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氮反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4265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体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脱氮反应设备。所述设备按水体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污泥区、填料区和水气分离区,所述污泥区内设有搅拌装置,所述设备还包括进水装置、出水装置和排气装置,所述进水装置与污泥区的腔体连通,所述出水装置与水气分离区的腔体连通,所述排气装置与水气分离区的腔体连通;所述污泥区的底部设有收集装置,所述污泥区和收集装置可开闭连通,所述设备还包括排出装置,所述排出装置与收集装置的腔体连通,所述排出装置包括排泥装置和排沙装置,所述排泥装置的高度高于排沙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总氮稳定达标的问题,同时降低废水处理工程中的运行费用、提升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A denitrification reaction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脱氮反应设备
本技术涉及水体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脱氮反应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废水排放要求不断提高对含氮废水的处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其传统的工艺处理包括A/O,SBR,CASS,A2/0等工艺难于对含氮的高效去除,特别是工业废水的处理总氮达标就更加困难,从而随之其一些强化生物技术的诞生,该技术主要是往含氮废水的处理工艺中投加一定量的脱氮菌,从而提升其废水中有效菌的浓度,但由于其菌种的适应性和水质关系导致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生物增效难于发挥稳定的作用,特别是常规的生物技术的局限性使得工业废水中氨氮超标的问题难于解决,且运行费用偏高,企业难于承受。传统技术的脱氮工艺如SBR,CASS,A/O,AB-A/O,AB-SBR,ADMONT等工艺为了确保脱氮效果只是在碳源,PH,溶解氧,温度,回流比,碱度,污泥浓度等参数优化实现其脱氮效果,如有毒性污染物存在或水质复杂总氮的高的情况是难于实现的。如《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李亚新著第九章“活性污泥脱氮技术”资料对传统脱氮技术的说明。且传统的脱氮系统或设备对温度非常敏感,通常在25度左右,对碳源和PH要求高,运行过程中总氮不能超过100mg/L,且对有机氮去除效率极低,主要是针对氨氮或硝态氮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氮反应设备,用本技术脱氮反应设备可以解决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总氮稳定达标的问题,同时降低废水处理工程中的运行费用、提升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涉及一种脱氮反应设备,所述设备按水体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污泥区、填料区和水气分离区,所述污泥区内设有搅拌装置,所述设备还包括进水装置、出水装置和排气装置,所述进水装置与污泥区的腔体连通,所述出水装置与水气分离区的腔体连通,所述排气装置与水气分离区的腔体连通;所述污泥区的底部设有收集装置,所述污泥区和收集装置可开闭连通,所述设备还包括排出装置,所述排出装置与收集装置的腔体连通,所述排出装置包括排泥装置和排沙装置,所述排泥装置的高度高于排沙装置。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装置按水体流动方向设于污泥区的上游。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区的底部为第一锥形斗,所述第一锥形斗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2~48度。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集装置的底部为第二锥形斗,所述第二锥形斗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8~35度。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自上而下依次设有水气分离区、填料区、污泥区、排出装置。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为圆柱形,所述设备的半径与高度比为1:8~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区的高度为总设备高度的2/6~4/6,所述填料区的高度为设备总高度的1/6~2/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区内水力停留时间为3~36小时。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述填料区内水力停留时间为1~12小时。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填料区为多孔材料层,多孔材料的表面积为大于29000m2/m3,且孔隙率为大于96%。附图说明图1为脱氮反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污泥区2、填料区3、水气分离区4、搅拌装置5、进水装置6、出水装置7、排气装置8、收集装置9、排出装置91、排泥装置92、排沙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下面详细说明根据本技术的脱氮反应设备。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提供一种脱氮反应设备,所述设备按水体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污泥区1、填料区2和水气分离区3,所述污泥区1内设有搅拌装置4,所述设备还包括进水装置5、出水装置6和排气装置7,所述进水装置5与污泥区1的腔体连通,所述出水装置6与水气分离区3的腔体连通,所述排气装置7与水气分离区3的腔体连通;所述污泥区1的底部设有收集装置8,所述污泥区1和收集装置8可开闭连通,所述设备还包括排出装置9,所述排出装置9与收集装置8的腔体连通,所述排出装置9包括排泥装置91和排沙装置92,所述排泥装置91的高度高于排沙装置92。采用本技术的脱氮反应设备,将含氮废水的水体与复合菌株通过进水装置5进入脱氮反应设备中,污泥区1的污泥在搅拌装置4的搅拌作用下与水体充分混合,设备中产生的氮气将系统自生的污泥按水体流动方向自下而上流动,随着设备按水体流动方向的总氮浓度随之下降,污泥浓度也是底部高,越往上越低;当进入填料层时通过填料自身富集的各种菌株对残留的总氮进一步去除,同时又对出水进一步净化,通过水气分离区3分别将水体通过排水装置排出,将气体通过排气装置7排出;设备中产生的多余污泥和随着水体进入污泥区1的细小沙石通过排出装置9排出。本技术的脱氮处理设备可以应用在石油冶炼,农药化工,精细化工,制药行业,造纸行业、食品加工、工业园区污水,市政综合污水,等含氮高污水处理。本技术所提供的脱氮反应设备中,所述设备自上而下依次设有水气分离区3、填料区2、污泥区1、排出装置9,所述设备为圆柱形,所述设备的半径与高度比为1:(8~12),所述脱氮反应设备的反应条件温度为10-45℃,PH值为7-9.5。例如,所述脱氮反应设备整体上可以为圆柱形罐体,所述水气分离区3、填料区2、污泥区1、排出装置9可以自上而下依次位于罐体内,构成多个水处理工艺段。本技术所提供的脱氮反应设备中,包括进水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脱氮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按水体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污泥区(1)、填料区(2)和水气分离区(3),所述污泥区(1)内设有搅拌装置(4),所述设备还包括进水装置(5)、出水装置(6)和排气装置(7),所述进水装置(5)与污泥区(1)的腔体连通,所述出水装置(6)与水气分离区(3)的腔体连通,所述排气装置(7)与水气分离区(3)的腔体连通;所述污泥区(1)的底部设有收集装置(8),所述污泥区(1)和收集装置(8)可开闭连通,所述设备还包括排出装置(9),所述排出装置(9)与收集装置(8)的腔体连通,所述排出装置(9)包括排泥装置(91)和排沙装置(92),所述排泥装置(91)的高度高于排沙装置(9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氮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按水体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污泥区(1)、填料区(2)和水气分离区(3),所述污泥区(1)内设有搅拌装置(4),所述设备还包括进水装置(5)、出水装置(6)和排气装置(7),所述进水装置(5)与污泥区(1)的腔体连通,所述出水装置(6)与水气分离区(3)的腔体连通,所述排气装置(7)与水气分离区(3)的腔体连通;所述污泥区(1)的底部设有收集装置(8),所述污泥区(1)和收集装置(8)可开闭连通,所述设备还包括排出装置(9),所述排出装置(9)与收集装置(8)的腔体连通,所述排出装置(9)包括排泥装置(91)和排沙装置(92),所述排泥装置(91)的高度高于排沙装置(9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氮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装置(5)按水体流动方向设于污泥区(1)的上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氮反应设备,所述污泥区(1)的底部为第一锥形斗,所述第一锥形斗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2~48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氮反应设备,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香丁春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淳渊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