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该食用菌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瓶;瓶盖,其设于所述培养瓶的瓶口处,所述瓶盖设有通孔;薄膜,其设于所述培养瓶和所述瓶盖之间;出菇筒,其设于所述瓶盖的上方,并与所述通孔连通;透气盖,其设于所述出菇筒的上方。在使用该食用菌培养装置时,首先在培养瓶中装入食用菌培养料,依次盖上薄膜、瓶盖及透气盖。在高压蒸汽灭菌后,打开培养瓶与瓶盖之间的连接,在无菌的环境下接种后盖上薄膜、瓶盖及透气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现有装置不能满足珍稀食用菌子实体生长阶段需求,不适用于珍稀食用菌培养的特殊需求的问题。
A kind of mushroom cultur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食用菌培养
,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珍稀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多种营养和保健功能,已成为行业的研究热点,人工驯化栽培研究是其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在珍稀食用菌的培养技术研究中,培养条件的探索十分重要。现有研究方法中,一般在菌丝培养成熟后,将代料划口或揭盖,保持一定的温湿度,进行出菇管理。但由于珍稀食用菌生命力弱,传统培养方法的环境相对开放,洁净度不够,极易发生杂菌污染和原基萌发困难,从而导致培养失败,不适用于珍稀食用菌培养。现有食用菌培养瓶或装置,主要用于常见食用菌产业化培养,技术条件成熟,但目的仅限于提高菌丝阶段的生长速度,缩短培育周期,不能满足子实体生长阶段,不适用于珍稀食用菌培养的特殊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能有效地解决现有装置不能满足珍稀食用菌子实体生长阶段需求,不适用于珍稀食用菌培养的特殊需求的问题。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瓶;瓶盖,其设于所述培养瓶的瓶口处,所述瓶盖设有通孔;薄膜,其设于所述培养瓶和所述瓶盖之间;出菇筒,其贴合在所述瓶盖上,并位于所述培养瓶内;透气盖,其设于所述出菇筒的上方。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瓶盖包括,盖体,其设有与所述盖体同心的圆孔,所述盖体的径向方向设有贯穿所述盖体的盖槽;与所述盖槽匹配的盖板件,其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当所述第一盖板和/或第二盖板在盖槽内滑动时,可形成所述通孔并可调节所述通孔大小。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盖板设有凹槽,所述第二盖板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凹槽内,当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相对滑动时,可调节所述通孔的大小。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盖板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盖槽内,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均设有限位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通孔为与所述瓶盖同心圆形孔,所述圆形孔的直径为所述瓶盖直径的1/3-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薄膜的直径大于所述圆形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培养瓶的瓶口直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出菇筒的高度为5-10cm。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透气盖包括塑料盖和海绵,所述海绵嵌入到所述塑料盖内。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培养瓶为透明瓶。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薄膜为聚丙烯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使用该食用菌培养装置时,首先在培养瓶中装入食用菌培养料,依次盖上薄膜、瓶盖及透气盖。在高压蒸汽灭菌后,打开培养瓶与瓶盖之间的连接,在无菌的环境下接种后盖上薄膜、瓶盖及透气盖。薄膜可以隔绝外界环境,使培养料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培养。待培养料的菌丝培养成熟后,打开透气盖,透过瓶盖的通孔划开薄膜,装上出菇筒、透气盖,准备出菇(即食用菌、子实体)。可以使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能有效地将生长出来的子实体与外界环境隔离,能满足珍稀食用菌子实体生长阶段需求,适用于珍稀食用菌培养的特殊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平台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培养瓶;2、瓶盖;21、通孔;22、盖体;23、盖板件;231、第一盖板;232、第二盖板;233、限位部;3、薄膜;4、出菇筒;5、透气盖;51、塑料盖;52、海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该食用菌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瓶1;瓶盖2,其设于培养瓶1的瓶口处,瓶盖2设有通孔21;薄膜3,其贴合在瓶盖2上,并位于培养瓶1内;出菇筒4,其设于瓶盖2的上方,并与通孔21连通;透气盖5,其设于出菇筒4的上方。