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其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承重结构,承重结构包括主桁架和多个用于支撑主桁架的立柱,各立柱通过立柱基础固定在稳定岩层中,主桁架的前端延伸至水面的上方形成悬臂段,悬臂段通过斜撑连接至靠近悬臂段的立柱基础和/或立柱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支撑主桁架的多根立柱及立柱基础设置在水边的稳定岩层中,无需在水中建立支撑,避免了在水中作业的安全风险,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好;并通过设置斜撑以加大悬臂段的可承载重量,保证了受力安全,使悬臂段延伸到水面上的长度可以加长,钢管拱节段能更好地配合水面上驳船的位置以装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地形适应性强、吊重大及便于装船操作的优点。
A crane used for lifting and loading large span steel pipe arch s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程
中的一种吊机,特别是一种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各地正在大规模建设交通路网,桥梁作为一种常见的跨越江河湖海的结构形式被广泛采用,而拱桥作为跨越能力较大、耐久性好且养护和维修费用少的桥梁,在各路网中越来越频繁的采用。拱桥的拱部分主要是由钢管拱组成的,钢管拱是一种桥梁结构型式,其主要的跨越方式为拱,而这种拱桥是通过四肢钢管截面和连接系组合而成,具有跨度大、吨位大的特点。修建拱桥时,通常将经过预拼后的钢管拱节段通过路运或者水运转运至桥址下方,采用缆索吊机进行架设。采取水运时,对于钢管拱节段的下河方式有悬臂桁架提升下河,回转吊机吊装下河,滑道或气囊下河,而较为常用的是悬臂桁架提升下河方式。然而,常规悬臂桁架一般要求设置在场地较为平坦处,支撑钢管柱等高布置,对地形适应性较差;斜撑结构较弱,主纵梁悬臂段较短,吊重较小;吊装净宽较小,不适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峡谷地形水流湍急,无法施作水中支撑,常规悬拼桁架向江中延伸距离短,无法将钢管拱节段提升至驳船上。因此,现需要一种能克服在峡谷及陡峭山区地形下提升钢管拱节段至驳船上的难题的下河吊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其对地形的适应性强,吊重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其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承重结构,所述承重结构包括主桁架和多个用于支撑所述主桁架的立柱,各所述立柱通过立柱基础固定在稳定岩层中,所述主桁架的前端延伸至水面的上方形成悬臂段,所述悬臂段通过斜撑连接至靠近悬臂段的立柱基础和/或立柱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悬臂段的下方设有加强桁架,所述斜撑的第一端铰接在加强桁架的底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基础包括群桩基础和承台基础,所述承台基础固定在群桩基础的顶面上,所述群桩基础埋设于稳定岩层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桁架为倾斜设置,所述主桁架位于水面上方的一端高于其远离水面的一端。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重结构还包括倾斜设置在立柱一侧的横向支撑柱,所述横向支撑柱的顶端与立柱的上部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柱的底端位于立柱外侧的稳定岩层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重结构中的相邻的立柱之间通过斜拉杆连接,所述斜拉杆的一端连接至靠近水面的立柱的上部,所述斜拉杆的另一端连接至远离水面的立柱的下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安装在两个主桁架上的起吊梁,两个所述主桁架的顶面上均设有导轨,所述起吊梁的两端分别通过滚轮安装在两个主桁架的导轨上,所述悬臂段的顶面上设有第一限位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起吊梁包括两根并排连接的起重横梁,所述起重横梁主要由三根弦杆组成,三个所述弦杆上等距分布有多个节点,相邻的所述节点之间通过腹杆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起吊梁的顶面上设有两台起重天车,所述起重天车的两端分别通过行走轮安装在两根起重横梁的顶端上,所述行走轮上连接有轮压分配装置,两个所述起重横梁之间设有能允许起重天车的吊索穿过的间距。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起吊梁上沿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有两个第二限位件,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对称分布在起吊梁的中点的两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支撑主桁架的多根立柱及立柱基础设置在水边的稳定岩层中,无需在水中建立支撑,避免了在水中作业的安全风险,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更好;并通过设置斜撑以加大悬臂段的可承载重量,保证了受力安全,使悬臂段延伸到水面上的长度可以加长,钢管拱节段能更好地配合水面上驳船的位置以装船。