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06484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特别涉及渔船起吊系统技术领域。这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包括渔船、吊杆支撑平台、桅杆支撑平台、卧式绞车、主桅杆,所述桅杆支撑平台左端连接有固定套筒,所述主桅杆套设于所述固定套筒内,所述主桅杆上端连接有第一支杆、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所述第二支杆分别与所述主桅杆之间通过连杆相连接,所述吊杆支撑平台顶部连接有吊杆支座,所述吊杆支座销接有吊杆,所述吊杆与所述主桅杆之间通过吊杆仰角固定拉索相连接,所述吊杆与所述渔船船舷之间连接有稳索,这种结构简单实用,能够达到减小吊杆系统受力、稳定起吊作业并降低作业劳动强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
本技术涉及渔船起吊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渔业科技的发展,新建的渔船逐渐向大型化发展,渔船设备也趋于先进。现如今,新建的大型的拖网及围网渔船船长普遍都在50m以上,由于远洋渔业资源丰富,渔船的作业区域正在逐年扩大,逐步向远洋海域发展,但是随着渔船用网具尺寸的增大,使得起货吊杆的强度及省力的效果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否则渔业从业者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且渔业作业变得十分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中大型渔船起货吊杆的强度与省力效果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提供的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2)技术方案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包括渔船、设于所述渔船甲板上的吊杆支撑平台、桅杆支撑平台、卧式绞车、主桅杆,所述卧式绞车设于所述吊杆支撑平台与所述桅杆支撑平台之间,所述桅杆支撑平台左端连接有固定套筒,所述主桅杆套设于所述固定套筒内,所述主桅杆上端连接有第一支杆、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下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桅杆支撑平台上,所述第一支杆、所述第二支杆分别与所述主桅杆之间通过连杆相连接,所述吊杆支撑平台为钢板制成,所述吊杆支撑平台顶部连接有吊杆支座,所述吊杆支座销接有吊杆,所述吊杆上端连接有2个以上的第一拉环,所述主桅杆上端连接有第二拉环,所述第一拉环与所述第二拉环通过吊杆仰角固定拉索相连接,所述渔船两侧船舷分别设有第三拉环,所述第一拉环与所述第三拉环通过稳索相连接,所述吊杆上端连接有滑轮组,所述滑轮组通过吊索与所述卧式绞车相连接。优选地,所述主桅杆垂直于所述渔船甲板,所述第一支杆、所述第二支杆与所述主桅杆之间的夹角分别为30°,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关于所述渔船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之间的夹角为60°。优选地,所述吊杆长度为10.8米,所述吊杆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4°,所述吊杆支撑平台高度为0.8米,所述吊杆支座与所述主桅杆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到4米,所述主桅杆长度为8米。优选地,所述卧式绞车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卧式绞车关于所述渔船中心线对称。(3)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采用吊杆和主桅杆分离式设计,通过在渔船甲板上分别设置吊杆支撑平台和桅杆支撑平台,然后在桅杆支撑平台左端设置固定套筒,将主桅杆套设于固定套筒内,又在桅杆支撑平台上设置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对主桅杆进行支撑,通过在第一支杆、第二支杆与主桅杆之间设置连杆进行加固,然后将第一支杆、第二支杆与主桅杆之间的夹角设置为30°,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之间的夹角为60°,起到对主桅杆稳定支撑的作用,并在起吊过程中分解主桅杆的受力,然后通过在吊杆支撑平台上设置吊杆支座,吊杆支座销接吊杆,然后在吊杆上设置第一拉环,通过吊杆仰角固定拉索连接第一拉环与设置在主桅杆上的第二拉环,将吊杆与水平面的夹角设置为54°,然后通过在渔船船舷设置第三拉环,通过稳索连接第一拉环与第二拉环,当卧式绞车通过吊索与滑轮组对货物起吊过程中,使得吊杆偏离角度保持在±10°内,从而保证起吊作业稳定,通过这种结构设计,达到了减小吊杆系统受力、稳定起吊作业并降低作业劳动强度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的结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俯视图。