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1454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包括外墙体本体、脚手架本体以及位于外墙体本体和脚手架本体之间的连墙组件,所述连墙组件包括与脚手架本体可拆卸连接的内部中空的钢管、对称固定在钢管靠近外墙体本体的一端的两侧且长度方向与钢管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卡块、开设在外墙体本体上并与卡块卡接配合的卡槽以及开设于卡槽底部的侧壁上的扇形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与外墙拆装便利的效果。

Detachable wall connecting parts of building external wall scaff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施工
,尤其是涉及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
技术介绍
外墙脚手架是一种为建筑施工而搭设在外墙外边线外的上料、堆料与施工作业用的临时结构架。外墙脚手架种类多样,主要包括落地式外墙脚手架、挂式脚手架、挑式脚手架、吊式脚手架等。外墙脚手架多用于外墙砌筑、外立面装修以及钢筋混凝土工程。连墙件一般是指通过与可靠固定端连接来加强其他结构的稳定性的构件,在建筑工程中用于将外墙脚手架架体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是一种能够传递拉力和压力的构件。采用连墙件实现的附壁联结,对于加强外墙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提高其稳定承载能力和避免出现倾倒或坍塌等重大事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公告号为CN207776413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脚手架外架连墙件,包括连墙件本体,所述连墙件本体一端为固定部,另一端为连接部;通过所述固定部能够实现所述连墙件本体与墙体的固定连接;通过所述连接部能够将所述连墙件本体与脚手架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部设置有连接孔。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将连墙件本体直接与墙体固定连接,在外墙体建筑完成后,不仅不便于操作人员对外墙体进行刷漆,影响外墙体的美观,而且凸出在外墙体外部的连墙件容易误伤操作人员,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其具有与外墙拆装便利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包括外墙体本体、脚手架本体以及位于外墙体本体和脚手架本体之间的连墙组件,所述连墙组件包括与脚手架本体可拆卸连接的内部中空的钢管、对称固定在钢管靠近外墙体本体的一端的两侧且长度方向与钢管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卡块、开设在外墙体本体上并与卡块卡接配合的卡槽以及开设于卡槽底部的侧壁上的扇形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卡块与卡槽卡接,手持钢管将卡块推送至卡槽的底部,转动钢管,从而使卡块转动至扇形槽内,由于扇形槽开设在卡槽底部的侧壁上,从而将钢管的一端固定在外墙体本体中;当要拆卸钢管时,将钢管反向旋转使卡块与扇形槽脱离再将卡块从卡槽中抽出即可;连墙组件的设置提高了连墙件拆装的便利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块靠近所述扇形槽的一侧的内部嵌合有第一磁铁,所述扇形槽远离所述卡槽一侧的内壁中嵌合有与所述第一磁铁磁性相吸的第二磁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块转动至扇形槽的端部时,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吸,从而提高了卡块与扇形槽卡接的紧密性,以此加强钢管与外墙体本体连接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槽的中心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钢管的内壁滑移配合的连接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钢管内部中空,当将钢管插接入卡槽中时,卡槽中心的连接柱插接入钢管的内部,并沿钢管内壁滑移,连接柱的设置一方面加强了钢管的强度;另一方面提高了钢管与外墙体本体连接时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柱端部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钢管长度方向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滑块滑移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远离所述卡槽的一端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滑块滑移配合的环形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与滑槽的设置减少了连接柱沿钢管内壁滑移时的阻力,当卡块转动至扇形槽中时,滑块转动至环形槽中,以此进一步提高钢管与外墙体本体连接的紧密性以及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管上滑移套设有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的密封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块卡接至扇形槽中后,将密封块滑移至钢管的端部,并使密封块与卡槽卡接配合,从而为钢管定位,避免钢管自主反向旋转而使卡块从扇形槽中脱离,从而提高了钢管与外墙体本体连接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脚手架上对称套设有第一箍紧夹,所述第一箍紧夹的两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上螺纹配合有第一螺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脚手架上对称套设第一箍紧夹,并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将两个第一箍紧夹固定,螺栓连接的方式便于根据脚手架直径的不同对第一箍紧夹箍紧的尺寸进行调节,从而使第一箍紧夹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脚手架。