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护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458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防护护具,包括:由外向膝盖一侧依次设置的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和内衬层,所述第二缓冲层靠近所述第一缓冲层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朝向所述第一缓冲层凸出的第一凸泡,所述第一缓冲层靠近所述第二缓冲层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朝向所述第二缓冲层凸出的第二凸泡,所述第一凸泡和所述第二凸泡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相邻的第二凸泡之间设置有凸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通过在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之间设置缓冲用的凸泡和凸柱,极大的增强了护具的缓冲效果,在凸泡相应位置设置通孔,使凸泡中的气易于排出,时护具更加柔软,并且凸泡的押紧和回弹会产生抽放气的效果,增加了护具的通风和透气的效果,提供给佩戴者一个舒适的佩戴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护护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护护具领域,具体的说,涉及防护护膝和防护护肘。
技术介绍
护膝和护肘是保护人体膝部和肘部的装具,是军人训练、作战时戴的器具,也是人们交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膝盖和手肘既是一个在运动中极其重要的部位,同时又是一个比较脆弱容易受伤的部位,在活动中尤其是户外军训、作战时一般都会佩戴护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受伤,传统的护膝由于弹性不够在运动碰撞中不能很好的保护膝部,而且传统的护膝透气性不好,传统的护膝已经不适合人们在强度较大的运动中穿着。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与抗震性和透气性好,提高佩戴者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新型结构的护膝和护肘的防护护具。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护护具,提供给使用者更好的减震效果和一个舒适的佩戴环境。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防护护具,包括:由外向膝盖一侧依次设置的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和内衬层,所述第二缓冲层靠近所述第一缓冲层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朝向所述第一缓冲层凸出的第一凸泡,所述第一缓冲层靠近所述第二缓冲层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朝向所述第二缓冲层凸出的第二凸泡,所述第一凸泡和所述第二凸泡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相邻的第二凸泡之间设置有凸柱。优选地,所述第一凸泡和所述第二凸泡相对设置,所述凸柱高度与所述第二凸泡高度相同;所述第一凸泡和所述第二凸泡均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半球形或半椭圆球形,所述凸柱为橡胶柱。优选地,所述第一凸泡靠近所述第一缓冲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凸泡靠近所述第二缓冲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缓冲层对应所述第一凸泡设置有与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凸泡的空心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缓冲层对应所述第二凸泡设置有与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二凸泡的空心的第四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层远离所述第二缓冲层的一侧中部设置有折痕部,所述折痕部沿防护护具宽度方向设置,所述折痕部的侧壁由折痕部的底部向所述第一缓冲层的表面延伸时逐渐外扩。优选地,所述第一凸泡和所述第二凸泡均匀分布在所述折痕部的两侧,在所述防护护具宽度为行的方向上,邻行相错、隔行相对地布置。优选地,所述防护护具内靠近边沿处设置有减重孔。优选地,所述内衬层包括由外向膝盖一侧依次设置的网状透气层、中间吸湿层和柔软耐磨层复合而成,所述的柔软耐磨层附在中间吸湿层的内表面,所述的网状透气层附在中间吸湿层的外表面,所述的柔软耐磨层为聚氨酯弹性纤维、粘胶纤维和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混纺而成,所述的中间吸湿层为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纺织而成,所述的网状透气层为涤纶纤维制成。优选地,所述的网状透气层由涤纶纤维织成镂空形状。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层和所述第二缓冲层均由弹性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层远离所述第二缓冲层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环绕所述第四通孔的棱形凸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通过在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之间设置缓冲用的凸泡和凸柱,极大的增强了护具的缓冲效果,在凸泡相应位置设置通孔,使凸泡中的气易于排出,时护具更加柔软,并且凸泡的押紧和回弹会产生抽放气的效果,增加了护具的通风和透气的效果,提供给佩戴者一个舒适的佩戴环境。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防护护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防护护具的剖视图。图中,第一缓冲层1、第一凸泡11、第四通孔12、折痕部13、减重孔14、第二缓冲层2、第二凸泡21、凸柱22、内衬层3、网状透气层31、中间吸湿层32、柔软耐磨层33。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护护具,包括:由外向膝盖一侧依次设置的第一缓冲层1、第二缓冲层2和内衬层3,所述第二缓冲层2靠近所述第一缓冲层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朝向所述第一缓冲层1凸出的第一凸泡11,所述第一缓冲层1靠近所述第二缓冲层2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朝向所述第二缓冲层2凸出的第二凸泡21,所述第一凸泡11和所述第二凸泡21均为空心结构;当护具受到冲击力时,凸泡会产生弹性形变来吸收外力,从而减小对使用者膝盖和手肘的冲击力,减小使用者会受到的伤害。第一缓冲层1、第二缓冲层2和内衬层3通过边缘热压、边缘沾粘、连接件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优选地,通过边缘热压连接。为防止冲击力过大,所述相邻的第二凸泡21之间设置有凸柱22,当凸泡完全形变还不足以完全缓冲冲击力,凸柱22会进一步吸收冲击力,增加整体冲击力的吸收量。优选地,所述第一凸泡11和所述第二凸泡21相对设置,增加了两层凸泡的形变距离,增加防震缓冲效果;所述凸柱22高度与所述第二凸泡21高度相同;所述第一凸泡11和所述第二凸泡21均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半球形或半椭圆球形,其中,弹性材料为橡胶,硅胶等。所述凸柱22为橡胶柱,增加防震缓冲效果,并保持防护护具的恢复性,可重复使用。所述第一凸泡11靠近所述第一缓冲层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凸泡21靠近所述第二缓冲层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缓冲层2对应所述第一凸泡11设置有与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凸泡11的空心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缓冲层1对应所述第二凸泡21设置有与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二凸泡21的空心的第四通孔12。在凸泡相应位置设置通孔,使凸泡中的气易于排出,时护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护护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向膝盖一侧依次设置的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和内衬层,所述第二缓冲层靠近所述第一缓冲层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朝向所述第一缓冲层凸出的第一凸泡,所述第一缓冲层靠近所述第二缓冲层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朝向所述第二缓冲层凸出的第二凸泡,所述第一凸泡和所述第二凸泡均为空心结构;/n所述相邻的第二凸泡之间设置有凸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护护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向膝盖一侧依次设置的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和内衬层,所述第二缓冲层靠近所述第一缓冲层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朝向所述第一缓冲层凸出的第一凸泡,所述第一缓冲层靠近所述第二缓冲层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朝向所述第二缓冲层凸出的第二凸泡,所述第一凸泡和所述第二凸泡均为空心结构;
所述相邻的第二凸泡之间设置有凸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泡和所述第二凸泡相对设置,所述凸柱高度与所述第二凸泡高度相同;
所述第一凸泡和所述第二凸泡均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半球形或半椭圆球形,所述凸柱为橡胶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泡靠近所述第一缓冲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凸泡靠近所述第二缓冲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缓冲层对应所述第一凸泡设置有与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凸泡的空心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缓冲层对应所述第二凸泡设置有与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二凸泡的空心的第四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层远离所述第二缓冲层的一侧中部设置有折痕部,所述折痕部沿防护护具宽度方向设置,所述折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健陈兴国李清海周喆平鲍际俭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九零一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