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制作枸杞叶茶的方法。申请人首先从发酵茶中经筛选、系列条件优化后获得一株生长速度快且发酵能力强的冠突散囊菌NCPS2018015,该菌株已于2018年12月12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8882。采用上述的菌株发酵枸杞叶结合具体的工艺条件可制成日常饮用的茶叶,其茶叶外观为翠绿与金黄色相交,非常美观,茶汤色为黄褐色,茶香味浓郁,无生青味,入口微苦无涩味,有回甘,克服了传统枸杞叶茶“外观色泽偏暗,具有生青味,茶汤香味欠佳,口感较涩,容易刺激胃部”的问题。
A method and special strain for fermentation of Lycium barbarum leaf t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制作枸杞叶茶的方法及专用菌株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酵制茶
,具体涉及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制作枸杞叶茶的方法及专用菌株。
技术介绍
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utum)俗称“金花菌”,属于散囊菌目发菌科散囊菌属的一种真菌,常见生长于黑砖茶上,属益生菌。经科学研究发现,冠突散囊菌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多酚类化合物质氧化,使茶叶汤色变棕红,消除粗青味。使茶叶在口味上更加醇和爽口,甜滑回甘。它还具有较强的促消化、降血脂、溶解脂肪、调节糖类代谢等功效。枸杞芽又名枸杞头、枸芽子、甜菜头,即枸杞的嫩梢、嫩叶,枸杞叶是枸杞的成熟茎叶。枸杞芽和枸杞叶略带苦味,后味微甜,很爽口,能清火明目,民间常用来治疗阴虚内热、咽干喉痛、肝火上扬、头晕目眩、低热等。《食疗本草》中记载枸杞芽和枸杞叶有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和去虚劳等作用。枸杞叶可用来泡枸杞茶饮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还可预防肝脏内脂肪的囤积;降血压、增强免疫力、降血糖、润肠通便、生津补肝,内含的各种维生素、必需氨基酸及亚麻油酸,更可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也能够防止老化。由于枸杞芽和枸杞叶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对它的食用。现代人一般用枸杞芽和枸杞叶做菜,也可将其制作成茶饮满足爱好饮茶人群的需求。枸杞芽茶和叶茶的一般制作方法,都是将采摘的新鲜枸杞芽和枸杞叶经过萎凋、揉捻和烘干等工序,控制好各阶段的温度和时间等参数,根据枸杞芽和枸杞叶的失水程度、色泽和气味等确定茶叶何时加工完成。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枸杞芽茶和叶茶都是未经过发酵的茶叶,虽然较多的保留了茶叶内的天然物质,具有消炎、杀菌、抗衰老等功效;不过,其茶多酚含量比发酵茶高很多,收敛性也比发酵茶强。与发酵茶相比,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容易刺激胃部。申请号201910194942.0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枸杞叶茶的制作方法,主要步骤包括采摘、清洗、萎凋、烘炒杀青、揉捻、炒干成型及干燥提香、包装成品工序,其主要工艺在于将枸杞叶炒干成型时通过揉捻机和炒干机配合炒干并形成枸杞叶茶坯,其采用的是传统的枸杞叶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810617019.9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枸杞芽茶和叶茶加工工艺,该枸杞芽茶和叶茶加工工艺包括对枸杞芽和枸杞叶依次进行萎凋工序、揉捻工序、发酵工序和烘干工序,其主要工艺在于增加了发酵工序,发酵工序为自然发酵6h-8h,使枸杞芽茶和叶茶的茶多酚含量降低,刺激性减小,具有良好的养胃护胃的功效。上述发酵程序极为简单(自然发酵几个小时),目的是使枸杞芽茶和叶茶的茶多酚含量降低,减小对胃部刺激性。但是上述专利文献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工序制备的枸杞叶茶,外观色泽偏暗,或多或少残留生青味,茶汤香味欠佳,口感较涩,且叶绿素及其他功效性物质流失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传统枸杞叶茶“外观色泽偏暗,具有生青味,茶汤香味欠佳,口感较涩,容易刺激胃部等”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制作枸杞叶茶的方法及专用菌株。申请人首先从发酵茶中经筛选、系列条件优化后获得一株生长速度快且发酵能力强的冠突散囊菌菌株NCPS2018015。采用上述的菌株发酵枸杞叶结合具体的工艺条件可制成日常饮用的茶叶,能够最大限度保持枸杞叶中的叶绿素及其他功效性物质,制作的茶叶外观色泽鲜亮,翠绿与金黄色相交,且能够去除枸杞叶茶容易有的青草味、涩味,适当降低茶多酚含量。并且发酵后使其功效性成分更加容易经开水浸泡后溶出,以实现枸杞叶内含各种成分更容易吸收,保健作用更好的功效。本专利技术首先从发酵茶中经筛选、系列条件优化后获得一株生长速度快且发酵能力强的冠突散囊菌菌株NCPS2018015。