在使用该食用菌培养装置时,首先在培养瓶中装入食用菌培养料,依次盖上薄膜3、瓶盖2及透气盖5。在高压蒸汽灭菌后,打开培养瓶1与瓶盖2之间的连接,在无菌的环境下接种后盖上薄膜3、瓶盖2及透气盖5。薄膜3可以隔绝外界环境,使培养料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培养。待培养料的菌丝培养成熟后,打开透气盖5,透过瓶盖2的通孔21划开薄膜3,装上出菇筒4、透气盖5,准备出菇(即食用菌、子实体)。可以使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能有效地将生长出来的子实体与外界环境隔离,能满足珍稀食用菌子实体生长阶段需求,适用于珍稀食用菌培养的特殊需求。在培养料培养阶段,薄膜3起到隔绝外界环境的作用。在出菇钱划开薄膜3,可进行搔菌的为出菇做准备。“搔菌”就是用搔菌机(或手工)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这是促使菌丝发生原基的重要措施,通过搔菌可使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整齐发生。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平台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优选地,瓶盖2包括,盖体22,其设有与盖体22同心的圆孔,盖体22的径向方向设有贯穿盖体22的盖槽;与盖槽匹配的盖板件23,其包括第一盖板231和第二盖板232,当第一盖板231和/或第二盖板232在盖槽内滑动时,可调节通孔21大小。在本实施例中,瓶盖2上的圆孔,小于薄膜3的直径,可以使瓶盖2压紧薄膜3,可为培养料的菌丝生长提供一个无菌的环境。当第一盖板231和/或第二盖板232在盖槽内滑动时,可形成通孔21并可调节通孔21大小。可在出菇阶段根据培养料的状况调节通孔21的大小,即调节子实体生长孔的大小,在能保证子实体质量的前提下,留出足够大的子实体生长孔,以生长出更多的子实体。优选地,第一盖板231设有凹槽,第二盖板232可滑动地设于凹槽内,当第一盖板231和第二盖板232相对滑动时,可调节通孔21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231和第二盖板232相互匹配,可以根据培养料的状况和生产需求滑动第一盖板231和/或第二盖板232,可调节通孔21的大小。优选地,第一盖板231和第二盖板232上均设有限位部233。设置限位部233可防止第一盖板231和第二盖板232滑出瓶盖2,而无法起到压住薄膜3的作用,从而使薄膜3无法起到保湿的作用。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中,通孔21为与瓶盖2同心圆形孔,圆形孔的直径为瓶盖2直径的1/3-1/2。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瓶盖2压住薄膜3,也可以预留子实体的生长孔。优选地,薄膜3的直径大于圆形孔的直径,小于培养瓶1的瓶口直径。这样可以使瓶盖2压住薄膜3,使薄膜3起到保湿隔绝外界环境的作用。优选地,出菇筒4的高度为5-10cm。出菇筒4为子实体的生长提供一个与外界环境隔开的生长环境,避免杂菌污染和原基萌发困难,从而导致培养失败。按照培养的食用菌的种类不同,将出菇筒4的高度设计为5-10c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培养瓶(1);/n瓶盖(2),其设于所述培养瓶(1)的瓶口处,所述瓶盖(2)设有通孔(21);/n薄膜(3),其贴合在所述瓶盖(2)上,并位于所述培养瓶(1)内;/n出菇筒(4),其设于所述瓶盖(2)的上方,并与所述通孔(21)连通;以及/n透气盖(5),其设于所述出菇筒(4)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培养瓶(1);
瓶盖(2),其设于所述培养瓶(1)的瓶口处,所述瓶盖(2)设有通孔(21);
薄膜(3),其贴合在所述瓶盖(2)上,并位于所述培养瓶(1)内;
出菇筒(4),其设于所述瓶盖(2)的上方,并与所述通孔(21)连通;以及
透气盖(5),其设于所述出菇筒(4)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盖(2)包括,
盖体(22),其设有与所述盖体(22)同心的圆孔,所述盖体(22)的径向方向设有贯穿所述盖体(22)的盖槽;
与所述盖槽匹配的盖板件(23),其包括第一盖板(231)和第二盖板(232),当所述第一盖板(231)和/或第二盖板(232)在盖槽内滑动时,可调节所述通孔(21)大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231)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盖槽内,所述第一盖板(231)设有凹槽,所述第二盖板(232)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凹槽内,当所述第一盖板(231)和第二盖板(232)相对滑动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波,周洪英,刘启燕,吴洪丽,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