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轮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9355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4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轮毂,其与以往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副气室部件相对于轮辋的保持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将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10)安装在轮辋(11)上的车辆用轮毂(1),其特征在于,副气室部件包括在内侧具有副气室(SC)的主体部(13)、使副气室与轮胎空气室(9)连通的管体(18)以及覆盖主体部的罩部件(20),主体部(13)在轮辋(11)的轮毂径向(Z)的内侧配置在沿轮毂宽度方向(Y)延伸的轮辋内周面部(16),管体(18)配置在以从轮辋(11)的轮毂径向(Z)的内侧与轮胎空气室(9)侧连通的方式设置在轮辋上的贯通孔(23)中,罩部件(20)从轮毂径向(Z)的内侧覆盖主体部(13)。

Wheel hub for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轮毂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轮毂。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将用于消除轮胎空气室内的气柱共鸣音的亥姆霍兹共振器(副气室部件)安装在凹下部的外周面上的轮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轮毂的副气室部件包括在内侧具有副气室且沿轮毂周向形成得较长的主体部,和在该主体部的长尺寸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内从其两侧分别沿轮毂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的一对缘部。并且,缘部的延伸顶端分别嵌入在凹下部形成的槽部,从而副气室部件被安装在凹下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5142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这样的轮毂中,在轮毂旋转时,离心力沿使副气室部件从凹下部脱离的方向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轮毂中,优选能够进一步提高副气室部件相对于轮辋的保持性能的构成。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与以往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副气室部件相对于轮辋的保持性能的车辆用轮毂。解决所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轮毂将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安装在轮辋上,该车辆用轮毂的特征在于,所述副气室部件包括在内侧具有副气室的主体部、使所述副气室与轮胎空气室连通的管体和覆盖所述主体部的罩部件,所述主体部配置于在所述轮辋的轮毂径向内侧沿轮毂宽度方向延伸的轮辋内周面部,所述管体配置在贯通孔中,该贯通孔以从所述轮辋的轮毂径向内侧与所述轮胎空气室侧连通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轮辋上,所述罩部件从轮毂径向内侧覆盖所述主体部。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与以往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副气室部件相对于轮辋的保持性能的车辆用轮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轮毂的局部切缺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图3是副气室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变形例的副气室部件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用轮毂9轮胎空气室10副气室部件(亥姆霍兹共振器)11轮辋11c凹下部11d外周面12盘部13主体部14胎圈座15立起部16轮辋内周面部17螺纹部18管体18a连通孔19倾斜面部20罩部件20a纵壁20b横壁20c侧壁21胎圈座22轮辋凸缘23贯通孔24加强部件25a上板25b底板25c倾斜板25d侧板25e端板30固定部件30a螺母(固定部件)30bO型环(固定部件)F离心力SC副气室X轮毂周向Y轮毂宽度方向Z轮毂径向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轮毂。并且,在所参照的附图中,“X”表示轮毂周向,“Y”表示轮毂宽度方向,“Z”表示轮毂径向。以下先说明车辆用轮毂的整体构成,后说明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车辆用轮毂的整体构成>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轮毂1的局部切缺立体图。在图1中,将轮胎8的一部分和轮辋11的一部分切除。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轮毂1假想例如铝合金、镁合金等轻金属制构件。