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湖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7968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进行浆化处理,得到匀浆污泥;步骤S2:往匀浆污泥中加入碳酸氢铵,得到二次裹覆污泥;步骤S3:往匀浆污泥加入造型剂造型成为圆形,得到第一球体;步骤S4:往二次裹覆污泥中加入造型剂后裹覆在所述第一球体上进行第二次造型,造型后进行加热,得到第二球体;步骤S5:将第二球体进行冷凝得到所述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二次裹覆,在球的内部与药剂、微生物进行充分的厌氧发酵,根据植物的吸收周期形成缓释肥,提高植物肥分的吸收效率;便于储存,当需要时即可批量供应;不会与植物根系直接接触,造成植物烧根。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composting ball of black smelly sediment dredged in river lake reservo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泥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导致绝大多数河流湖泊污染严重,形成了影响人民生活的黑臭水体,全社会逐渐关注着生态环境破坏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问题。由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对于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的造粒技术,一方面解决黑臭底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为重度污染的河流湖泊的黑臭底泥提供一种资源化利用技术,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对于黑臭污泥的主要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等。但是一般的城市污水厂的污泥经过脱水后,其含水率还在80%左右甚至更高,不利于后续污泥处理处置的进行。为了解决污泥含水率高、粘附成团的问题,有不少的研究者对污泥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即投加一定的添加剂,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污泥制成污泥颗粒,增加了污泥的比表面积,以提高脱水效率,方便污泥处置的顺利进行。但现阶段针对污泥处理的造粒机所造成特定形状的污泥,对于污泥的含水率要求过高,处理工艺过于复杂,并且用于堆肥的造粒氮磷钾等有机物质的含量较低,对于植物的吸收利用率不高或对所造污泥的适应性针对性不强,因此,本专利专利技术了一种对于污泥堆肥所用的针对黑臭污泥二次裹覆的造粒技术,以解决疏浚黑臭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其不同之处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进行浆化处理,得到匀浆污泥;步骤S2:往所述匀浆污泥中加入碳酸氢铵,得到二次裹覆污泥;步骤S3:往所述匀浆污泥加入造型剂造型成为圆形,得到第一球体;步骤S4:往所述二次裹覆污泥中加入造型剂后裹覆在所述第一球体上进行第二次造型,造型后进行加热,得到第二球体;步骤S5:将所述第二球进行冷凝得到所述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进一步,所述第一球体的直径为2mm。进一步,所述第二球体的直径为10mm-15mm。进一步,所述步骤S3中及所述步骤S4中,所述匀浆污泥及所述二次裹覆污泥均以喷浆工艺进行造球。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所述碳酸氢铵的加入量占所述二次裹覆污泥的质量百分比为3%~8%。进一步,所述步骤S4中,加热温度为30℃以上。进一步,所述步骤S3及所述步骤S4中,在所述匀浆污泥及所述二次裹覆污泥造型时,进行紫外杀菌。进一步,所述造型剂包括膨润土及β—萘磺酸甲醛缩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二次裹覆,将污泥中的N、P等元素包裹起来,在球的内部与药剂、微生物进行充分的厌氧发酵,通过小球表面的微孔逐渐渗入到土壤中,根据植物的吸收周期形成缓释肥,从而使植物吸收对元素的吸收率达到70%-80%,真正提高植物肥分的吸收效率;(2)利用本专利技术形成的污泥颗粒呈固体且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匀浆后本身的水分可吸收产生的氨气,因此不会散发大量恶臭气体,便于储存,当需要时即可批量供应;(3)使用时,由于各球粒之间存在间隙可透气,球粒厌氧发酵期间产生的碱性气体不会与植物根系直接接触,造成植物烧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进行浆化处理,得到匀浆污泥;步骤S2:往所述匀浆污泥中加入碳酸氢铵,得到二次裹覆污泥,所述碳酸氢铵的加入量占所述二次裹覆污泥的质量百分比为3%~8%,加入碳酸氢铵既可以作为造孔剂也可以作为植物氮源。步骤S3:往所述匀浆污泥加入造型剂造型成为圆形,得到第一球体,所述第一球体的直径为2mm。步骤S4:往所述二次裹覆污泥中加入造型剂后裹覆在所述第一球体上进行第二次造型,造型后进行在30℃以上加热,得到第二球体,所述第二球体的直径为10mm-15mm。所述步骤S3中及所述步骤S4中,所述匀浆污泥及所述二次裹覆污泥均以喷浆工艺进行造球,在所述匀浆污泥及所述二次裹覆污泥造型时,进行紫外杀菌,可进一步避免恶臭气体的散发,改善作业环境。步骤S5:将所述第二球进行冷凝得到所述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所述步骤S4中,加热温度为。所述造型剂包括膨润土及β—萘磺酸甲醛缩合物,传统污泥堆肥所使用的污泥一般需经过污泥浓缩、污泥消化、污泥脱水等的步骤,进而才能进行污泥的处置,此时污泥含水率一般在60%以下,但污泥直接脱水,其含水率仅降至75%以下,所以一般的污泥处理技术需掺混大量秸秆棉杆以使其符合要求,这就增加了后续污泥的体量,并大大提高了处理成本。现阶段多数堆肥工艺采用高压板框脱水,也需要加入大量石灰和铝盐铁盐絮凝剂才可将含水率降至60%,但大量药剂的引入同样使得污泥堆肥的总成本难以接受。而对于本专利技术的二次裹覆技术直接使用前期液浆化技术所产生的匀质浆液,此时含水率在75%,在造粒装置中通过造型剂与匀质浆的作用,将水和污泥粘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弱结晶水附着在小球的周围,保证小球的湿度。本专利技术10min生产出表面固化的小球,通过传送带输出,在4-6h形成初步强度,10-12小时即可出长。本专利技术使用方法:形成的第一层球体处于一个与外界空气隔绝的密闭状态,保证疏浚黑臭底泥与微生物及药剂中的菌种进行厌氧发酵充分反应,第二次成球表面能够形成带有微孔的固化层,球内污泥与药剂充分反应,并逐渐产生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使球内气压增大,进而微孔逐渐裂开,形成裂纹,最后小球完全碎裂,养分通过小球表面产生的裂纹逐渐渗入到土壤中,根据植物的吸收周期形成缓释肥。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S1:将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进行浆化处理,得到匀浆污泥;/n步骤S2:往所述匀浆污泥中加入碳酸氢铵,得到二次裹覆污泥;/n步骤S3:往所述匀浆污泥加入造型剂造型成为圆形,得到第一球体;/n步骤S4:往所述二次裹覆污泥中加入造型剂后裹覆在所述第一球体上进行第二次造型,造型后进行加热,得到第二球体;/n步骤S5:将所述第二球体进行冷凝得到所述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进行浆化处理,得到匀浆污泥;
步骤S2:往所述匀浆污泥中加入碳酸氢铵,得到二次裹覆污泥;
步骤S3:往所述匀浆污泥加入造型剂造型成为圆形,得到第一球体;
步骤S4:往所述二次裹覆污泥中加入造型剂后裹覆在所述第一球体上进行第二次造型,造型后进行加热,得到第二球体;
步骤S5:将所述第二球体进行冷凝得到所述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球体的直径为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湖库疏浚黑臭底泥堆肥球制备方法,所述第二球体的直径为10mm-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书景谭林方源孙妍晗周瑆玥徐宇露闻会李龙飞谢尚儒胡贝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