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箍紧夹的侧壁上一体连接有方形块,所述方形块上铰接有套设在所述钢管上的第二箍紧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第二箍紧夹,使第二箍紧夹套设在钢管上,从而为钢管远离外墙体本体的一端提供支撑,以此提高钢管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箍紧夹远离所述铰接处的一端与所述方形块之间螺纹配合有第二螺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箍紧夹与方形块之间螺纹配合第二螺栓,从而进一步加强第二箍紧夹与钢管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连墙组件的整体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连墙组件的设置提高了连墙件拆装的便利性;2.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吸,从而提高了卡块与扇形槽卡接的紧密性,以此加强钢管与外墙体本体连接的稳定性;3.密封块与卡槽卡接配合,避免了钢管自主反向旋转而使卡块从扇形槽中脱离,从而提高了钢管与外墙体本体连接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箍紧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中钢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墙体本体;2、脚手架本体;3、连墙组件;31、钢管;311、滑槽;312、环形槽;313、密封块;32、卡块;321、第一磁铁;33、卡槽;34、扇形槽;341、第二磁铁;4、连接柱;41、滑块;5、第一箍紧夹;51、连接块;511、螺纹孔;512、第一螺栓;6、方形块;7、第二箍紧夹;71、第二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包括外墙体本体1以及脚手架本体2。结合图2、图3、图4所示,外墙体本体1和脚手架本体2之间设置有连墙组件3。连墙组件3包括钢管31、卡块32、卡槽33以及扇形槽34。钢管31为圆形中空管状结构,平行于水平面设置于外墙体本体1和脚手架本体2之间。卡块32为长方形块状结构,有两块,两块卡块32对称固定在钢管31靠近外墙体本体1的一端的周侧壁上。卡槽33截面为长方形,开设在外墙体本体1的表面,卡槽33的宽度略大于钢管31的直径,卡槽33的长度为钢管31的直径与两块卡块32的长度之和,卡槽33的深度大于卡块32的厚度,卡槽33与卡块32卡接配合。扇形槽34截面为扇形,开设在卡槽33底部的侧壁上。参照图5,卡块32的内部嵌合有第一磁铁321,第一磁铁321为长方形块状结构,位于卡块32靠近扇形槽34的一侧;第一磁铁321具有磁性。外墙体本体1的内壁中嵌合有第二磁铁341,第二磁铁341位于扇形槽34远离卡槽33的一侧的内壁中,并与第一磁铁321磁性相吸。当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包括外墙体本体(1)、脚手架本体(2)以及位于外墙体本体(1)和脚手架本体(2)之间的连墙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墙组件(3)包括与脚手架本体(2)可拆卸连接的内部中空的钢管(31)、对称固定在钢管(31)靠近外墙体本体(1)的一端的两侧且长度方向与钢管(3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卡块(32)、开设在外墙体本体(1)上并与卡块(32)卡接配合的卡槽(33)以及开设于卡槽(33)底部的侧壁上的扇形槽(34)。/n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包括外墙体本体(1)、脚手架本体(2)以及位于外墙体本体(1)和脚手架本体(2)之间的连墙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墙组件(3)包括与脚手架本体(2)可拆卸连接的内部中空的钢管(31)、对称固定在钢管(31)靠近外墙体本体(1)的一端的两侧且长度方向与钢管(3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卡块(32)、开设在外墙体本体(1)上并与卡块(32)卡接配合的卡槽(33)以及开设于卡槽(33)底部的侧壁上的扇形槽(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32)靠近所述扇形槽(34)的一侧的内部嵌合有第一磁铁(321),所述扇形槽(34)远离所述卡槽(33)一侧的内壁中嵌合有与所述第一磁铁(321)磁性相吸的第二磁铁(3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33)的中心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钢管(31)的内壁滑移配合的连接柱(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外墙脚手架可拆卸连墙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4)端部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滑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自强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联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