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本华专利>正文

手机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5509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机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左右相对的两侧上设有夹持部,所述支架主体上位于两个夹持部位置处的主体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两个夹持部可在对应位置上的第一通孔中朝相对或相反的方向水平移动,从而调整两个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在支架主体的下端设有托持部,所述支架主体上位于托持部位置处的主体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托持部可在第二通孔中垂直上下移动,在两个夹持部与托持部之间通过联动机构实现当托持部向下垂直移动时,带动两个夹持部朝相对的一侧水平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满足不同尺寸手机的夹持,能够保证夹持在手机中部至上部之间的位置处,提高夹持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机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架,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手机的手机支架。
技术介绍
目前,手机支架一般采用夹持的方式对手机进行固定,而夹持部通常采用可调节其距离的结构实现不同尺寸的手机的夹持,在手机支架的下端则设置托持部,以避免夹持部的夹持力出现不足以及车辆震动使出现手机从手机支架上掉落,但是手机的尺寸发生改变时,由于托持部不能调整位置,导致夹持部夹持的位置仅为手机下部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这样手机容易出现夹持不稳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支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手机支架的夹持稳固性,而且结构简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手机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左右相对的两侧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夹持部,所述支架主体上位于两个夹持部位置处的主体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两个夹持部可在对应位置上的第一通孔中朝相对或相反的方向水平移动,从而调整两个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在支架主体的下端设有托持部,所述支架主体上位于托持部位置处的主体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托持部可在第二通孔中垂直上下移动,在两个夹持部与托持部之间通过联动机构实现当托持部向下垂直移动时,带动两个夹持部朝相对的一侧水平移动;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托持部上的联动臂以及弹性件,所述联动臂的一端与托持部铰接,联动臂的另一端与夹持部铰接,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主体内,另一端与托持部固定,当托持部向下垂直移动时,弹性件被拉伸,当弹性件复原时,带动托持部向上垂直移动。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主体包括底壳和面壳,所述底壳上位于夹持部的位置处设有第一缺口,底壳上位于托持部的位置处设有第二缺口,所述面壳上位于夹持部的位置处设有第三缺口,面壳上位于托持部的位置处设有第四缺口,当底壳和面壳组装后,第一缺口和第三缺口构成第一通孔,第二缺口和第四缺口构成第二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底壳中位于第一缺口处分别设有第一滑槽,以使夹持部在第一滑槽中移动。进一步地,所述底壳中位于第而缺口处设有第二滑槽,以使托持部在第二滑槽中移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槽的两侧槽壁上分别设有朝相对的一侧槽壁延伸的第一限位部。进一步地,所述面壳上与底壳相对的一侧表面上第二限位部,在弹性件未拉伸或复位后,托持部上端与第二限位部相抵。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在弹性件的两侧位置上。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拉伸弹簧,所述底壳上设有套接柱,在托持部上设有第三通孔,弹性件的一端套在套接柱上,另一端勾在第三通孔中。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一弯曲部,第一弯曲部设于第一延伸部的一端上,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第一弯曲部的一端部分插入第一通孔中,第一弯曲部朝支架主体的表面弯曲,联动臂与第一延伸部远离第一弯曲部的一端铰接。进一步地,所述托持部包括第二延伸部、第二弯曲部,第二弯曲部设于第二延伸部的一端上,第二延伸部远离第二弯曲部的一端部分插入第二通孔,第二弯曲部朝支架主体的表面弯曲,联动臂与第二延伸部远离第二弯曲部的一端铰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支架主体上设置可水平移动的夹持部、可上下垂直移动的托持部,托持部与夹持部之间通过联动机构实现联动,满足不同尺寸手机的夹持,能够保证夹持在手机中部至上部之间的位置处,提高夹持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夹持部与第一滑槽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托持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托持部下压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机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支架本体1包括正面以及背面,所述背面设有固定件,固定件用于与车内的仪表台或空调出风口格栅进行固定;所述支架主体1左右相对的两侧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夹持部2,所述支架主体1上位于两个夹持部2位置处的主体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3,两个夹持部2可在对应位置上的第一通孔3中朝相对或相反的方向水平移动,从而调整两个夹持部2之间的距离;在支架主体1的下端设有托持部4,所述支架主体1上位于托持部4位置处的主体壁上设有第二通孔5,所述托持部4可在第二通孔5中垂直上下移动,在两个夹持部2与托持部4之间通过联动机构6实现当托持部4向下垂直移动时,带动两个夹持部2朝相对的一侧水平移动;所述联动机构6包括对称设置在托持部4上的联动臂61以及弹性件62,所述联动臂61的一端与托持部4铰接,联动臂61的另一端与夹持部2铰接,弹性件62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主体1内,另一端与托持部4固定,当托持部4向下垂直移动时,弹性件62被拉伸,当弹性件62复原时,带动托持部4向上垂直移动;具体地,联动臂61为矩形条状结构,弹性件62沿托持部4的移动方向延伸设置,弹性件62的上端固定在支架主体1内,弹性件62的下端与托持部4的上端连接;常态下,弹性件62为未拉伸状态,联动臂61的长度方向与夹持部4的移动方向平行。