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447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H型钢,所述H型钢上的翼缘板在靠近其腹板的一面分别焊接有四个第一C型钢,四个所述第一C型钢关于所述H型钢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H型钢上的腹板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T型钢,所述T型钢焊接固定在所述H型钢上的腹板中部,所述H型钢的外部关于所述H型钢上的腹板轴线对称焊接有若干个第二C型钢,若干个所述第二C型钢分别焊接固定在所述H型钢的翼缘板外部,H型钢腹板上焊接的T型钢和H型钢翼缘板上焊接的第一C型钢能够在增大其抗弯强度、抗剪切能力的同时提高钢骨架结构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

A kind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 with thin wall inside concrete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薄壁型钢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
技术介绍
薄壁型钢是比较成熟的钢材产品,在低层和多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具有节约钢材和节省时间的优点。用薄壁型钢骨架和混凝土组成支撑梁的利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相比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大的抗弯强度。用混凝土将薄壁型钢骨架全部包裹,混凝土受压,形成薄壁型钢混凝土构件,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钢材与混凝土的材料性能优势。现有专利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4728579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包括上下水平设置的两组主薄壁型钢,主薄壁型钢的截面为C形,每组主薄壁型钢包含两根主薄壁型钢;两根主薄壁型钢由拉结片固定连接,主薄壁型钢的凸面设置有次薄壁型钢,次薄壁型钢的截面为Z形,次薄壁型钢与主薄壁型钢相互垂直。上述的这种混凝土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虽然制造简单,但是薄壁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依然有限,其抗压、抗拉、抗剪切的能力虽然相比传统钢筋笼结构有所提升,但是依旧可以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其具有强大的抗弯、抗拉强度的特点,能较大提高型钢骨架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包括H型钢,所述H型钢上的翼缘板在靠近其腹板的一面分别焊接有四个第一C型钢,四个所述第一C型钢关于所述H型钢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H型钢上的腹板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T型钢,所述T型钢焊接固定在所述H型钢上的腹板中部,四个所述第一C型钢和两个所述T型钢的长度分别与所述H型钢相同,所述H型钢的外部关于所述H型钢上的腹板轴线对称焊接有若干个第二C型钢,若干个所述第二C型钢分别焊接固定在所述H型钢的翼缘板外部,若干个所述第二C型钢沿所述H型钢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H型钢是一种截面面积分配更加优化、强重比更加合理的经济断面高效型材,对弯曲力矩、压力负荷、偏心负荷都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以H型钢为基本结构能够保证钢骨架的承载能力,H型钢腹板上焊接的T型钢和H型钢翼缘板上焊接的第一C型钢能够在增大其抗弯强度、抗剪切能力的同时提高钢骨架结构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H型钢上的两个翼缘板外部分别焊接固定有若干个L型钢,若干个所述L型钢与所述H型钢的长度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H型钢翼缘板上焊接的L型钢能够提高H型钢的翼缘板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T型钢的腹板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若干个支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T型钢腹板上焊接固定的支杆能够增大T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T型钢和所述第二C型钢还通过若干个自攻螺栓与所述H型钢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T型钢和第二C型钢与H型钢焊接之后再用自攻螺栓连接能够增大其与H型钢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C型钢的间距为100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两个第二C型钢间距为100mm能在增大整体结构抗弯能力的同时节省原料。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C型钢的开口处具有卷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C型钢开口处的卷边能够增大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T型钢的腹板端部距离所述第二C型钢的垂直距离为5-10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T型钢和第二C型钢之间留有空隙能够保证混凝土填塞在其间。