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313924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多孔碳材料的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要点为:将生物质、软模板剂以及掺杂剂混合均匀得到物料A;将物料A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由室温经过60min升温至300℃保持120min,再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保持120min,自然降温至室温得到物料B;再用盐酸溶液将物料B洗涤后于105℃干燥12h得到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使用旋转圆盘测试合成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筛选出发生两电子反应的电极材料,将其作为阴极材料应用到电芬顿降解体系中以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减少了筛选电极材料的工作,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A general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eteroatom doped carbon catalyst with multi-stage pores by soft tem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多孔碳材料的合成
,具体涉及一种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工业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巨大威胁。工业废水中含有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有机污染物,因其毒性高、降解难且危害大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到水体,不仅造成了水体的污染,而且在生物体内富集,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如何快速、高效的实现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在众多有机污染物处理方法中,电化学氧化法是最有望实现工业化应用的高效处理方法之一。电芬顿技术(EF)作为一种高效且环境友好的高级电化学氧化技术,因其降解有机污染物彻底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物,近年来备受关注。在过去十年中,碳基材料如网状玻璃碳、PTFE-碳毡和碳纳米管等,因其化学稳定性、导电性和抗腐蚀性较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EF过程中的阴极材料。然而,这类碳材料催化剂往往只能部分降解有机污染物,无法实现对工业废水的彻底处理。因此,探索更加高效的碳基催化材料,对于拓宽电芬顿体系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氧还原反应中,具有丰富缺陷位点的材料有利于EF反应的进行,其中除了丰富的微孔可以提供大量的活性位点,丰富的介孔则有利于催化剂层内的快速传质过程。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改性措施以提高阴极材料的催化氧还原活性。如Forti等(Appl.Cata.B:,2019,248,95-107)选取偶氮苯与石墨-PTFE气体扩散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实现对该电极的修饰改性,改进后该电极的氧还原电位变得更正,实现H2O2的产率为650mgL−1h−1。Bonakdarpour研究团队(Electrochim.Acta,2011,56(25):9074-9081.)通过将过渡金属与碳复合,从而有效提升了H2O2的产率,涉及到的过渡金属主要有铁、钴、镍、锌等,其中钴元素的掺杂实现最佳的H2O2合成速率(5μmolh−1)。Zhang等(Sep.Sci.Technol,2008,64(1),116-123.)利用高压脉冲法制备出了含氮碳纳米管气体扩散电极,在EF过程中H2O2的生成速率为97.08mgL−1h−1。上述涉及到的高分子聚合物的修饰、金属和非金属改性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H2O2在EF过程中的产率,但较为繁琐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通常为了有效提升碳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引入杂原子可以打破相邻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导致电子的重新排布,进而影响氧还原性能。一般需要借助活化剂(KOH、NaOH、KHCO3、MgCl2或ZnCl2)制备多孔碳材料,但是,此类活化剂制备的碳材料不仅孔结构单一,后处理过程复杂,这极大地阻碍了碳基材料在电芬顿降解体系中的应用。与此同时,筛选电极材料的过程非常复杂,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工作,利用旋转圆盘电极装置测试制备催化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筛选出发生两电子氧还原的催化剂材料用于电芬顿降解体系,同时,设计一种能够实现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其一、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工作,利用旋转圆盘电极测试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为筛选电极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计算将发生两电子转移的电极材料用于电芬顿降解体系,而四电子转移的材料用于氧还原燃料电池,将盲目地尝试工作上升至理论指导,极大地简化了筛选电极材料的尝试工作;其二、通过该项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环境友好的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该方法以廉价的生物质碳材料作为催化剂,采用C10H18K2N2O10作为软模板和掺杂剂对碳材料进行改性,首次以C10H18K2N2O10作为软模板,其在煅烧过程中分解为H2O、CO、CO2、NOx等气体,而掺杂剂经过高温热解释放出小分子气体作为制孔剂,在活化过程中,由于软模板剂和掺杂剂的分解温度不同,造成了分阶段活化,有利于形成多级孔隙结构,因此,实现了具有丰富多级孔隙结构碳材料的合成。相较于纯生物质,加入软模板剂C10H18K2N2O10和掺杂剂能够有效地调控碳材料的孔结构,使原本的单一孔结构调控为富含大/微/介孔的多级孔并存结构,这有助于提高催化材料电化学产生双氧水的性能,进而有效提升该催化材料在电芬顿降解体系中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同时,本专利技术制备方法简单且易操作,更好地推进了电芬顿法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工业化应用。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过程为:步骤S1:将生物质、软模板剂C10H18K2N2O10和掺杂剂混合后研磨均匀得到物料A,其中生物质为崖豆藤,掺杂剂为次磷酸钠(NaH2PO2)、升华硫(S)或硼酸(H3BO3);步骤S2:将物料A转移至镍舟中并置于管式炉中,在惰性气体氛围中先由室温经60min升温至330℃并保持120min,再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并保持120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物料B;步骤S3:将物料B用2M盐酸溶液洗涤2-3次后于105℃干燥12h得到目标产物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该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445-1387m2/g,具有富含大/微/介孔的多级孔并存结构。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生物质、软模板剂C10H18K2N2O10和掺杂剂的投料质量比为1:2:0.5-10。优选的,步骤S2中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或氩气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步骤S1:将1g生物质崖豆藤、2g软模板剂C10H18K2N2O10和2g次磷酸钠置于玻璃研钵中研磨20min使其充分混合均匀得到物料A;步骤S2:将物料A转移至镍舟中并置于管式炉中,在惰性气体氛围中先由室温经60min升温至330℃并保持120min,再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并保持120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物料B;步骤S3:将物料B用2M盐酸溶液洗涤2-3次后于105℃干燥12h得到目标产物电负性较大的磷掺杂碳催化剂,该磷掺杂碳催化剂首先通过旋转圆盘测试,计算出该磷掺杂催化剂在反应过程的电子转移数,继而把发生两电子转移的催化材料用作电芬顿降解体系的阴极催化剂,通过计算可知磷掺杂碳催化剂是个接近两电子的反应,能够作为电芬顿材料用于降解50mL浓度为10mg/L的亚甲基黄溶液,60min后降解效率为9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以软模板剂制备的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作为电芬顿降解体系的阴极催化剂用于降解亚甲基黄溶液。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引入C10H18K2N2O10作为单一的软模板剂,C10H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过程为:/n步骤S1:将生物质、软模板剂C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过程为:
步骤S1:将生物质、软模板剂C10H18K2N2O10和掺杂剂混合后研磨均匀得到物料A,其中生物质为崖豆藤,掺杂剂为次磷酸钠、升华硫或硼酸;
步骤S2:将物料A转移至镍舟中并置于管式炉中,在惰性气体氛围中先由室温经60min升温至330℃并保持120min,再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并保持120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物料B;
步骤S3:将物料B用2M盐酸溶液洗涤2-3次后于105℃干燥12h得到目标产物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该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445-1387m2/g,具有富含大/微/介孔的多级孔并存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生物质、软模板剂C10H18K2N2O10和掺杂剂的投料质量比为1:2:0.5-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软模板剂制备多级孔共存的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普适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或氩气中的一种或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书燕陈晨邢志国陈野蒋凯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