如图1所示,轮辋11包括在分别形成于轮毂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的胎圈座21彼此之间朝向轮毂径向的轮毂轴侧凹陷的凹下部11c。由该凹陷部的底面限定的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在轮毂宽度方向Y范围内以轮毂轴为中心直径大致相同。在这样的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与轮胎8之间形成轮胎空气室9。并且,附图标记12为用于将轮辋11与未图示的轴毂连结的盘部。轮辋11包括一对立起部15,其分别从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中的轮毂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朝向轮辋凸缘22侧立起。另外,轮辋11以从立起部15经由胎圈座21向轮辋凸缘22的方式进一步朝向轮毂径向倾斜外侧立起。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轮毂1在轮辋11的车宽方向内侧即与盘部12相反一侧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安装有副气室部件10。如图2所示,车宽方向内侧的轮辋11(内轮辋)包括在胎圈座14的背侧即轮毂径向Z的内侧沿轮毂宽度方向Y延伸的轮辋内周面部16。本实施方式中的轮辋内周面部16在与轮毂周向X(参照图1)正交的剖切观察时,以与胎圈座14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顺带一提,本实施方式中的胎圈座14虽未图示,但以与轮毂旋转轴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另外,轮辋内周面部16在轮毂周向X上以环状延伸。另外,轮辋11(内轮辋)包括在立起部15的背侧即轮毂径向Z的内侧相对于立起部15大致平行延伸的倾斜面部19。该倾斜面部19沿轮毂周向X(参照图1)以环状延伸。另外,在轮辋11上形成有贯通立起部15和倾斜面部19和贯通孔23。该贯通孔23沿与倾斜面部19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接下来说明的副气室部件10的主体部13以沿着这样的轮辋内周面部16和倾斜面部19的方式配置。<副气室部件>如图2所示,副气室部件10包括主体部13、管体18、罩部件20和固定部件30。图3是副气室部件1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主体部13在其长尺寸方向上弯曲。也就是说,主体部13以沿着轮辋内周面部16(参照图2)和倾斜面部19(参照图2)的方式弯曲。主体部13如图2所示,在与长尺寸方向(参照图1的轮毂周向X)正交的剖切观察时,呈在轮毂宽度方向Y较长的直角梯形。具体来说,主体部13包括:上板25a,其与轮辋内周面部16邻接,并沿轮毂宽度方向Y延伸;底板25b,其与上板25a隔开规定间隔地平行延伸;倾斜板25c,其与倾斜面部19邻接延伸并与上板25a和底板25b接合;以及侧板25d,其从底板25b的与倾斜板25c相反一侧的端部垂直立起并与上板25a接合。另外,主体部13如图3所示,包括在轮毂周向X的两端部配置的一对端板25e。这样的上板25a(参照图2)、底板25b(参照图2)、倾斜板25c(参照图2)、侧板25d(参照图2)和端板25e(参照图3)在主体部13的内侧围绕形成副气室SC(参照图2)。接下来说明管体18(参照图2)。如图2所示,在管体18的内侧形成有连通孔18a。管体18穿插在从轮辋11的轮毂径向Z的内侧朝向外侧设置在轮辋11上的贯通孔23中。由此,连通孔18a使轮胎空气室9与在主体部13的内侧形成的副气室SC连通。如图3所示,管体18以在主体部13中的轮毂周向X的大致中央从主体部13的倾斜板25c突出的方式形成。管体18在倾斜板25c的轮毂径向Z的大致中央向与倾斜板25c垂直的方向突出。在该管体18的顶端形成有与构成后述的固定部件30的螺母30a螺合的螺纹部17。另外,管体18包括加强部件24。加强部件24由在俯视观察时呈细长矩形的板体形成。加强部件24以沿倾斜板25c并沿轮毂周向X延伸的方式配置,在轮毂周向X的大致中央支承管体18的基端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轮毂,其将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安装在轮辋上,该车辆用轮毂的特征在于,/n所述副气室部件包括在内侧具有副气室的主体部、使所述副气室与轮胎空气室连通的管体和覆盖所述主体部的罩部件,/n所述主体部配置于在所述轮辋的轮毂径向内侧沿轮毂宽度方向延伸的轮辋内周面部,/n所述管体配置在贯通孔中,该贯通孔以从所述轮辋的轮毂径向内侧与所述轮胎空气室侧连通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轮辋上,/n所述罩部件从轮毂径向内侧覆盖所述主体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706 JP 2018-1292281.一种车辆用轮毂,其将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副气室部件安装在轮辋上,该车辆用轮毂的特征在于,
所述副气室部件包括在内侧具有副气室的主体部、使所述副气室与轮胎空气室连通的管体和覆盖所述主体部的罩部件,
所述主体部配置于在所述轮辋的轮毂径向内侧沿轮毂宽度方向延伸的轮辋内周面部,
所述管体配置在贯通孔中,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山洋一斋藤寿信大沢悠佑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