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若干个所述支杆沿所述T型钢的长度等距设置,所述支杆的截面为矩形,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杆之间的距离为50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实际经验和计算,采用矩形的支杆采购方便,焊接时也较容易,将相邻两个支杆的间距设置在50mm较为合理,能够节省成本。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H型钢是一种截面面积分配更加优化、强重比更加合理的经济断面高效型材,对弯曲力矩、压力负荷、偏心负荷都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以H型钢为基本结构能够保证钢骨架的承载能力,H型钢腹板上焊接的T型钢和H型钢翼缘板上焊接的第一C型钢能够在增大其抗弯强度、抗剪切能力和抗压能力;2.H型钢腹板上焊接的T型钢和H型钢翼缘板上焊接的第一C型钢能够提高钢骨架结构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5是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H型钢;2、第一C型钢;3、T型钢;4、第二C型钢;5、L型钢;6、支杆;7、自攻螺栓;8、卷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包括H型钢1,为了使得钢骨架结构具有较大的抗弯、抗剪、抗压和握裹力,将H型钢1上的翼缘板在靠近其腹板的一面分别焊接有四个第一C型钢2,其中四个第一C型钢2关于H型钢1的轴线对称设置,同时在H型钢1上的腹板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T型钢3,其中T型钢3焊接固定在H型钢1上的腹板中部,其中四个第一C型钢2和两个T型钢3的长度分别与H型钢1相同,同时在H型钢1的外部关于H型钢1上的腹板轴线对称各焊接有四个第二C型钢4,四个第二C型钢4分别焊接固定在H型钢1的翼缘板外部,四个第二C型钢4沿H型钢1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由于H型钢1是一种截面面积分配更加优化、强重比更加合理的经济断面高效型材,对弯曲力矩、压力负荷、偏心负荷都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以H型钢1为基本结构能够保证钢骨架的承载能力,H型钢1腹板上焊接的T型钢3和H型钢1翼缘板上焊接的第一C型钢2能够在增大其抗弯强度、抗剪切能力的同时提高钢骨架结构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参考图2和图3,为了进一步增大结构的承载能力,在H型钢1上的两个翼缘板外部分别焊接固定有两个L型钢5,其中两个L型钢5与H型钢1的长度相同,H型钢1翼缘板上焊接的L型钢5能够提高H型钢1的翼缘板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同时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二C型钢4的间距为100mm,限制两个第二C型钢4间距为100mm能在增大整体结构抗弯能力的同时节省原料;同时在第一C型钢2的开口处具有卷边8,第一C型钢2开口处的卷边8能够增大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将T型钢3的腹板端部距离第二C型钢4的垂直距离设置为8mm,在T型钢3和第二C型钢4之间留有空隙能够保证混凝土填塞在其间。参考图4与图5,为了进一步增大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在两个T型钢3的腹板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八个支杆6,T型钢3腹板上焊接固定的支杆6能够增大T型钢3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同时将支杆6沿T型钢3的长度等距设置,其中支杆6的截面为矩形,设置相邻的两个支杆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包括H型钢(1),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1)上的翼缘板在靠近其腹板的一面分别焊接有四个第一C型钢(2),四个所述第一C型钢(2)关于所述H型钢(1)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H型钢(1)上的腹板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T型钢(3),所述T型钢(3)焊接固定在所述H型钢(1)上的腹板中部,四个所述第一C型钢(2)和两个所述T型钢(3)的长度分别与所述H型钢(1)相同,所述H型钢(1)的外部关于所述H型钢(1)上的腹板轴线对称焊接有若干个第二C型钢(4),若干个所述第二C型钢(4)分别焊接固定在所述H型钢(1)的翼缘板外部,若干个所述第二C型钢(4)沿所述H型钢(1)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包括H型钢(1),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1)上的翼缘板在靠近其腹板的一面分别焊接有四个第一C型钢(2),四个所述第一C型钢(2)关于所述H型钢(1)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H型钢(1)上的腹板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T型钢(3),所述T型钢(3)焊接固定在所述H型钢(1)上的腹板中部,四个所述第一C型钢(2)和两个所述T型钢(3)的长度分别与所述H型钢(1)相同,所述H型钢(1)的外部关于所述H型钢(1)上的腹板轴线对称焊接有若干个第二C型钢(4),若干个所述第二C型钢(4)分别焊接固定在所述H型钢(1)的翼缘板外部,若干个所述第二C型钢(4)沿所述H型钢(1)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1)上的两个翼缘板外部分别焊接固定有若干个L型钢(5),若干个所述L型钢(5)与所述H型钢(1)的长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砼梁内部薄壁型钢骨架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樱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桥新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