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集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玻璃盖板和下玻璃盖板;设置在上下玻璃盖板之间的侧框,侧框与上下玻璃盖板之间限定有真空集热空间;悬置于真空集热空间中的吸热板,吸热板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吸热涂层,经下玻璃盖板的太阳光能至少部分的照射到吸热板的背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太阳能集热器,吸热板可以双面吸热,集热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太阳能集热器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应用
,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器。
技术介绍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技术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传统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包括玻璃盖板、侧框、底板、底保温层以及具有流道的板芯。玻璃盖板和底板通过密封胶与侧框密封形成密封腔体,板芯和底保温层设置该密封腔体内。并且,底保温层设置在板芯和底板之间,以起到隔热和保温的作用。当板芯吸收太阳光产生热量时,该热量一部分通过流道内的导热液循环流动至密封腔体外并被利用,另一部分通过玻璃盖板、侧框和底保温层、底板散失到外界环境中。从而,导致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效率较低。由此,诸如公告号为CN205481851U、CN2602320Y、CN203605491U等已知实施例提出了采用双玻结合真空密封腔体的太阳能集热器。具体的,在这些已知实施例中,将现有技术中用于限定出密封腔体的底板亦采用玻璃盖板来替代,从而太阳能集热器的双面均为玻璃盖板。并且对密封腔体进行抽真空处理,从而形成真空密封腔体。如此,可大大提高设置在该真空密封腔体的板芯的集热效率。然而,上述已知实施例中,虽然采用了双玻结构,但是吸热板仍为单面吸热。主要原因是,吸热板和作为底板的下玻璃盖板之间设置有底保温层。底保温层在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的同时,也会阻隔集热器背面的太阳光照射到吸热板的背面。从而,导致吸热板只有正面能够接收太阳光的照射,集热效率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集热器,吸热板可以双面吸热,集热效率较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太阳能集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玻璃盖板和下玻璃盖板;设置在所述上玻璃盖板和所述下玻璃盖板之间的侧框,所述侧框与所述上玻璃盖板和所述下玻璃盖板之间限定有真空集热空间;悬置于所述真空集热空间中的吸热板,所述吸热板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吸热涂层,经所述下玻璃盖板的太阳光能至少部分的照射到所述吸热板的背面。优选地,所述吸热板与所述侧框相间隔。优选地,所述真空集热空间中设置集热流道,所述吸热板固定在所述集热流道上。优选地,所述集热流道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集热支管;或者,所述集热流道为一个迂回延伸或螺旋延伸的集热支管。优选地,所述集热流道连通有集热主管,所述侧框上设置有隔热罩,所述集热主管穿过所述隔热罩并延伸至所述真空集热空间外,所述集热主管与所述侧框相隔离。优选地,所述隔热罩具有周侧壁以及设置在所述周侧壁一端的底壁;所述集热主管穿过所述隔热罩的底壁,且所述集热主管与所述隔热罩的周侧壁相间隔形成隔热空间层。优选地,所述侧框具有上沿边面和下沿边面,所述上沿边面与所述上玻璃盖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所述下沿边面和所述下玻璃盖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胶。优选地,所述吸热板上设置有多个穿孔,所述真空集热空间中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穿孔相对应的顶柱,所述顶柱顶撑在所述上玻璃盖板和所述下玻璃盖板之间;所述顶柱穿设在对应的所述穿孔中,且所述顶柱与所述穿孔之间具有间隙。优选地,所述顶柱包括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端的顶撑帽体,所述顶撑帽体的端面面积大于所述本体的截面面积,所述顶撑帽体的端面顶固所述上玻璃盖板的下表面。优选地,所述真空集热空间中设置有多个定位梁,多个所述定位梁呈多行或多列布置,多个所述定位梁通过固定梁相固定;每个所述定位梁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孔,所述顶柱穿设在所述定位孔中。优选地,多个所述定位梁呈多行或多列布置;多个所述定位梁通过固定梁相固定;或者,多个所述定位梁的两端固定在所述侧框上。优选地,所述真空集热空间中设置有定位板,多个所述顶柱设置在所述定位板上。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技术能够取得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由上玻璃盖板和下玻璃盖板以及侧框限定出真空集热空间,并使设置在真空集热空间中的吸热板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吸热涂层,且取消底保温层。从而,配合双玻和真空集热空间的结构设计,吸热板可实现双面接收太阳光,极大的提高了集热效率。2、通过将吸热板悬置在真空集热空间中,使得吸热板与侧框相隔离。从而可以减少因吸热板与侧框发生物理接触而导致真空集热空间中热量向外的扩散,从而大大降低了散热损失。3、通过设置隔热罩,可以实现集热主管与侧框相隔离,避免集热主管与侧框发生物理接触。如此,集热主管与侧框之间的传热作用较弱,避免侧框大幅升温而损坏密封胶,保护真空集热空间不被破坏,使得吸热板能长时间在真空条件下运行,保证本技术实施例的太阳能集热器能长时间的保持较高的集热效率。4、顶柱以间隙配合的方式穿设在对应的穿孔中。如此,顶柱不与吸热板接触,加之两者处于真空环境中,则吸热板不会向顶柱传递热量,从而可以降低散热损失,提高集热效率。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技术的特定实施例,指明了本技术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例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例中使用,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附图说明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技术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技术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技术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技术。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太阳能集热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1中A-A截面的第一种可行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1中A-A截面的第二种可行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C为图2B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A为图1中B-B截面的第一种可行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1中B-B截面的第二种可行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C为图1中B-B截面的第三种可行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D为顶柱一种可行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A为集热流道的第一种可行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集热流道的第二种可行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C为集热流道的第三种可行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定位梁与固定梁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相对设置的上玻璃盖板和下玻璃盖板;/n设置在所述上玻璃盖板和所述下玻璃盖板之间的侧框,所述侧框与所述上玻璃盖板和所述下玻璃盖板之间限定有真空集热空间;/n悬置于所述真空集热空间中的吸热板,所述吸热板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吸热涂层,经所述下玻璃盖板的太阳光能至少部分的照射到所述吸热板的背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上玻璃盖板和下玻璃盖板;
设置在所述上玻璃盖板和所述下玻璃盖板之间的侧框,所述侧框与所述上玻璃盖板和所述下玻璃盖板之间限定有真空集热空间;
悬置于所述真空集热空间中的吸热板,所述吸热板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吸热涂层,经所述下玻璃盖板的太阳光能至少部分的照射到所述吸热板的背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板与所述侧框相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集热空间中设置集热流道,所述吸热板固定在所述集热流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流道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集热支管;或者,所述集热流道为一个迂回延伸或螺旋延伸的集热支管。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流道连通有集热主管,所述侧框上设置有隔热罩,所述集热主管穿过所述隔热罩并延伸至所述真空集热空间外,所述集热主管与所述侧框相隔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具有周侧壁以及设置在所述周侧壁一端的底壁;所述集热主管穿过所述隔热罩的底壁,且所述集热主管与所述隔热罩的周侧壁相间隔形成隔热空间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辰,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喜来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