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05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包括:线束插座、第一粘贴部、第二粘贴部、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所述线束插座,正面开有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所述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设置在所述正面上;所述第一线束,插接在所述第一线束插孔中;所述第二线束,插接在所述第二线束插孔中;其中,所述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用于粘贴在附着物上,从而封闭所述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可以防止污染物进入线束插孔,避免后车灯线束遭受污染。

Harness as-antifouling rear l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车灯线束
,尤其涉及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车载设备均含有大量的控制电路,通过各种功能线束连接,达到信号或电流传输的目的。为了便于日常维护和维修,大部分都采用可替换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每个产品和设备中都有不同类型的线束。以汽车为例,车灯和车身之间不仅有固定的机械屏障,还有电路连接。只有当车灯的线束连接到车身的控制部分时才可以使用它可以实现车灯的主要功能。为了方便连接,几乎所有的线束都采用插拔方式,这就是需要线束本身应配备相应的接线端子。但是,当线束不投入使用时,外面的灰尘、水滴或油污染容易进入插孔,造成使用短路、断路等不利条件,影响灯管寿命。因此,获取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实现对车灯线束的防污功能,就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首先,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包括:线束插座、第一粘贴部、第二粘贴部、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所述线束插座,正面开有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所述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设置在所述正面上;所述第一线束,插接在所述第一线束插孔中;所述第二线束,插接在所述第二线束插孔中;其中,所述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用于粘贴在附着物上,从而封闭所述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所述线束插座的形状,包括:立方体,所述正面为所述立方体的一面。r>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所述第一粘贴部,设置在所述立方体的一面的侧边处,所述第二粘贴部,设置在与所述侧边平行的另一侧边处。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所述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贯通所述正面及所述正面相对的平面。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所述第一粘贴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二粘贴部的形状相同。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所述第一粘贴部的面积与所述第二粘贴部的面积相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通过在线束插座上设置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可以在车灯线束组件闲置时,将其粘贴至附着物上,从而防止污染物进入线束插孔,避免后车灯线束遭受污染。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粘合后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本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该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包括:线束插座、第一粘贴部、第二粘贴部、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所述线束插座,正面开有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所述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设置在所述正面上;所述第一线束,插接在所述第一线束插孔中;所述第二线束,插接在所述第二线束插孔中;其中,所述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用于粘贴在附着物上,从而封闭所述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具体地,该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的详细构成可以参见图1。图1中包括:线束插座101、粘贴部102、线束插孔103、线束插孔104、粘贴部105、线束插座正面106、线束107、线束108、粘贴部109、线束插孔110、线束插孔111、粘贴部112、线束插座113、线束114、线束115和线束插座正面116。线束插座101的线束插座正面106上开有线束插孔103和线束插孔104,线束插孔103中插入线束108,线束插孔104中插入线束107。粘贴部102设置在线束插座正面106的一侧边处,粘贴部105设置在线束插座正面106的另一侧边处。线束插座113的线束插座正面116上开有线束插孔110和线束插孔111,线束插孔110中插入线束115,线束插孔111中插入线束114。粘贴部112设置在线束插座正面116的一侧边处,粘贴部109设置在线束插座正面116的另一侧边处。若需要将车灯线束插入车辆相应的插口内,则将线束插座101和线束插座113分开,按照对应的插口分别插入。若不需要将车灯线束插入车辆相应的插口内,则将粘贴部109与粘贴部105对齐,粘贴部112与粘贴部102对齐,将线束插座101和线束插座113面对面粘合起来(即线束插座正面106和线束插座正面116面对面粘合),这样就可以防止污染物进入线束插孔103、线束插孔104、线束插孔110和线束插孔111。其中,线束插座正面106与线束插座正面116的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粘合起来后的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的效果可以参见图2。由图2中可见,线束114插入线束插座113,线束108插入线束插座101。线束插座101与线束插座113对接粘合起来后,就封闭了各自的线束插座正面,从而防止污染物流入线束插孔,进而污染车灯线束。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通过在线束插座上设置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可以在车灯线束组件闲置时,将其粘贴至附着物上,从而防止污染物进入线束插孔,避免后车灯线束遭受污染。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所述线束插座的形状,包括:立方体,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线束插座、第一粘贴部、第二粘贴部、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n所述线束插座,正面开有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所述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设置在所述正面上;所述第一线束,插接在所述第一线束插孔中;所述第二线束,插接在所述第二线束插孔中;/n其中,所述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用于粘贴在附着物上,从而封闭所述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束插座、第一粘贴部、第二粘贴部、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
所述线束插座,正面开有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所述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设置在所述正面上;所述第一线束,插接在所述第一线束插孔中;所述第二线束,插接在所述第二线束插孔中;
其中,所述第一粘贴部和第二粘贴部用于粘贴在附着物上,从而封闭所述第一线束插孔和第二线束插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污后车灯线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插座的形状,包括:
立方体,所述正面为所述立方体的一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江林肖天华徐伟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捷优信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