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8167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其中,充电桩包括箱形机壳、充电机构、直线驱动机构、导向机构以及限位开关;其中:直线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收纳在所述机壳内;充电机构位于所述机壳的外侧,且与所述机壳沿第一方向布置;直线驱动机构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机壳内,另一端经由所述机壳穿出并与充电机构相连;直线驱动机构用于带动充电机构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导向机构包括至少一根经由所述机壳向外穿出并与所述充电机构相连的导向轴;限位开关安装于所述充电机构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无人叉车的运行时间以及空闲时间进行自动充电,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无人叉车的利用率。

Charging pile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unmanned forkli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桩,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系统的迅速发展,无人叉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叉车的运行需要其动力能源——电池来维系。目前,传统的叉车电池采用铅酸等液体电池,这样的电池不仅需要人工去完成更换电池、补充液体等大量修护工作,而且充电所需时间较长;而少数采用锂电池的叉车虽然省掉不少人工维护且充电时间短,但同样需要人工去处理充电问题。因此,叉车的充电问题严重影响了叉车的工作效率与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以解决叉车的充电问题。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包括:箱形机壳、充电机构、直线驱动机构、导向机构以及限位开关;其中:直线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收纳在机壳内;充电机构位于机壳的外侧,且与机壳沿第一方向布置;直线驱动机构的一端安装于机壳内,另一端经由机壳穿出并与充电机构相连;直线驱动机构用于带动充电机构沿第一方向运动;导向机构包括至少一根经由机壳向外穿出并与充电机构相连的导向轴;限位开关安装于充电机构上。优选地,充电机构包括充电刷块、充电刷块固定板以及安装板;充电刷块通过螺栓安装于充电刷块固定板上,充电刷块固定板与安装板通过螺栓连接;限位开关安装于充电刷块的表面;直线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以及导向轴的一端均连接在安装板上。优选地,安装板上设有两个导向轴夹具;其中:两个导向轴夹具相对设置,且在两个导向轴夹具之间形成导向轴夹持区域。优选地,每个导向轴夹具上分别通过螺栓安装一个直线驱动机构连接件;直线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位于两个连接件之间并通过螺栓与连接件紧固。优选地,在每个导向轴夹具上均设有螺纹孔;在安装板上对应一个导向轴夹具的螺纹孔处设有螺纹孔;在安装板上对应另一个导向轴夹具的螺纹孔处设有长圆孔,且长圆孔的伸展方向与两个导向轴夹具的夹紧方向相同。优选地,充电桩还包括穿线管,其中,穿线管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于安装板上;穿线管的另一端经由机壳穿过并伸入到机壳内。优选地,机壳内,在某一导向轴的运行路径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设有一个接近开关;其中,两个接近开关位于运行路径的同一侧部;导向轴的自由端部安装有与接近开关配合的金属检测件。优选地,机壳上对应导向轴穿过的位置安装有沿第一方向伸展的直线轴承;导向轴位于直线轴承内侧,且沿直线轴承滑动。优选地,充电桩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和控制器;其中:无线通信模块、直线驱动机构以及限位开关分别与控制器相连。优选地,充电桩还包括底座以及至少四个螺纹柱;其中,螺纹柱的底部安装于底座上,螺纹柱的顶部通过螺母安装于机壳底部。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省去了人工为叉车充电的麻烦,无人叉车可利用运行时间以及空闲时间自动充电,提高了叉车的利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去除部分机壳);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去除部分机壳);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的侧视图(去除部分机壳);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的前视图(去除部分机壳);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直线驱动机构和导向轴的安装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导向轴夹具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直线驱动机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箱形机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接近开关的安装示意图。