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5806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包括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的一侧与与其垂直的矩形进水口相连接,垂直的矩形进水口四周固定连接有网兜,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的另外两侧设置有三角形护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设有矩形进水口、网兜、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三角形护翼与金属夹片,携带和操作方便,单人可完成整个操作过程,适用于河道浅水、沼泽、水哇等地,可同时完成定性和定量采集,整个采集过程全面,方便且无安全隐患,同时大小规格可根据不同采样水域底栖生物丰富程度,水域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或定制,可适用青藏高原绝大多数河道,湿地沼泽,洼地等,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
本技术涉及底栖生物网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
技术介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水域辽阔、河流众多、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底栖生物作为水生生物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等水生生的主要饵料基础,对维持三江区鱼类、水禽等重要物种的生存起到关键链条作用,同时底栖生物也是水域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示物种,监测底栖生物对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常用的底栖生物采集设备主要有彼得逊采泥器和“筛锣”式采集器两种:1、彼得逊采泥器缺点一是十分笨重、一般需两人协洞配合采集,多数情况下还需要船只配合才能够完成底栖生物采集工作,只适用于湖泊或水深较深且水流较平缓的水域,整个操作繁琐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水流浅的河流、沼泽、洼地等彼得逊采泥器更本无法使用。存在上述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彼得逊采泥器主要利用才泥器本身的重量,要求水域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发挥作用,浅水水域无法操作。2、“筛锣”式定性底栖生物采集器,虽然弥补了彼得逊采泥器的大部分缺点,单人操作,适合浅水水域,但只能进行定性采集,无法对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无法计算出可靠的底栖生物数量。存在缺陷的原因是该采集器在采集过程中无法准确测算所采集水域水底部面积,因而不能测算所采集底栖生物的量,只能进行定性种类采集。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包括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的一侧与与其垂直的矩形进水口相连接,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的另一侧外表面设置有三角形护翼,所述垂直的矩形进水口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拉手,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与三角形护翼之间设置有金属夹片。其设置的矩形进水口1采用的两个50×5Cm和两个30×5Cm轻薄铁片连接而成,大小也可根据情况灵活设设计制作,并不强求固定。其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是边长为30×30Cm的正方形框,由四个30×5cm的轻薄铁片连接而成,大小可根据所采河道内底栖生物多寡进行灵活设置,但边长必须保持与进水口金属框一致,以保证相互连接的紧密性,测定该底部矩形框的面积结合定性采集的样品就可以测算采集到的底栖生物量。其三角形护翼根据矩形金属进水口和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的大小制作,本底栖生物采集监测网具实物原形大小为两直角边长50×30Cm。三角形护翼也可根据垂直进水口的大小和底部矩形定性定量采集框的大小进行调解。其网兜四面分别由两个三角形50×90Cm,两个矩形30×90Cm和50×90组成相互缝合而成。网目大小可根据水体的浑浊程度制作多种,随时更换,本底栖生物采集监测网具实物原形网目为100目。优选的,所述矩形进水口的边长为50×30CM。优选的,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与矩形进水口之间相互垂直。优选的,所述三角形护翼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所述三角形护翼的一侧外表面通过金属夹片与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网兜的形状类圆锥,所述网兜与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之间设置有固定夹片。优选的,所述网兜的一侧外表面通过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与三角形护翼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通过设置的矩形进水口、网兜、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三角形护翼、金属夹片与提拉手,整个网具携带和操作方便,单人可完成整个操作过程,适用于河道浅水、沼泽、水哇等地。可同时完成定性和定量采集,整个采集过程全面,方便且无安全隐患,同时大小规格可根据不同采样水域底栖生物丰富程度,水域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或定制,可适用青藏高原绝大多数河道,湿地沼泽,洼地等,整个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矩形进水口;2、网兜;3、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4、三角形护翼;5、金属夹片;6、提拉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3所示,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包括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的一侧与与其垂直的矩形进水口1相连接,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的另一侧外表面设置有三角形护翼4,矩形进水口1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拉手6,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与三角形护翼4之间设置有金属夹片5。矩形进水口1的边长为50×30CM,表述了矩形进水口1的尺寸;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与矩形进水口1之间相互垂直,表述了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与矩形进水口1之间的关系;三角形护翼4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护翼4的一侧外表面通过金属夹片5与垂直的矩形进水口1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表述了三角形护翼4与垂直的矩形进水口1的连接关系;网兜2的形状类圆锥,网兜2与垂直的矩形进水口1之间设置有固定夹片,表述了网兜2的形状;网兜2的一侧外表面通过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与三角形护翼4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表述了部分构件的连接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由矩形进水口1、网兜2、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三角形护翼4、金属夹片5、提拉手6、构成,其在使用时,通过提拉手6将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放入水中,放入河水中,将矩形进水口1逆河流流向,用小铲刮起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内的表层底泥,底泥顺河水冲入网兜2内就可进行进一步的定性定量分析,整个网具携带和操作方便,单人可完成整个操作过程,适用于河道浅水、沼泽、水哇等地。可同时完成定性和定量采集,整个采集过程全面,方便且无安全隐患,同时大小规格可根据不同采样水域底栖生物丰富程度,水域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或定制,可适用青藏高原绝大多数河道,湿地沼泽,洼地等,整个采集过程全面,方便且无安全隐患较为实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包括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的一侧与其垂直的矩形进水口(1)相连接,垂直的矩形进水口四周固定连接有网兜(2),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的另外两侧外表面设置有三角形护翼(4),垂直的矩形进水口(1)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拉手(6),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与三角形护翼(4)之间设置有金属夹片(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包括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的一侧与其垂直的矩形进水口(1)相连接,垂直的矩形进水口四周固定连接有网兜(2),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的另外两侧外表面设置有三角形护翼(4),垂直的矩形进水口(1)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拉手(6),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框(3)与三角形护翼(4)之间设置有金属夹片(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进水口(1)的边长为50×3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河道监测底栖生物的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矩形定性定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柯懋简生龙高桂香关弘弢王国杰王振吉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