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地铁车站的预制轨顶风道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铁车站预制轨顶风道、地铁车站预制轨顶风道与与现浇中板同时施工、与现浇中板后挂施工、与预制叠合中板同时施工的施工方法。一种用于地铁车站的预制轨顶风道,包括两侧板、底板,所述两侧板和底板一体成型构成“U”形结构,所述两侧板上部设置有钢筋,所述两侧板上部还设置有可拆卸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为木模板和型钢的组合,所述两侧板、底板以及支撑结构形成风道端口,所述风道端口的其中一面设置有凹陷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无需二次土建施工、施工用型钢可回收、重量轻、密封效果好的优点。
A prefabricated rail top air duct for subway station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地铁车站的预制轨顶风道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地铁车站预制轨顶风道与现浇中板同时施工、与现浇中板后挂施工、与预制叠合中板同时施工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地铁车站内轨顶风道的施工现今主要采用非预制的现浇混凝土工艺为主的传统施工方式,这种施工方式工业化程度不高、设计建造比较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建设效率低、劳动力需求量大、材料损耗和建筑垃圾量大、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大,不能满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在施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缺点:(1)轨顶风道净空高度不到1米,模板架设、钢筋绑扎非常困难;(2)浇筑轨顶风道吊墙困难,很难浇筑密实,对于顶挂式屏蔽门,要求风道土建施工定位控制到10mm以内,如果施工精度达不到,整改特别困难;(3)车站内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二次结构施工轨顶风道,需要土建二次进场,同时机电安装、车站装修和轨道施工也进场了,会出现交叉作业,影响全线工期。在近些年的一些地铁项目中,比如成都地铁2号线、北京地铁6号线等也做过预制轨顶风道的尝试,但效果并不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永久受力的关键连接节点采用钢结构连接,存在防腐防火问题,且后期维护费用高;(2)预制轨顶风道未考虑纵向连接,密闭性得不到保证;(3)采用普通混凝土预制轨顶风道的构件重量太重,施工难度大;(4)仍然需要二次土建作业,施工效率并未提高;(5)需要在中板打洞进行吊挂预制风道进行安装,施工精准度不高。专利公告号CN110042861A《一种地铁车站装配式轨顶风道及与预制中板的连接节点》公开了一种预制轨顶风道的结构,但此种一种预制轨顶风道的结构必须配合文中所述的预制中板使用,而在现在的现场施工工艺中,中板大多使用现浇非预制的结构,故此专利在现阶段使用率不高。专利公告号CN207750094U《一种地铁车站整体预制轨顶风道装配结构》公开了一种预制轨顶风道的结构,但此种轨顶风道的连接结构为预埋螺栓孔的连接方式,在使用过程中螺栓与空气接触,长时间会导致螺栓腐蚀脱落,且不易抵抗火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地铁车站的预制轨顶风道及其施工方法。主要优点包括重量更轻,可以与地铁中板同时施工,整体性能更好,同时采用可回收的设计以回收型钢,以及使用预埋胡子筋与中板连接,更安全可靠,且无需后期维护。一种用于地铁车站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侧板、底板,所述两侧板和底板一体成型构成“U”形结构,所述两侧板、底板以及支撑结构形成风道端口,所述风道端口的其中一面设置有凹陷口。优选的,所述两侧板上部设置有钢筋或胡子筋或钢筋接驳器。优选的,所述两侧板上部还设置有可活动连接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为木模板和型钢的组合。优选的,所述预制轨顶风道内设置有隔墙,所述底板的长边被隔墙隔开为两部分。优选的,所述型钢与两侧板通过带螺栓孔端板连接。优选的,所述型钢呈工字形或倒T形。优选的,所述型钢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优选的,所述凹陷口为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积小于风道端口的横截面积,所述的风道端口的另一端为平面。优选的,所述凹陷口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第一凹槽内,所述风道端口的另一端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积。优选的,风道侧板上设置有手孔,与手孔相邻的风道侧板的一面上设置有螺孔,所述手孔与螺孔相通。优选的,风道侧板和风道端口的连接处设置有预埋钢盒,螺孔设置在预埋钢盒上且位于风道端口的一面。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钢盒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椭圆形或圆端形的孔。优选的,所述预制轨顶风道内部转角处做腋角。优选的,所述腋角处设有定位销孔,所述定位销孔内设置有定位销。一种预制轨顶风道与现浇中板同时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预制轨顶风道;(2)连接若干节轨顶风道至设计长度并将预制轨顶风道抬升至设计标高,或将预制轨顶风道抬升至设计标高并连接若干节轨顶风道至设计长度(3)支设风道范围以外的脚手架与中板底模;(4)浇筑中板混凝土;(5)待中板强度达标后,拆卸预制轨顶风道的支撑结构,重复步骤(2)-(4)进行下一阶段预制轨顶风道施工。