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新型胎圈轮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7574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新型胎圈轮廓结构,主要涉及内容在轮廓的胎圈结构处的发明专利技术。在原有轮廓的基础上把胎圈部位外轮廓的圆弧调整为反弧形式的圆弧与圆弧过渡衔接的形式。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且可以降低轮胎胎侧部位的材料使用量。该发明专利技术结构使用的反弧形式的反圆弧部位为轮胎的水平轴位置,同时是轮胎最薄处,此处减薄还有助于提高轮胎的舒适性以及胎侧部位轮胎的散热能力。而在圆弧部位为轮胎胎圈部位受力最大的部位,通过这种调整可以增强轮胎在同等使用条件下的承载能力,保证胎圈强度,避免早期损坏。

A new bead profile structure of TBR t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新型胎圈轮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轮胎的新型轮廓,特别是涉及到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新型胎圈轮廓结构。
技术介绍
轮胎作为车辆的承载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卡客车载重轮胎,它即要承担着全部的负荷,还要保证着乘车人员的安全等。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外轮廓设计时多数采用从胎冠至胎圈部位的均匀圆弧过渡设计,这种设计有利于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受力的均匀分配,以及生产加工的便捷性。目前全钢子午线轮胎的这种设计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但是市场上轮胎使用条件苛刻,车型路况的不同对轮胎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这种均匀过渡的外轮廓设计轮胎在受力加大,长时间、长距离行驶,以及上下坡转弯较多的路况上使用时经常会出现轮胎胎圈部位开裂,甚至轮胎爆破,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胎圈外轮廓设计,即在原有胎冠至胎圈均匀圆弧过渡的基础上在胎圈部位增加一段反弧改变轮廓形状。具有反弧设计的轮胎外轮廓结构,同时包括胎冠部位、胎侧部位、胎圈部位三大部位结构。此专利技术主要是改变轮胎胎侧部位和胎圈部位轮廓曲线来实现此次专利技术的目的。具体的,提供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新型胎圈轮廓结构,其特征在于,轮胎内侧有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胎体和接地的胎面,所述胎体和胎面之间设有带束层结构,所述带束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第四曲线高伸张带束层,胎面底部胎圈部位的外轮廓处设置为连接过渡的反圆弧和圆弧。进一步地,所述反圆弧的反弧半径范围为60mm-150mm,圆弧的半径范围为80mm-200mm。本专利技术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在胎侧部位可以节省一部分材料,降低成本。另外,在轮胎长距离、长时间行驶过程中大幅度降低轮胎生热,以及很好的散热性能。此专利技术可以避免胎圈、胎侧部位的早期损坏,正常行驶情况下轮胎寿命可以提升20%左右。附图说明图1本申请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胎圈反弧外轮廓专利技术设计。图2现有技术中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外轮廓均匀圆弧过渡设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新型胎圈轮廓结构,其特征在于,轮胎内侧有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7、胎体6和接地的胎面5,所述胎体6和胎面5之间设有带束层结构,所述带束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第四曲线高伸张带束层4,胎面4底部胎圈部位的外轮廓处设置为连接过渡的反圆弧9和圆弧10。调整前的均匀圆弧8的半径范围为在130mm至280mm,调整后反圆弧的反弧半径范围为60mm-150mm,圆弧10的半径范围为80mm-200mm。调整后的轮廓可以节省轮胎部分材料。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新型胎圈轮廓结构,其特征在于,/n轮胎内侧有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7)、胎体(6)和接地的胎面(5),所述胎体(6)和胎面(5)之间设有带束层结构,所述带束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第四曲线高伸张带束层(4),/n胎面(4)底部胎圈部位的外轮廓处设置为连接过渡的反圆弧(9)和圆弧(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新型胎圈轮廓结构,其特征在于,
轮胎内侧有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7)、胎体(6)和接地的胎面(5),所述胎体(6)和胎面(5)之间设有带束层结构,所述带束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第四曲线高伸张带束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其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