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用立式产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3142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妇产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产科用立式产床,国内没有专业的立式分娩产床,普通产床无法对孕妇立式生产进行辅助,产科用立式产床,包括床板和支撑装置,所述床板整体与地面形成大于60°且小于80°的倾斜角,所述床板放置在支撑装置上方,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均为倒置的“V”型架,所述床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各所述板体之间呈大于90°且小于180°的倾斜角,辅助产妇立式生产,在妇产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Vertical maternity bed for obstetric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产科用立式产床
本技术涉及妇产科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产科用立式产床。
技术介绍
仰卧位是国内普遍采取的方式,产妇采用立式分娩的体位,比仰卧位更有利于孕妇分娩胎儿在母体内脑部朝下,受地球重力的吸引可以减轻产妇阵痛,使剖宫产和使用产钳的几率相应减少,能有效地使产妇用力进气,产妇能减轻疼痛,有利于胎儿娩出,减少了难产,研究还发现,立式分娩出生的婴儿患细菌感染及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机率也明显少于仰卧式分娩出生的婴儿。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专业的立式分娩产床,普通产床显然无法对孕妇立式生产进行辅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提供产科用立式产床,解决现有产床不能用于立式生产的问题。其技术方案是,产科用立式产床,包括倾斜设置的床板和用于支撑床板,为其提供支点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固定在地面上,为床板提供足以保持倾斜的支点,所述床板1整体与地面形成大于60°且小于80°的倾斜角,床板供产妇保持倾斜的位置进行生产,所述床板放置在支撑装置上方与支撑装置固定焊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均为倒置的“V”型架,所述第一支撑部高度大于第二支撑部,位于床板远离底面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床板靠近地面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在床板中间位置的下方通过螺栓螺母可拆卸固定连接,倒置的V形支撑部与床板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所述床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各所述板体之间呈大于90°且小于180°的倾斜角,各所述板体为相对独立、宽度相同的长方形板,各板体之间通过螺钉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体倾斜角度相对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较小,形成相对平缓的连接部。更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呈170°夹角,所述第三板体与第二板体呈140°夹角,所述第二板体的延长线与地平面之间呈40°夹角,床板1整体与地平面形成70°的夹角,保持产床上的产妇始终保持整体倾斜,胎儿能够在重力作用下顺利分娩,又不至于因床板过度倾斜造成向下滑动的现象。更进一步,所述第二板体两侧设置有用于产妇放置腿部的架板,所述架板呈弧形,各所述架板靠近人体的一面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半球形按摩块,各所述按摩块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各所述按摩块与架板一体制成,用于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感,减轻血液不同带来的局部麻木,人体腿部呈向外分开姿势的情况下,腿部骨骼弯曲,两腿之间形成“O”型,第二板体两侧的架板自上向下从第二板体内部逐渐向第二板体边缘延展,形成与人体腿部向外打开状态下相贴和“O”型,符合人体骨骼构造,减轻不适感,所述架板下端设置有用于使用者脚踏的踏板,踏板为使用者提供着力点,避免产妇腿部长时间处于半悬空状态血液不通引起肌肉痉挛,产妇通过踏板着力也能够小范围调整姿势,有利于使用者在最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分娩,所述踏板通过折叠合页与架板底端固定连接,不用时,踏板可折叠收放。更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相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托板,所述托板可完全置于凹槽内,所述托板长度与第二板体两侧的架板上端间距保持一致,托板位于使用者臀部位置,将使用者向上托起,在托板的作用下,使用者处于半坐状态,所述托板宽度在10cm-15cm之间,向上托起使用者的同时不影响医护人员接生婴儿,不阻碍医护人员的视线。更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底面横向中线所在位置与第一支撑部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体底面横向中线所在位置与第二支撑部的顶端固定连接,各所述制成部位于各所述板体的中部,便于平衡板体两段受力,避免出现板体局部受力过大,板体更加牢固,所述支撑装置与床板固定连接的端部呈弧形,弧形面相对于尖端接触面积更大,单位受力小。更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两侧设置有供使用者手握的扶手,各所述扶手为倒置的“U”形,各所述扶手与第一板体固定焊接,所述扶手表面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采用棉布制成,质地柔软,避免使用者磕碰,所述缓冲垫通过在两端边缘设置魔术粘扣可拆卸套在扶手上,方便清洗。