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和预制叠合中板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预制轨顶风道;(2)在中板位置安装预制叠合板;(3)在轨顶风道顶部钢筋相对应位置的叠合中板底部预留钢筋插孔;(4)连接若干节轨顶风道至设计长度并将预制轨顶风道抬升至设计标高,或将预制轨顶风道抬升至设计标高并连接若干节轨顶风道至设计长度,此时预制轨顶风道的钢筋插入所述预留钢筋插孔内;(5)绑扎中板上部钢筋,浇注中板叠合层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标后,拆卸预制轨顶风道的支撑结构,重复步骤(2)-(4)进行下一阶段预制轨顶风道施工。一种预制轨顶风道与现浇中板后挂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预制轨顶风道;(2)浇筑中板混凝土,并在与轨顶风道钢筋接驳器相对应位置的中板底部预留安装孔;(3)连接若干节轨顶风道至设计长度并将预制轨顶风道抬升至设计标高,或将预制轨顶风道抬升至设计标高并连接若干节轨顶风道至设计长度,此时将两端带拉丝的钢筋下端从中板顶部预留安装孔向下插入所述轨顶风道预留钢筋接驳器内;(4)在预留安装孔内灌浆,将两端带拉丝的钢筋上端在中板上表面采用螺栓与中板固定;(5)重复步骤(2)-(4)进行下一阶段预制轨顶风道施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采用的轨顶风道是轻骨料混凝土和普通钢筋的形式,轻骨料混凝土容重为1600-1800kg/m3,在满足强度与刚度要求的前提下,同时,由于采用预制的轨顶风道,其风道的两侧板的厚度均为150mm,相比现场浇筑的风道两侧板厚度共减少150mm,明显节约混凝土用量,且风道自重减轻约1/3,方便运输与吊装;(2)从施工工艺流程来说,预制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施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先完成中板,后施工轨顶风道的工艺相比,无需二次土建施工,整体性更好,施工效率更快;(3)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轨顶风道,所使用的风道范围内顶部型钢只在施工期间使用,施工完成后可回收;(4)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外伸胡子钢筋与现浇混凝土锚固连接,相比钢结构连接方式,更安全可靠,且无需后期维护;(5)本专利技术在风道侧板及底板纵向留有凸起结构,接缝处采用复合橡胶密封条呈倒梯形填充第二凹槽,前一节风道的凸起结构插入后一节风道的第一凹槽,在接缝处填充泡沫胶板,在泡沫胶板的外层使用改性硅酮密封胶,使用两层密封结构保证风道连续的紧密性;而相邻两个风道件使用四端预留的螺栓孔连接,安装时通过螺栓提供预紧力,将两节段风道进行连接;(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地铁车站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侧板、底板,所述两侧板和底板一体成型构成“U”形结构,所述两侧板、底板以及支撑结构形成风道端口,所述风道端口的其中一面设置有凹陷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地铁车站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侧板、底板,所述两侧板和底板一体成型构成“U”形结构,所述两侧板、底板以及支撑结构形成风道端口,所述风道端口的其中一面设置有凹陷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板上部设置有钢筋(4)或胡子筋或钢筋接驳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板上部还设置有可活动连接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为木模板(14)和型钢(13)的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轨顶风道内设置有隔墙(20),所述底板的长边被隔墙(20)隔开为两部分。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13)与两侧板通过带螺栓孔端板(16)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13)呈工字形或倒T形。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13)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口为第一凹槽(18),所述第一凹槽(18)的横截面积小于风道端口的横截面积,所述的风道端口的另一端为平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口包括第一凹槽(18)和第二凹槽(19),所述第二凹槽(19)设置在第一凹槽(18)内,所述风道端口的另一端设置有凸起结构(5),所述凸起结构(5)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凹槽(18)的横截面积。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风道侧板上设置有手孔(15),与手孔(15)相邻的风道侧板的一面上设置有螺孔(6),所述手孔(15)与螺孔(6)相通。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风道侧板和风道端口的连接处设置有预埋钢盒(21),螺孔(6)设置在预埋钢盒(21)上且位于风道端口的一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钢盒(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椭圆形或圆端形的孔。
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晟源,黄美群,贾英杰,邓晓宇,
申请(专利权)人: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