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2181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6: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其中,出风结构安装在待出风机构上,出风结构包括:出风主体,出风主体具有进风口、连通腔及多个出风口,进风口通过连通腔与多个出风口相连通,多个出风口间隔设置;其中,进风口用于与待出风机构的出气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单个出风口出风,无法满足用户舒适性要求的问题。

Air outlet structure, fresh air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for fresh ai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风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室内机采用单电机带动单离心风叶进行吹风,出风口只有一个,则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向较为固定,只能向同一方向进行吹风,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单个出风口出风,无法满足用户舒适性要求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安装在待出风机构上,出风结构包括:出风主体,出风主体具有进风口、连通腔及多个出风口,进风口通过连通腔与多个出风口相连通,多个出风口间隔设置;其中,进风口用于与待出风机构的出气口连通。进一步地,出风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出风主体上的连接组件,出风主体通过连接组件与待出风机构连接。进一步地,待出风机构具有第一限位部,连接组件包括: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用于与待出风机构的第一限位部限位止挡,以实现待出风机构对出风结构的限位。进一步地,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具有连接孔,连接孔与待出风机构上的螺钉柱相对设置,以使连接部通过穿过连接孔和螺钉柱的紧固件与待出风机构连接。进一步地,出风主体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相互拼接以形成连通腔;其中,第一板体与第三板体平行设置,第二板体位于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之间以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二限位部设置在第一板体和/或第二板体上。进一步地,出风口位于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之间,出风主体还包括第四板体,相邻的两个出风口通过第四板体隔开。进一步地,各出风口为条形出风口,条形出风口沿预定方向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和出风结构,出风结构为上述的出风结构,新风壳体为待出风机构,新风壳体的新风出风口为待出风机构的出气口。进一步地,新风壳体的第一限位部为卡钩,出风结构的第二限位部为突出部,突出部伸入卡钩内与卡钩限位止挡。进一步地,新风壳体的螺钉柱设置在新风壳体的第一壁板上,新风壳体的第一限位部设置在具有新风出风口的壁板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新风装置。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安装在待出风机构上,出风结构包括出风主体。其中,出风主体具有进风口、连通腔及多个出风口,进风口通过连通腔与多个出风口相连通,多个出风口间隔设置。其中,进风口用于与待出风机构的出气口连通。这样,当采用出风结构出风时,从待出风机构的出气口吹出的气体依次经由出风主体的进风口及连通腔后从多个出风口吹出。在上述过程中,多个出风口间隔设置,则从各个出风口吹出的气体方向不同,实现了出风结构的多出风口功能。与现有技术中单出风口相比,本申请中的出风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单个出风口出风,无法满足用户舒适性要求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新风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新风装置的主视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新风装置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新风装置的侧视图;以及图5示出了图1中的新风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新风壳体;101、出气口;102、第一限位部;103、螺钉柱;11、第一壁板;130、出风主体;131、进风口;132、出风口;133、第一板体;133a、连接部;134、第二板体;135、第三板体;136、第四板体;137、第二限位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单个出风口出风,无法满足用户舒适性要求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如图1至图5所示,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安装在待出风机构上,出风结构包括出风主体130。其中,出风主体130具有进风口131、连通腔及多个出风口132,进风口131通过连通腔与多个出风口132相连通,多个出风口132间隔设置。其中,进风口131用于与待出风机构的出气口101连通。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采用出风结构出风时,从待出风机构的出气口吹出的气体依次经由出风主体130的进风口131及连通腔后从多个出风口132吹出。在上述过程中,多个出风口132间隔设置,则从各个出风口132吹出的气体方向不同,实现了出风结构的多出风口功能。与现有技术中单出风口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出风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单个出风口出风,无法满足用户舒适性要求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出风主体130上的连接组件,出风主体130通过连接组件与待出风机构连接。具体地,当需要将出风主体130与待出风机构装配或者从待出风机构上将出风主体130拆卸下来时,只需进行连接组件与待出风机构的安装或者拆卸即可,进而使得出风主体130与待出风机构的安装或者拆卸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装配或者拆卸耗时。如图4和图5所示,待出风机构具有第一限位部102,连接组件包括第二限位部137。其中,第二限位部137用于与待出风机构的第一限位部102限位止挡,以实现待出风机构对出风结构的限位。具体地,在出风主体130与待出风机构装配的过程中,当第一限位部102与第二限位部137限位止挡时,二者装配到位,则出风主体130的进风口131与待出风机构的出气口相连通,待出风机构内的气体经由进风口131及连通腔后从多个出风口132吹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37和第一限位部102为限位凸起,当二者相互止挡配合时,出风主体130在待出风机构上装配到位。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限位部137和第一限位部102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二限位部137为限位凸起,第一限位部102为限位凹部,第二限位部137伸入第一限位部102内,以实现二者的相互限位。如图2、图4及图5所示,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部133a。其中,连接部133a具有连接孔,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安装在待出风机构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包括:/n出风主体(130),所述出风主体(130)具有进风口(131)、连通腔及多个出风口(132),所述进风口(131)通过所述连通腔与多个所述出风口(132)相连通,多个所述出风口(132)间隔设置;其中,所述进风口(131)用于与所述待出风机构的出气口(101)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新风装置的出风结构,安装在待出风机构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包括:
出风主体(130),所述出风主体(130)具有进风口(131)、连通腔及多个出风口(132),所述进风口(131)通过所述连通腔与多个所述出风口(132)相连通,多个所述出风口(132)间隔设置;其中,所述进风口(131)用于与所述待出风机构的出气口(10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主体(130)上的连接组件,所述出风主体(130)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待出风机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出风机构具有第一限位部(102),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第二限位部(137),所述第二限位部(137)用于与所述待出风机构的第一限位部(102)限位止挡,以实现所述待出风机构对所述出风结构的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
连接部(133a),所述连接部(133a)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待出风机构上的螺钉柱(103)相对设置,以使所述连接部(133a)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和所述螺钉柱(103)的紧固件与所述待出风机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主体(130)包括第一板体(133)、第二板体(134)及第三板体(135),所述第一板体(133)、所述第二板体(134)和所述第三板体(135)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连通腔;其中,所述第一板体(133)与所述第三板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裕亮李德清贾飞飞李军曾辉傅凯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