该菌株已于2018年12月12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888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制作枸杞叶茶的方法,其特征是,其依次经由以下工艺步骤进行加工制作:采摘、清洗、烫青、揉捻、发酵和干燥;具体如下:1)采摘:选择无病虫害和无变质的色泽嫩绿、肥厚、新鲜的枸杞嫩茎叶;2)清洗:清水清洗,沥干,摊晾至叶片萎软;3)烫青:在90~100℃的热水中烫煮,烫青后立即投入冷水中浸泡冷却;烫青后直接低温烘制;4)揉捻:将烘制后的原料放于揉板上,揉捻3~5min,待果胶分解物形成紧结的条索状后,放入70±5℃的锅中快速翻炒,烘焙至手捻叶条细碎成粉、含水率低于6%,即可出锅摊开冷却;5)发酵:将步骤4)揉捻烘焙后的枸杞叶装入耐高温培养袋,每100克揉捻烘焙后的枸杞叶加入20-25ml5±1%的葡萄糖溶液及20-25ml麦芽汁,灭菌,得到培养料;然后按照每100克揉捻烘焙后的枸杞叶接种8-12ml冠突散囊菌NCPS2018015种子液的比例接种至培养料中;将接种后的培养袋于温度为28-30℃下培养12-14天;6)干燥:培养结束后,烘干至水分8-12%,根据需要将枸杞叶茶装袋或者压制成砖型、饼型、坨型,即为成品枸杞叶茶。进一步的,种子液制备为:采用麦芽汁液体培养基28-30℃摇床振荡培养冠突散囊菌NCPS2018015菌株60-84h,得种子液。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的烫青为:在90~100℃的热水中烫煮60~100s。烫青后立即投入冷水中浸泡冷却,必须保证每一片芽叶皆冷却至30℃以下。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的低温烘制,烘制温度60-70℃,烘制至含水率为60±5%。本专利技术的优势是:1)开发优势菌株申请人首先从发酵茶中经筛选、系列条件优化后获得一株冠突散囊菌菌株NCPS2018015。相比其他菌株,该菌株具有生长速度快且发酵能力强的优势,采用该菌株发酵枸杞叶茶,具有发酵时间短,菌体含量高的优势。2)本专利技术首次采用冠突散囊菌发酵制作枸杞叶茶目前未发现有采用冠突散囊菌发酵制作枸杞叶茶的报道,本专利技术首次采用冠突散囊菌发酵制作枸杞叶茶,结合本工艺的具体条件,其发酵时间短,仅为10-14天,产孢量高(孢子含量可达到107-108),金花菌能产生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这些酶都可能有利于降低人体内脂肪的堆积,茶汤可以维持机体的血脂平衡,能够有助于肥胖症和高血脂症的治疗,经过发酵的枸杞叶还可以最大程度保留了枸杞叶原有的功效性物质。3)产品好采用冠突散囊菌NCPS2018015发酵制备的枸杞叶茶,其茶叶外观为翠绿与金黄色相交,非常美观,茶汤色为黄褐色,茶香味浓郁,无生青味,入口微苦无涩味,有回甘,极好的解决了枸杞叶作为代茶饮的缺陷。同时由于制备的枸杞叶茶中含有大量的金花菌菌体,有助于肥胖症和高血脂症的治疗。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菌株NCPS2018015的菌落形态图;其中A图为培养4-5天的菌落形态图,B图为培养10-11天的菌落形态图;图2为专利技术菌株NCPS2018015的菌落进行棉兰染色后的显微观察图;A图和B图为培养4-5天的菌落图片;C图和D图分别为培养6天和7天的子囊果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株用于枸杞叶茶发酵的菌株,所述菌株为冠突散囊菌菌株NCPS2018015,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888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用于枸杞叶茶发酵的菌株,所述菌株为冠突散囊菌菌株NCPS2018015,其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8882。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在发酵黑茶和枸杞叶茶方面的应用。
3.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制作枸杞叶茶的方法,其特征是,以枸杞叶为原料,经采摘、清洗、烫青、揉捻后,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冠突散囊菌菌株NCPS2018015进行发酵得到枸杞叶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制作枸杞叶茶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采摘新鲜的枸杞嫩茎叶;
2)清洗:清水清洗,沥干,摊晾至叶片萎软;
3)烫青:在90~100℃的热水中烫煮,烫青后立即投入冷水中浸泡冷却;烫青后直接低温烘制;
4)揉捻:将烘制后的原料放于揉板上,揉捻3~5min,然后放入70±5℃的锅中快速翻炒,烘焙至手捻叶条细碎成粉、含水率低于6%,再出锅摊开冷却;
5)发酵:将步骤4)揉捻烘焙后的枸杞叶装入耐高温培养袋,每100克揉捻烘焙后的枸杞叶加入20-25ml浓度5±1%的葡萄糖溶液及20-25ml麦芽汁,灭菌,得到培养料;然后按照每100克揉捻烘焙后的枸杞叶接种8-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双枝,陈蕾蕾,张彦昊,贾书磊,刘孝永,郭聃洋,杨金玉,辛雪,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