其中,1-机壳,2-充电机构,3-直线驱动机构,4-限位开关,5-接近开关,6-直线驱动机构安装板,7-第一穿孔,8-导向轴,9-第二穿孔,10-直线轴承;11-充电刷块,12-充电刷块固定板,13-安装板,14-充电刷块正极,15-充电刷块负极,16-导向轴夹持区域,17-螺栓,18-螺纹孔,19-螺纹孔,20-长圆孔;21-直线驱动机构连接件,22-L形板,23-平板,24-穿线管,25-无线通信模块,26-接近开关支架,27-金属检测件,28-U形件,29-底座,30-控制器;31-螺纹柱,32-螺母,33-横向隔板,34-导向轴夹具,35-弧形凹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包括箱形机壳1、充电机构2、直线驱动机构3、导向机构、限位开关4以及接近开关5等部件。其中,直线驱动机构3采用电动推杆,用于实现充电机构的伸出和缩回。直线驱动机构3和导向机构收纳在机壳1内。充电机构2位于机壳1的外侧,且与机壳1沿第一方向布置。以图1为例,该第一方向为前后方向,其中,充电机构2位于机壳1的前方。当然,以上方向仅仅为了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并不代表实际使用时摆放的方向。直线驱动机构3的一端安装于机壳1内,如图4所示。具体的,在机壳1的后侧板上通过螺栓安装有直线驱动机构安装板6。直线驱动机构3的后端铰接在该直线驱动机构安装板6上。直线驱动机构安装板6例如为三角形板,其一端安装于机壳1上,另一端设有铰接孔。当然,以上仅仅为示例性的,对于直线驱动机构安装板6的结构并不做限制。如图10所示,在机壳1的前侧板上对应直线驱动机构3穿出的位置设有第一穿孔7。直线驱动机构3经由第一穿孔7穿出并与充电机构2相连。通过上述设计,直线驱动机构3可以带动充电机构2沿前后方向运动。其中,当充电机构2向前运动时为伸出状态,当充电机构2向后运动时为缩回状态。至于直线驱动机构3与充电机构2的连接方式在下面叙述。此外,为了保证充电机构2运动的方向性和稳定性,本实施例还设计了导向机构。如图4所示,导向机构包括两根导向轴,例如导向轴8。如图10所示,在机壳1的前侧板上对应每个导向轴8穿过的位置设有第二穿孔9。每个导向轴8分别穿过一个第二穿孔9,导向轴8穿出机壳1后与充电机构2相连。至于导向轴8与充电机构2的连接方式在下面叙述。从图10可以看出,两个第二穿孔9分别位于第一穿孔7的左侧和右侧,因此,两个导向轴8也分别位于直线驱动机构3的左侧和右侧。导向轴8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伸入到机壳1内。如图4所示,机壳1上对应导向轴8穿过的位置,即第二穿孔9处安装有直线轴承10,以缓冲导向轴8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n包括箱形机壳、充电机构、直线驱动机构、导向机构以及限位开关;其中:/n直线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收纳在所述机壳内;/n充电机构位于所述机壳的外侧,且与所述机壳沿第一方向布置;/n直线驱动机构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机壳内,另一端经由所述机壳穿出并与充电机构相连;直线驱动机构用于带动充电机构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n导向机构包括至少一根经由所述机壳向外穿出并与所述充电机构相连的导向轴;/n限位开关安装于所述充电机构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无人叉车应用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包括箱形机壳、充电机构、直线驱动机构、导向机构以及限位开关;其中:
直线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收纳在所述机壳内;
充电机构位于所述机壳的外侧,且与所述机壳沿第一方向布置;
直线驱动机构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机壳内,另一端经由所述机壳穿出并与充电机构相连;直线驱动机构用于带动充电机构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导向机构包括至少一根经由所述机壳向外穿出并与所述充电机构相连的导向轴;
限位开关安装于所述充电机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机构包括充电刷块、充电刷块固定板以及安装板;
充电刷块通过螺栓安装于充电刷块固定板上,充电刷块固定板与安装板通过螺栓连接;
限位开关安装于所述充电刷块的表面;
直线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以及导向轴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安装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两个导向轴夹具;其中:
两个导向轴夹具相对设置,且在所述两个导向轴夹具之间形成导向轴夹持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每个导向轴夹具上分别通过螺栓安装一个直线驱动机构连接件;
直线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位于两个连接件之间并通过螺栓与所述连接件紧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铮安洪强严业海辛悦吉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通胜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