附图中标记为:1-渔船,2-吊杆支撑平台,3-桅杆支撑平台,4-卧式绞车,5-主桅杆,31-固定套筒,51-第一支杆,52-第二支杆,53-连杆,21-吊杆支座,6-吊杆,61-第一拉环,62-吊杆仰角固定拉索,11-第三拉环,63-稳索,64-滑轮组,65-吊索,66-第二拉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包括渔船1、设于所述渔船1甲板上的吊杆支撑平台2、桅杆支撑平台3、卧式绞车4、主桅杆5,所述卧式绞车4设于所述吊杆支撑平台2与所述桅杆支撑平台3之间,所述桅杆支撑平台3左端连接有固定套筒31,所述主桅杆5套设于所述固定套筒31内,所述主桅杆5上端连接有第一支杆51、第二支杆52,所述第一支杆51与所述第二支杆52下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桅杆支撑平台3上,所述第一支杆51、所述第二支杆52分别与所述主桅杆5之间通过连杆53相连接,所述吊杆支撑平台2为钢板制成,所述吊杆支撑平台2顶部连接有吊杆支座21,所述吊杆支座21销接有吊杆6,所述吊杆6上端连接有2个以上的第一拉环61,所述主桅杆5上端连接有第二拉环66,所述第一拉环61与所述第二拉环66通过吊杆仰角固定拉索62相连接,所述渔船1两侧船舷分别设有第三拉环11,所述第一拉环61与所述第三拉环11通过稳索63相连接,所述吊杆6上端连接有滑轮组64,所述滑轮组64通过吊索65与所述卧式绞车4相连接。为了能够更好地优化这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的构造,达到使得吊杆系统受力减小且降低作业劳动强度的目的,本技术中所述主桅杆5垂直于所述渔船1甲板,所述第一支杆51、所述第二支杆52与所述主桅杆5之间的夹角分别为30°,所述第一支杆51与所述第二支杆52关于所述渔船1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支杆51与所述第二支杆52之间的夹角为60°,所述吊杆6长度为10.8米,所述吊杆6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4°,所述吊杆支撑平台2高度为0.8米,所述吊杆支座21与所述主桅杆5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到4米,所述主桅杆5长度为8米,所述卧式绞车4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卧式绞车4关于所述渔船1中心线对称。此外,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是本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和变形,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此外,若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仅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技术构成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渔船(1)、设于所述渔船(1)甲板上的吊杆支撑平台(2)、桅杆支撑平台(3)、卧式绞车(4)、主桅杆(5),所述卧式绞车(4)设于所述吊杆支撑平台(2)与所述桅杆支撑平台(3)之间,所述桅杆支撑平台(3)左端连接有固定套筒(31),所述主桅杆(5)套设于所述固定套筒(31)内,所述主桅杆(5)上端连接有第一支杆(51)、第二支杆(52),所述第一支杆(51)与所述第二支杆(52)下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桅杆支撑平台(3)上,所述第一支杆(51)、所述第二支杆(52)分别与所述主桅杆(5)之间通过连杆(53)相连接,所述吊杆支撑平台(2)为钢板制成,所述吊杆支撑平台(2)顶部连接有吊杆支座(21),所述吊杆支座(21)销接有吊杆(6),所述吊杆(6)上端连接有2个以上的第一拉环(61),所述主桅杆(5)上端连接有第二拉环(66),所述第一拉环(61)与所述第二拉环(66)通过吊杆仰角固定拉索(62)相连接,所述渔船(1)两侧船舷分别设有第三拉环(11),所述第一拉环(61)与所述第三拉环(11)通过稳索(63)相连接,所述吊杆(6)上端连接有滑轮组(64),所述滑轮组(64)通过吊索(65)与所述卧式绞车(4)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起吊的渔船用分离式吊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渔船(1)、设于所述渔船(1)甲板上的吊杆支撑平台(2)、桅杆支撑平台(3)、卧式绞车(4)、主桅杆(5),所述卧式绞车(4)设于所述吊杆支撑平台(2)与所述桅杆支撑平台(3)之间,所述桅杆支撑平台(3)左端连接有固定套筒(31),所述主桅杆(5)套设于所述固定套筒(31)内,所述主桅杆(5)上端连接有第一支杆(51)、第二支杆(52),所述第一支杆(51)与所述第二支杆(52)下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桅杆支撑平台(3)上,所述第一支杆(51)、所述第二支杆(52)分别与所述主桅杆(5)之间通过连杆(53)相连接,所述吊杆支撑平台(2)为钢板制成,所述吊杆支撑平台(2)顶部连接有吊杆支座(21),所述吊杆支座(21)销接有吊杆(6),所述吊杆(6)上端连接有2个以上的第一拉环(61),所述主桅杆(5)上端连接有第二拉环(66),所述第一拉环(61)与所述第二拉环(66)通过吊杆仰角固定拉索(62)相连接,所述渔船(1)两侧船舷分别设有第三拉环(11),所述第一拉环(61)与所述第三拉环(11)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质黄维杨黄守雄刘洁江金春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泰源船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