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2206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冷板,所述冷板的下表面与发热部件接触,并且在内部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第1制冷剂流路;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冷却用的散热片和形成与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连通的第2制冷剂流路的多个管;泵,所述泵使所述制冷剂循环;第1罐,所述第1罐与多个所述管的一端连接;以及第2罐,所述第2罐连接多个所述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泵,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冷板上,所述泵与所述第2罐相邻配置。

Cool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的冷却装置例如公开于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4-304076号公报。电子部件冷却装置包括散热器、热交换器以及电动泵。散热器包括:安装有应冷却的电子部件的电子部件安装面;以及液体作为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热交换器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液体流路,液体流路被空冷而冷却制冷剂。电动泵对制冷剂赋予移动能量,使制冷剂在散热器与热交换器之间循环。但是,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4-304076号公报所公开的冷却装置借助管而连接散热器、热交换器以及电动泵,存在冷却装置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的冷却装置。本技术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的冷却装置包括冷板、热交换器、泵、第1罐以及第2罐。冷板的下表面与发热部件接触,并且在内部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第1制冷剂流路。热交换器具有冷却用的散热片、和形成与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连通的第2制冷剂流路的多个管。泵使所述制冷剂循环。第1罐与多个所述管的一端连接。第2罐连接多个所述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泵。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冷板上,所述泵与所述第2罐相邻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冷板具有缺口部,所述缺口部在俯视观察时将侧面弯曲而形成,所述泵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缺口部,并与所述冷板的侧面相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泵配置在所述冷板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泵具有:叶轮,所述叶轮以沿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流通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框体,所述框体收纳所述叶轮;以及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从所述框体的侧面朝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连通,所述排出口具有:从所述框体朝向外侧延伸的向外部;以及从所述向外部的末端朝向下方延伸的向下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所述排出口的排出部是与所述框体分体的部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排出口具有延伸设置部,所述延伸设置部从所述向外部的末端延伸到比所述向下部的上端靠外侧的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排出口具有延伸设置部,所述延伸设置部从所述向下部的上端延伸到比所述向外部的末端靠上方的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罐以及所述第2罐配置在所述冷板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管呈直线状延伸,所述第1罐与所述第2罐在所述管所延伸的方向上相对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罐以及所述第2罐与多个所述散热片的排列方向平行地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直接与所述第1罐以及第2罐连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管并排连接有多个。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泵的下端配置于比所述冷板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的截面形成为扁平状,所述管的截面中的长径的一端与所述冷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同所述长径的另一端与所述冷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的长径相对于所述冷板的上表面倾斜5度以上且15度以下。根据例示性的本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小型化的冷却装置。有以下的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的A-A线截面立体图。图4是图2中的B-B线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冷板的上壁部的仰视图。图6是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冷板的底壁部的俯视图。图7是放大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管的纵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俯视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俯视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仰视立体图。图11是示出本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排出口的纵剖视图。图12是示出本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排出口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将热交换器20配置于冷板10的方向称作“上侧”,将与配置热交换器20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称作“下侧”。并且,在本申请中,将热交换器20配置于冷板10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作“水平方向”,来对各部分的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这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对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进行的定义,并不限定本技术所涉及的冷却装置1在制造时以及使用时的朝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平行的方向”还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垂直的方向”还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对本技术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图1、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1的立体图以及俯视图。并且,图3是图2中的A-A线截面立体图,图4是图2中的B-B线剖视图。冷却装置1具有冷板10、热交换器20、第1罐41、第2罐42以及泵30。热交换器20、第1罐41以及第2罐42配置在冷板10上。热交换器20、第1罐41以及第2罐42的下表面与冷板10的上表面接触。并且,泵30与第2罐42相邻配置。由此,能够使冷板10、热交换器20、泵30、第1罐41以及第2罐42一体化,从而使冷却装置1整体小型化。例如,冷板10、热交换器20以及泵30直接连接,削减连接彼此的管等部件,由此冷却装置1进一步小型化。因此,能够将冷却装置1容易地安装于实机。另外,冷板10、热交换器20以及泵30也可以在冷板10上的区域使用被缩短的管等而连接。冷板10由铜或铝等导热性较高的金属构成,具有底壁部12、上壁部13以及侧壁部1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冷板10呈矩形。即,在俯视观察时,底壁部12以及上壁部13呈沿水平方向扩展的板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底壁部12以及上壁部13在俯视观察时呈四边形,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呈具有多个角的多边形或圆形。发热部件H与底壁部12的下表面接触。侧壁部14连接底壁部12以及上壁部13的周缘。即,冷板10具有:板状的底壁部12;覆盖底壁部12的上表面的上壁部13;以及连接底壁部12以及上壁部13的周缘的侧壁部14。侧壁部14具有:从底壁部12的周缘向上方延伸的第1侧壁部14a;以及从上壁部13的周缘向下方延伸的第2侧壁部14b。第1侧壁部14a的上表面与第2侧壁部14b的下表面接合。如图3所示,冷板10在内部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第1制冷剂流路11。第1制冷剂流路11形成于被底壁部12、上壁部13以及侧壁部14包围的内部空间内。并且,在第1制冷剂流路11的内部设置有平行地排列配置有多个的叶片12a。并且,在上壁部13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流入口13a以及流出口13b。经由流入口13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装置,其包括:/n冷板,所述冷板的下表面与发热部件接触,并且在内部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第1制冷剂流路;/n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冷却用的散热片、和形成与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连通的第2制冷剂流路的多个管;/n泵,所述泵使所述制冷剂循环;/n第1罐,所述第1罐与多个所述管的一端连接;以及/n第2罐,所述第2罐连接多个所述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泵,/n其特征在于,/n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冷板上,/n所述泵与所述第2罐相邻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30 JP 2018-067978;20181228 JP 2018-2486531.一种冷却装置,其包括:
冷板,所述冷板的下表面与发热部件接触,并且在内部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第1制冷剂流路;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冷却用的散热片、和形成与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连通的第2制冷剂流路的多个管;
泵,所述泵使所述制冷剂循环;
第1罐,所述第1罐与多个所述管的一端连接;以及
第2罐,所述第2罐连接多个所述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冷板上,
所述泵与所述第2罐相邻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板具有缺口部,在俯视观察时侧面弯曲而形成了所述缺口部,
所述泵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缺口部,并与所述冷板的侧面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配置在所述冷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具有:
叶轮,所述叶轮以沿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流通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框体,所述框体收纳所述叶轮;以及
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从所述框体的侧面朝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连通,
所述排出口具有:从所述框体朝向外侧延伸的向外部;以及从所述向外部的末端朝向下方延伸的向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排出口的排出部是与所述框体分体的部件。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江伸也莳田昭彦竹下英伸杉山知嗣渡庆次锐彦玉冈健人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