本技术具有地形适应性强、吊重大及便于装船操作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右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横向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横向支撑柱的正视图;图5是本技术中起吊梁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参照图1~图5,一种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其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承重结构,所述承重结构包括主桁架1和多个用于支撑所述主桁架1的立柱2,各所述立柱2通过立柱基础21固定在稳定岩层9中,所述主桁架1的前端延伸至水面的上方形成悬臂段11,所述悬臂段11通过斜撑3连接至靠近悬臂段11的立柱基础21和/或立柱2上。为适应峡谷地区陡峭地形,且避免大型爆破开挖,采用不等高度的多根立柱2以支撑主桁架1,主桁架1大致与水平方向保持平行。立柱2选用四肢钢管。另外,因水流湍急,在水中施工的技术难度较大,成本和工期亦要相应增加,且亦占用了河道,不利于后期装船时驳船的停靠,因此,不在水中建设立柱2及立柱基础21。立柱2及立柱基础21全部设置在稳定岩层9上,并通过设置斜撑3以支撑悬臂段11,保证悬臂段11的受力安全。优选地,斜撑3的第一端连接在悬臂段11的底面的中心点处,以更好地对悬臂段11有支撑力的作用;斜撑3的第二端连接在立柱基础21上。另外,斜撑3的两端都是通过铰接轴和相应的铰接座铰接在悬臂段11和立柱基础21上。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悬臂段11的下方设有加强桁架12,所述斜撑3的第一端铰接在加强桁架12的底面。由于悬臂段11具有一定的长度,在对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时,在斜撑3与悬臂段11的连接处将产生极大的弯矩及剪切应力,为抵抗应力对结构造成破坏,因此需增强悬臂段11的截面刚度。在悬臂段11的下方设置长度与悬臂段11相等、截面尺寸与悬臂段11相同的加强桁架12,使主桁架1的整个悬臂部分结构的截面尺寸增大,从而加强了截面刚度。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立柱基础21包括群桩基础211和承台基础212,所述承台基础212固定在群桩基础211的顶面上,所述群桩基础211埋设于稳定岩层9中。立柱基础21采用桩基承台的结构形式。由于靠江侧的立柱基础21既要支撑立柱21又要对斜撑3起支撑的作用,因此靠近江侧的立柱基础21的尺寸较大。具体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承重结构,所述承重结构包括主桁架(1)和多个用于支撑所述主桁架(1)的立柱(2),各所述立柱(2)通过立柱基础(21)固定在稳定岩层(9)中,所述主桁架(1)的前端延伸至水面的上方形成悬臂段(11),所述悬臂段(11)通过斜撑(3)连接至靠近悬臂段(11)的立柱基础(21)和/或立柱(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承重结构,所述承重结构包括主桁架(1)和多个用于支撑所述主桁架(1)的立柱(2),各所述立柱(2)通过立柱基础(21)固定在稳定岩层(9)中,所述主桁架(1)的前端延伸至水面的上方形成悬臂段(11),所述悬臂段(11)通过斜撑(3)连接至靠近悬臂段(11)的立柱基础(21)和/或立柱(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段(11)的下方设有加强桁架(12),所述斜撑(3)的第一端铰接在加强桁架(12)的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基础(21)包括群桩基础(211)和承台基础(212),所述承台基础(212)固定在群桩基础(211)的顶面上,所述群桩基础(211)埋设于稳定岩层(9)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桁架(1)为倾斜设置,所述主桁架(1)位于水面上方的一端高于其远离水面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船的下河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结构还包括倾斜设置在立柱(2)一侧的横向支撑柱(4),所述横向支撑柱(4)的顶端与立柱(2)的上部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柱(4)的底端位于立柱(2)外侧的稳定岩层(9)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钢管拱节段提升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志钢,周文,冯朝军,张应红,张立军,黄启超,郭俊雅,游威,何满银,梁锋,熊文宇,张赣,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公司,中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