更进一步,所述第三板体下端与支撑装置底面位于同一高度,第三板体在床板底部提供支点,用于加强床板的稳定性。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立式产床帮助产妇在保持倾斜的状态下分娩,分娩过程中,胎儿在重力影响下更容易生产,减轻产妇分娩难度,降低胎儿患呼吸疾病的概率,该立式产床通过架板帮助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保持腿部分开,架板弧度符合人体骨骼形态,舒适省力,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托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由图1至图3给出,产科用立式产床,包括倾斜设置的床板1和用于支撑床板,为其提供支点的支撑装置2,所述支撑装置2固定在地面上,为床板1提供足以保持倾斜的支点,所述床板1整体与地面形成大于60°且小于80°的倾斜角,床板1供产妇保持倾斜的位置进行生产,所述床板1放置在支撑装置2上方与支撑装置固定焊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所述第一支撑部21与第二支撑部22均为倒置的“V”型架,所述第一支撑部高度大于第二支撑部22,位于床板1远离底面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22位于床板1靠近地面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21与第二支撑部22在床板1中间位置的下方通过螺栓螺母可拆卸固定连接,倒置的V形支撑部与床板1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所述床板1包括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各所述板体之间呈大于90°且小于180°的倾斜角,各所述板体为相对独立、宽度相同的长方形板,各板体之间通过螺钉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体12倾斜角度相对第一板体11和第三板体13较小,形成相对平缓的连接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呈170°夹角,所述第三板体13与第二板体12呈140°夹角,所述第二板体12的延长线与地平面之间呈夹角,床板1整体与地平面形成70°的夹角,保持产床上的产妇始终保持整体倾斜,胎儿能够在重力作用下顺利分娩,又不至于因床板过度倾斜造成向下滑动的现象。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体12两侧设置有用于产妇放置腿部的架板4,所述架板4呈弧形,各所述架板4靠近人体的一面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半球形按摩块,各所述按摩块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各所述按摩块与架板4一体制成,用于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感,减轻血液不同带来的局部麻木,人体腿部呈向外分开姿势的情况下,腿部骨骼弯曲,两腿之间形成“O”型,第二板体12两侧的架板4自上向下从第二板体12内部逐渐向第二板体12边缘延展,形成与人体腿部向外打开状态下相贴和“O”型,符合人体骨骼构造,减轻不适感,所述架板4下端设置有用于使用者脚踏的踏板5,踏板5为使用者提供着力点,避免产妇腿部长时间处于半悬空状态血液不通引起肌肉痉挛,产妇通过踏板5着力也能够小范围调整姿势,有利于使用者在最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分娩,所述踏板5通过折叠合页与架板4底端固定连接,不用时,踏板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产科用立式产床,包括床板(1)和支撑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1)整体与地面形成大于60°且小于80°的倾斜角,所述床板(1)放置在支撑装置(2)上方,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所述第一支撑部(21)与第二支撑部(22)均为倒置的“V”型架,所述床板(1)包括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各所述板体之间呈大于90°且小于180°的倾斜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产科用立式产床,包括床板(1)和支撑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1)整体与地面形成大于60°且小于80°的倾斜角,所述床板(1)放置在支撑装置(2)上方,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所述第一支撑部(21)与第二支撑部(22)均为倒置的“V”型架,所述床板(1)包括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各所述板体之间呈大于90°且小于180°的倾斜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科用立式产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呈170°夹角,所述第三板体(13)与第二板体(12)呈140°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科用立式产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12)两侧设置有架板(4),所述架板(4)呈弧形,所述架板(4)自上向下从第二板体(12)内部逐渐向第二板体(12)边缘延展,所述架板(4)下端设置有踏板(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产科用立式产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中健吴永香付志豪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