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2076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此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包括下均温板、上均温板、热管及多个散热鳍片,下均温板内部具有第一容腔;上均温板配置在下均温板的上方,上均温板内部具有第二容腔;热管固接在下均温板与上均温板之间,热管内部具有第三容腔,第一容腔、第二容腔与第三容腔相互连通;多个散热鳍片直立并列排布在下均温板与上均温板之间,每一散热鳍片的底端连接于下均温板及顶端连接于上均温板。借此,以提升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的导热效能及散热效率。

Double uniform temperature plate type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均温板的散热模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其所产生的热量亦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高发热量的问题,业界将具有良好导热特性的热管(HeatPipe)及均温板(VaporChamber)组成散热器应用,进而提高散热效率。然而,现存散热器多采用热管或均温板的冷凝端热贴接散热鳍片,但散热鳍片仅利用与环境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差来进行传导,使散热鳍片的导热效能受到相当大的局限,造成热量容易累积在热管或均温板的冷凝端,最后冷凝效果失效而导致散热效率不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其目的在于,利用热管与散热鳍片固接在下均温板与上均温板之间,以提升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的导热效能及散热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包括:一下均温板,该下均温板内部具有一第一容腔;一上均温板,配置在该下均温板的上方,该上均温板内部具有一第二容腔;至少一个热管,固接在该下均温板与该上均温板之间,该热管内部具有一第三容腔,该第一容腔、该第二容腔与该第三容腔相互连通;以及多个散热鳍片,直立并列排布在该下均温板与该上均温板之间,每一该散热鳍片的底端连接于该下均温板及顶端连接于该上均温板。可选的,该多个散热鳍片的其中数个连接于该热管。可选的,该下均温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该下均温板还具有位于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之间的一中间区段,热管的数量为一个,该热管设置在该中间区段。可选的,该下均温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该下均温板还具有位在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之间的一中间区段,热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该热管以等间距方式排列在该中间区段。可选的,还包括一毛细结构及一工作流体,该毛细结构披覆在该第一容腔、该第二容腔与该第三容腔的内壁面,该工作流体容置于该第一容腔、该第二容腔与该第三容腔中。可选的,该毛细结构为沟槽状、网格状、纤维状、烧结粉体、波浪状薄板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可选的,该热管的位置与所述发热元件的位置呈相对设置。基于上述,热管与散热鳍片固接在下均温板与上均温板之间,使下均温板吸收的热量,除了散热鳍片通过与环境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差来进行热传导外,热管与上均温板也能通过工作流体汽往液返的对流快速导热,让下均温板的热量快速散逸至上均温板及外部环境,以达到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具有优良地导热效能及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的又一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再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中:10…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1…下均温板;11…第一容腔;12…第一侧边;13…第二侧边;14…中间区段;2…上均温板;21…第二容腔;3…热管;31…第三容腔;4…散热鳍片;5…毛细结构;100…发热元件。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将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所示内容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技术。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用于一发热元件100,此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10主要包括一下均温板1、一上均温板2、一热管3及多个散热鳍片4。下均温板1内部具有一第一容腔11,上均温板2配置在下均温板1的上方,上均温板2内部具有一第二容腔21。热管3固接在下均温板1与上均温板2之间,且热管3的位置与发热元件100的位置呈相对设置(如图4所示),热管3内部具有一第三容腔31,第一容腔11、第二容腔21与第三容腔31相互连通。其中,热管3的形状呈直立式长条形,但不以此为限制。多个散热鳍片4直立并列排布在下均温板1与上均温板2之间,每一散热鳍片4的底端连接于下均温板1及顶端连接于上均温板2,且多个散热鳍片4的其中数个连接于热管3。其中,本实施例的每一散热鳍片4采用一体成型方式连接于下均温板1、上均温板2与热管3,但不以此为限制,每一散热鳍片4也可采用插接或粘接方式连接于下均温板1、上均温板2与热管3。详细说明如下,下均温板1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边12及一第二侧边13,下均温板1还具有位在第一侧边12与第二侧边13之间的一中间区段14,热管3的数量为一,热管3设置在中间区段14。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10还包括一毛细结构5及一工作流体,毛细结构5披覆在第一容腔11、第二容腔21与第三容腔31的内壁面,工作流体容置于第一容腔11、第二容腔21与第三容腔31中。其中,毛细结构5为沟槽状、网格状、纤维状、烧结粉体、波浪状薄板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10的使用状态,其利用热管3与散热鳍片4固接在下均温板1与上均温板2之间,使下均温板1吸收的热量,除了散热鳍片4通过与环境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差来进行热传导外,热管3与上均温板2也能通过工作流体汽往液返的对流快速导热,让下均温板1的热量快速散逸至上均温板2及外部环境,以达到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10具有优良地导热效能及散热效率。另外,毛细结构5披覆在第一容腔11、第二容腔21与第三容腔31的内壁面,使工作流体先自下均温板1吸热汽化,工作流体再经由热管3至上均温板2冷凝液化,以达到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10具有快速均温的特性。再者,热管3的位置与发热元件100的位置呈相对设置(如图4所示),以加速发热元件100的热量传递至热管3。请参考图5所示,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10的另一实施例,图5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大致相同,但图5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热管3的形状不同,此热管3的形状呈横放式长条形,但不以此为限制,本技术热管3的形状可为任意几何形状。请参考图6所示,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10的又一实施例,图6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大致相同,但图6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热管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热管3以等间距方式排列在中间区段14,增加热管3的数量更能快速散逸下均温板1的热量,以加强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10的散热效率。请参考图7所示,本技术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10的再一实施例,图7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大致相同,但图7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每一散热鳍片4采用插接方式连接于下均温板1、上均温板2与热管3,但不以此为限制,每一散热鳍片4也可采用一体成型或粘接方式连接于下均温板1、上均温板2与热管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用于一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包括:/n一下均温板,该下均温板的内部具有一第一容腔;/n一上均温板,配置在该下均温板的上方,该上均温板的内部具有一第二容腔;/n至少一个热管,固接在该下均温板与该上均温板之间,该热管的内部具有一第三容腔,该第一容腔、该第二容腔与该第三容腔相互连通;以及/n多个散热鳍片,其直立并列排布在该下均温板与该上均温板之间,每一该散热鳍片的底端连接于该下均温板及顶端连接于该上均温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用于一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包括:
一下均温板,该下均温板的内部具有一第一容腔;
一上均温板,配置在该下均温板的上方,该上均温板的内部具有一第二容腔;
至少一个热管,固接在该下均温板与该上均温板之间,该热管的内部具有一第三容腔,该第一容腔、该第二容腔与该第三容腔相互连通;以及
多个散热鳍片,其直立并列排布在该下均温板与该上均温板之间,每一该散热鳍片的底端连接于该下均温板及顶端连接于该上均温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散热鳍片的其中数个连接于该热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均温板式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下均温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该下均温板还具有位于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之间的一中间区段,热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宏
申请(专利权)人:迈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