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合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如式a所示的化合物A,如式b所示的化合物B,有机钯配合物,以及银盐;有机钯配合物由钯化合物和含氮配体复合形成,含氮配体包括:邻菲罗啉类化合物和/或联吡啶类化合物;将化合物A、化合物B、有机钯配合物和银盐在反应溶剂中进行混合,并在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反应,获得如式Ⅰ所示的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该方法同时使用有机钯配合物和银盐,实现了羧酸和卤代芳烃的直接选择性C‑O偶联,适用多种羧酸底物和卤代芳烃底物,兼容性广,产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合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对绿色化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用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在化学合成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碳杂键无处不在,而快速、高效地实现芳环上C-O键的直接偶联一直是研究热点,截至目前,关于芳环上直接的C-O偶联反应的报道较少。Itomi教授课题组报道了由富电子的二苄基氮杂卡宾作为钯催化剂的配体,实现了富电子的碘苯与大位阻的脂肪羧酸的酯化偶联反应,其反应过程如下。然而,该方法的适用底物较为局限,仅适用于甲氧基或烷基取代的碘苯与几种位阻较大的脂肪羧酸之间的反应。最近,MacMillan教授课题组报道了光催化下,通过能量转移路径能够实现激发态有机金属催化缺电子基团取代的溴苯与羧酸之间的C-O偶联反应,其反应过程如下。零价镍物种I经与底物的氧化加成、配位作用得到二价镍物种III,其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经能量转移路径得到激发态的镍物种III*,接着发生还原消除得到酯化产物并完成催化循环。该方法弥补了与羧酸偶联的贫电子性底物范围,但是,该反应体系对给电子性的偶联试剂的兼容性不好。如上所述,目前已经公开了一些C-O直接偶联的方法。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底物适用性有限、反应产率不理想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底物适用范围有限、反应产率低等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如式a所示的化合物A,如式b所示的化合物B,有机钯配合物,以及银盐;所述有机钯配合物由钯化合物和含氮配体复合形成,所述含氮配体包括:邻菲罗啉类化合物和/或联吡啶类化合物;将所述化合物A、所述化合物B、所述有机钯配合物和所述银盐在反应溶剂中进行混合,并在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反应,获得如式Ⅰ所示的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其中,所述R1选自碳原子个数为1-20的烷基、环烷基、杂烷基、杂环烷基、烷氧基、烯基、杂烯基、环烯基、杂环烯基、芳基、杂芳基、芳氧基、杂芳氧基、芳基烷基、杂芳基烷基或烷基氧羰基;所述R2、R3、R4、R5、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氟原子、三氟甲基、三氟甲硫基以及碳原子个数为1-20的烷基、杂烷基、芳基、杂芳基、烯基、炔基或烷氧基中的任一种;X为卤素。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羧酸和卤代芳烃作为反应底物,并同时使用有机钯配合物和银盐,且有机钯配合物由钯化合物以及邻菲罗啉类化合物和/或联吡啶类化合物复合形成,通过该复合催化剂促进反应,使得羧酸的酰氧键能够直接键合取代卤代芳烃的卤素原子,实现羧酸和卤代芳烃间的直接选择性C-O偶联,该法适用多种羧酸底物和卤代芳烃底物,底物适用范围广,且其产率高达95%。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所涉及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均是按照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或CAS(化学文摘服务社,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命名系统命名的,具体涉及到的化合物基团作如下阐述与说明:“烷基”指的是一类仅含有碳、氢两种原子的饱和链状烃基,具有直链碳链和/或支链碳链,包括但不限于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戊基、异戊基、己基等。所述烷基的碳原子个数为1-2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烷基的碳原子个数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杂烷基”指的是分子中含有至少一个杂原子的烷基,例如甲基氨基乙基,所述杂原子包括O、N、S、P等。所述杂烷基的碳原子个数为1-2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杂烷基的碳原子个数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环烷基”指的是一类分子中含有单环、联环、稠环、螺环和桥环等环状结构的饱和烃基,包括但不限于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茚满基、四氢化萘基、金刚烷基等。所述环烷基的碳原子个数为3-2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烷基的碳原子个数为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杂环烷基”指的是分子中含有至少一个杂原子的环烷基,包括但不限于氮杂二环庚烷基、氮杂环丁烷基、二氢吲哚基、吗啉基、派嗪基、哌啶基、吡咯烷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喹啉基、四氢吲唑基、四氢吲哚基、四氢异喹啉基、四氢吡喃基、四氢喹喔啉基、四氢噻喃基、噻唑烷基、硫代吗啉基、噻吨基、噻恶烷基等。所述杂环烷基的碳原子个数为3-2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杂环烷基的碳原子个数为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烯基”指的是一类至少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烷基,例如乙烯基、丙烯基等。所述烯基的碳原子个数为2-2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烯基的碳原子个数为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杂烯基”指的是分子中含有至少一个杂原子的烯基,例如乙烯基氨基乙基。所述杂烯基的碳原子个数为2-2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杂烷基的碳原子个数为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环烯基”指的是一类至少含有一个或多个环状碳链的烯基,例如环乙烯基、环丙烯基等。所述环烯基的碳原子个数为3-2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烯基的碳原子个数为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杂环烯基”指的是分子中含有至少一个杂原子的环烯基。所述杂环烯基的碳原子个数为3-2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杂环烷基的碳原子个数为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烷氧基”指的是一类与氧原子直接键合的烷基,包括但不限于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等。所述烷氧基的碳原子个数为1-2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烷氧基的碳原子个数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芳基”指的是一类芳香烃上缺少一个氢形成的有机基团,可为单环芳基、多环芳基或稠环芳基,包括但不限于苯基、萘基、蒽基、菲基等。所述芳基的碳原子个数为6-2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芳基的碳原子个数为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所述芳基取代或未取代,取代基为羟基、烷基、烯基、炔基、环烷基、环烯基、环炔基、烷氧基、硝基、卤素、氨基、胺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提供如式a所示的化合物A,如式b所示的化合物B,有机钯配合物,以及银盐;所述有机钯配合物由钯化合物和含氮配体复合形成,所述含氮配体包括:邻菲罗啉类化合物和/或联吡啶类化合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如式a所示的化合物A,如式b所示的化合物B,有机钯配合物,以及银盐;所述有机钯配合物由钯化合物和含氮配体复合形成,所述含氮配体包括:邻菲罗啉类化合物和/或联吡啶类化合物;
将所述化合物A、所述化合物B、所述有机钯配合物和所述银盐在反应溶剂中进行混合,并在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反应,获得如式Ⅰ所示的羧酸芳基酯类化合物;
其中,所述R1选自碳原子个数为1-20的烷基、环烷基、杂烷基、杂环烷基、烷氧基、烯基、杂烯基、环烯基、杂环烯基、芳基、杂芳基、芳氧基、杂芳氧基、芳基烷基、杂芳基烷基或烷基氧羰基;
所述R2、R3、R4、R5、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氟原子、三氟甲基、三氟甲硫基以及碳原子个数为1-20的烷基、杂烷基、芳基、杂芳基、烯基、炔基或烷氧基中的任一种;
X为卤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钯化合物选自醋酸钯、三氟醋酸钯、氯化钯、三(二亚苄丙酮)二钯和双(二亚苄基丙酮)钯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氮配体选为邻菲罗啉类化合物;和/或
所述邻菲罗啉类化合物选自3,4,7,8-四甲基-1,10-菲罗啉、4,7-二甲基-1,10-菲罗啉、4,7-二苯基-1,10-菲罗啉、4,7-二甲氧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湧,陈杰安,黎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