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线束总成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830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线束总成和车辆,所述车身线束总成包括: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个连杆适于与车身相连;座椅线束,所述座椅线束沿所述连杆机构延伸,且与所述连杆机构相连;车身线束,所述车身线束与所述座椅线束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线束总成,通过将座椅线束与连杆机构相连。座椅线束始终被连杆机构束缚在安全区域内,使得座椅线束与座椅导轨间隔开,这样,在座椅实现位置调节的过程中,可防止座椅线束被座椅导轨挤压。既满足座椅加热和调节的舒适性,又保证座椅调节过程中座椅线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Body harness assembly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线束总成和车辆
本技术属于车辆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线束总成和具有该车身线束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电气化功能的提升,座椅加热和电动调整配置逐渐成为汽车的主流配置。且座椅加热和电动调节功能需要通过电能驱动实现,座椅加热和座椅调节驱动机构通过座椅线束与整车电源相连。相关技术中,座椅线束通常需要留出足够的长度,以保证座椅能够调节到极限位置。但在座椅调节过程中,座椅线束会随着座椅的运动轨迹而前后摆动,座椅线束摆动时容易被座椅导轨挤压,甚至会造成座椅线束破坏,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身线束总成,所述车身线束总成可避免车辆座椅在运动过程中挤压座椅线束。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包括: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个连杆适于与车身相连;座椅线束,所述座椅线束沿所述连杆机构延伸,且与所述连杆机构相连;车身线束,所述车身线束与所述座椅线束电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通过将座椅线束与连杆机构相连。座椅线束始终被连杆机构束缚在安全区域内,座椅线束与座椅导轨间隔开,这样,在座椅实现位置调节的过程中,可防止座椅线束被座椅导轨挤压。既满足座椅加热和调节的舒适性,又保证座椅调节过程中座椅线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用于与车身可枢转地连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其中,所述座椅线束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其中,所述座椅线束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具有用于与车身固定连接的安装位,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座可枢转地连接。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相连形成弯折形,所述第一板具有所述安装位,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还包括:线束固定部,所述线束固定部为多个且相互间隔开设置于所述连杆机构,所述座椅线束固定于所述线束固定部。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所述线束固定部包括与所述连杆机构固定连接的固定座和用于卡接所述座椅线束的卡环。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座椅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线束总成,所述座椅线束与所述座椅的插接座相连。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所述连杆机构的枢转轴线沿横向延伸。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座椅沿横向间隔开设置。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车身线束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车身线束总成100,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安装座14,第一板15,第二板16,座椅线束2,车身线束3,线束固定部4,固定座41,卡环4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100,车身线束总成100可将座椅线束2束缚在安全区域内,可有效地避免车辆座椅调节时挤压座椅线束2,有利于提高座椅线束2的使用安全性。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线束总成100,包括连杆机构、座椅线束2和车身线束3。如图1所示,连杆机构包括多个铰接相连的连杆,其中,连杆机构的至少一个连杆适于与车身相连,连杆机构的至少一个连杆适于与车身可枢转地连接,使得连杆机构在运动的过程中,连杆机构可相对于车身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座椅通常设有用于加热座椅的加热装置和用于驱动座椅运动的驱动机构,加热装置和驱动机构运行时需通过电能驱动,座椅线束2可连接整车电源和座椅的加热装置、驱动机构,使得整车电源可通过座椅线束2向座椅的加热装置、驱动机构提供电能,便于实现座椅的加热和驱动。由此,座椅线束2与座椅相连,即座椅运动时可带动座椅线束2运动。如图1所示,座椅线束2沿连杆机构延伸,但并非限定座椅线束2与连杆机构的走向完全一致,座椅线束2与连杆机构的走向大体一致便于座椅线束2与连杆机构相连即可。其中,座椅的导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即乘员可将座椅沿前后方向调节,且座椅在运动的过程中座椅导轨始终与连杆机构间隔开。座椅在沿前后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座椅线束2始终束缚于连杆机构,这样,座椅线束2在被拉长或压缩时,连杆机构随着座椅线束2伸长或压缩,连杆机构将座椅线束2束缚在安全区域内,使得座椅线束2始终与座椅导轨间隔开。有效地防止座椅运动时座椅线束2被座椅导轨挤压,提高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车身线束3用于将整车电源与车辆的各个用电设备相连,以便于整车电源向各个用电设备提供电能。车身线束3与座椅线束2电连接,座椅线束2可将车身线束3运输的电能传递至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n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个连杆适于与车身相连;/n座椅线束,所述座椅线束沿所述连杆机构延伸,且与所述连杆机构相连;/n车身线束,所述车身线束与所述座椅线束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个连杆适于与车身相连;
座椅线束,所述座椅线束沿所述连杆机构延伸,且与所述连杆机构相连;
车身线束,所述车身线束与所述座椅线束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用于与车身可枢转地连接;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其中,所述座椅线束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
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其中,所述座椅线束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具有用于与车身固定连接的安装位,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座可枢转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建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