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支架主体1包括底壳11和面壳12,面壳12和底壳11之间可通过超声焊接的方式或螺丝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所述底壳11上位于夹持部2的位置处设有第一缺口111,底壳11上位于托持部4的位置处设有第二缺口112,所述面壳12上位于夹持部2的位置处设有第三缺口121,面壳12上位于托持部4的位置处设有第四缺口122,当底壳11和面壳12组装后,第一缺口111和第三缺口121构成第一通孔3,第二缺口112和第四缺口122构成第二通孔5;具体地,底壳11和面壳12均设有容纳空间,底壳11包括一周第一围边117,第一缺口111和第二缺口112均设于第一围边117与面壳12相对的一端上;面壳12包括一周第二围边124,第三缺口121、第四缺口122均设于第二围边124与底壳11相对的一端上。如图2所示,在底壳11中位于第一缺口111处分别设有第一滑槽113,以使夹持部2在第一滑槽113中移动,保证夹持部2水平移动的平稳性;具体地,第一滑槽113的两侧槽壁与第一缺口111的上下两缺口边缘相连。如图2所示,在底壳11中位于第二缺口112处还设有第二滑槽114,以使托持部4在第二滑槽114中移动,保证托持部4垂直移动的平稳性;具体地,第二滑槽114的两侧槽壁与第二缺口112的上下两缺口边缘相连。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滑槽113的两侧槽壁上分别设有朝相对的一侧槽壁延伸的第一限位部115,第一限位部115用于防止夹持部2在移动的过程中脱离处第一滑槽113;具体地,第一限位部115设于第一滑槽113两侧槽壁的中部位置。如图4所示,在面壳12上与底壳11相对的一侧表面上第二限位部123,以防止弹性件62复位后对托持部4的相对限制;在弹性件62未拉伸或复位后,托持部4上端与第二限位部123相抵;具体地,所述第二限位部123设有两个,对称设置在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机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所述支架主体(1)左右相对的两侧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夹持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1)上位于两个夹持部(2)位置处的主体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3),两个夹持部(2)可在对应位置上的第一通孔(3)中朝相对或相反的方向水平移动,从而调整两个夹持部(2)之间的距离;在支架主体(1)的下端设有托持部(4),所述支架主体(1)上位于托持部(4)位置处的主体壁上设有第二通孔(5),所述托持部(4)可在第二通孔(5)中垂直上下移动,在两个夹持部(2)与托持部(4)之间通过联动机构(6)实现当托持部(4)向下垂直移动时,带动两个夹持部(2)朝相对的一侧水平移动;所述联动机构(6)包括对称设置在托持部(4)上的联动臂(61)以及弹性件(62),所述联动臂(61)的一端与托持部(4)铰接,联动臂(61)的另一端与夹持部(2)铰接,弹性件(62)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主体(1)内,另一端与托持部(4)固定,当托持部(4)向下垂直移动时,弹性件(62)被拉伸,当弹性件(62)复原时,带动托持部(4)向上垂直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机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所述支架主体(1)左右相对的两侧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夹持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1)上位于两个夹持部(2)位置处的主体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3),两个夹持部(2)可在对应位置上的第一通孔(3)中朝相对或相反的方向水平移动,从而调整两个夹持部(2)之间的距离;在支架主体(1)的下端设有托持部(4),所述支架主体(1)上位于托持部(4)位置处的主体壁上设有第二通孔(5),所述托持部(4)可在第二通孔(5)中垂直上下移动,在两个夹持部(2)与托持部(4)之间通过联动机构(6)实现当托持部(4)向下垂直移动时,带动两个夹持部(2)朝相对的一侧水平移动;所述联动机构(6)包括对称设置在托持部(4)上的联动臂(61)以及弹性件(62),所述联动臂(61)的一端与托持部(4)铰接,联动臂(61)的另一端与夹持部(2)铰接,弹性件(62)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主体(1)内,另一端与托持部(4)固定,当托持部(4)向下垂直移动时,弹性件(62)被拉伸,当弹性件(62)复原时,带动托持部(4)向上垂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1)包括底壳(11)和面壳(12),所述底壳(11)上位于夹持部(2)的位置处设有第一缺口(111),底壳(11)上位于托持部(4)的位置处设有第二缺口(112),所述面壳(12)上位于夹持部(2)的位置处设有第三缺口(121),面壳(12)上位于托持部(4)的位置处设有第四缺口(122),当底壳(11)和面壳(12)组装后,第一缺口(111)和第三缺口(121)构成第一通孔(3),第二缺口(112)和第四缺口(122)构成第二通孔(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1)中位于第一缺口(111)处分别设有第一滑槽(113),以使夹持部(2)在第一滑槽(113)中移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本华
申请(专利权)人:陈本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