圈19,内管1的对应于第二螺纹段8的轴向前端外环套装有第二密封圈20,外管2的前端内壁压装于第一密封圈19的外环面,外管2的后端内壁压装于第二密封圈20的外环面,外管2套装于内管1的第一密封圈19、第二密封圈20的外环面,外管2的内壁和内管1的外壁形成进风腔21,外管2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22,进风口22连通进风腔21,进风腔21分别连通第一压力坡13、第二压力坡18。其还包括有第一连接螺栓23、第二连接螺栓24,第一连接螺栓23螺纹连接套装于第一螺纹连接段5,第一连接螺栓23紧压住第一密封圈19的对应端面,确保第一密封圈19保证内管1、外管2之间的密封,第二连接螺栓24螺纹连接套装于第二螺纹连接段8,第二连接螺栓24紧压住第二密封圈20的对应端面,确保第二密封圈20保证内管1、外管2之间的密封;内管1对应于第一密封圈19、第二密封圈20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内凹定位环槽25,确保第一密封圈19、第二密封圈20的轴向位置准确可靠;第一扩口导向板10的轴向扩口后端环面连接第二环板14的径向外环,使得整个结构紧凑可靠;第一环板9上均布有六个倾斜45°的第一斜向导风孔11,将风压从六个点压制到一个第一中心点12,第一中心点12作为聚焦点,其前端加长设计为压力聚焦段,使线材表面的水分进行预干燥;第二环板14上均布有六个倾斜60°的第一斜向导风孔16,将风压从六个点压制到一个第二中心点17,第二中心点17作为聚焦点,其前端加长设计为压力聚焦段,使线材表面的水分进行充分干燥。其工作原理如下:其包括两个吹风段,每个吹风段分别包括有扩大风力的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速高压干燥吹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管、外管,所述内管的中心设置有贯穿的线缆穿过孔,所述内管沿着线缆贯穿的轴向上顺次布置有消音段、第一螺纹连接段、第一吹风段、第二吹风段、第二螺纹连接段,所述第一吹风段的内环壁上布置有第一环板,所述第一环板的径向内环连接轴向向后扩口的第一扩口导风板,所述第一环板上环布有若干个第一斜向导风孔,所述第一斜向导风孔吹向所述线缆穿过孔的第一中心点,所述第一扩口导风板的外周面形成第一压力坡,所述第二吹风段的内环壁上布置有第二环板,所述第二环板的径向内环连接轴向向后扩口的第二扩口导风板,所述第二环板上环布有若干个第二斜向导风孔,所述第二斜向导风孔吹向所述线缆穿过孔的第二中心点,所述第二扩口导风板的轴向扩口后端环面连接所述内管的对应位置、形成第二压力坡,所述内管的对应于第一螺纹连接端的轴向后端外环套装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内管的对应于第二螺纹段的轴向前端外环套装有第二密封圈,所述外管的前端内壁压装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环面,所述外管的后端内壁压装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环面,所述外管套装于所述内管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的外环面,所述外管的内壁和所述内管的外壁形成进风腔,所述外管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进风腔分别连通第一压力坡、第二压力坡。/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速高压干燥吹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管、外管,所述内管的中心设置有贯穿的线缆穿过孔,所述内管沿着线缆贯穿的轴向上顺次布置有消音段、第一螺纹连接段、第一吹风段、第二吹风段、第二螺纹连接段,所述第一吹风段的内环壁上布置有第一环板,所述第一环板的径向内环连接轴向向后扩口的第一扩口导风板,所述第一环板上环布有若干个第一斜向导风孔,所述第一斜向导风孔吹向所述线缆穿过孔的第一中心点,所述第一扩口导风板的外周面形成第一压力坡,所述第二吹风段的内环壁上布置有第二环板,所述第二环板的径向内环连接轴向向后扩口的第二扩口导风板,所述第二环板上环布有若干个第二斜向导风孔,所述第二斜向导风孔吹向所述线缆穿过孔的第二中心点,所述第二扩口导风板的轴向扩口后端环面连接所述内管的对应位置、形成第二压力坡,所述内管的对应于第一螺纹连接端的轴向后端外环套装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内管的对应于第二螺纹段的轴向前端外环套装有第二密封圈,所述外管的前端内壁压装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环面,所述外管的后端内壁压装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环面,所述外管套装于所述内管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的外环面,所述外管的内壁和所述内管的外壁形成进风腔,所述外管上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兴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