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121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设置于地表水体中,包括:供水系统、管式集水槽、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中,供水系统用于提升水体,继而通过管式集水槽将水体分配至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的若干个沟槽进水口;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由若干个沟槽式浮体单元及挺水植物组成,沟槽式浮体单元上设有沟槽,沟槽中填充功能填料,且不同沟槽式浮体单元的沟槽进出水口可依次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功能填料通过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应用于地表水体原位治理领域,并通过供水系统的导流与沟槽依次相连的循环作用实现水体的高效净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构造精巧、实用性强、净水效果好、综合收益高等显著优势。

A groove type combined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based on adsorption of functional pack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
本技术涉及地表水体净化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地表水体遭受到严重污染,主要江河湖泊的国控断面水质时有超出地表水V类的界限,水体富营养化、藻华、萍害等问题频发,对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用于地表水体净化的传统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前置库塘和生态浮床等。人工湿地和前库塘技术主要用于地表水体的外源阻断与污染物削减,属于异位净化。其对于地表水体,尤其是湖泊,具有积极的保护意义,但同时也占有了大量土地,造价也较高。生态浮床技术系在地表水体中实施的利用水生植物吸收作用和微生物转化作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属于原位净化。生态浮床的优势是不额外占有土地,成本低廉;缺点是净化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传统生态浮床净化效果有限是因为其仅利用植物和微生物作用实现局部的水体净化,且浮床系统中水动力循环不足,传质条件较差。水处理领域(如:滤池、人工湿地等)常利用沸石、活性炭、加气混凝土、陶粒等填料的吸附性能来强化水处理效果,如沸石对氨氮吸附效果较佳,活性炭对有机物有良好吸附效果,加气混凝土和陶粒均对磷素有较好的吸附效应。然而,目前鲜有将上述功能填料于地表水体原位净化的工程案例。其次,填料吸附污染物时需具备良好的水动力条件来保证传质,而传统生态浮床往往静置于水面,其水力循环明显不足。随着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升级和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迫切需求,地表水体治理领域亟需一种能够发挥功能填料吸附优势和改善水力循环条件的强化型生态浮床。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能够发挥功能填料吸附优势和改善水力循环条件的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设置于地表水体中,包括:水电供应系统、管式集水槽和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中,所述水电供应系统由太阳能供电系统、潜水泵和导流管组成;所述管式集水槽连通着所述导流管和至少两排所述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每排所述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由至少2个首尾相连的沟槽式浮床单元组成。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通过供电系统浮体漂浮于水面以上;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蓄电池组和逆变器组成,输出功率为50~500W,优选地,输出功率为250W。进一步地,潜水泵和导流管位于水面以下,所述潜水泵的流量为3~20m3/h,扬程为2~12m,额定功率为50~500W,优选地,流量为10m3/h,扬程为6m,额定功率为250W;所述导流管的材质为PVC、PP或不锈钢,管径为20~75mm,优选地,材质为PVC,管径为30mm。所述管式集水槽的进水口与所述导流管相连,管式集水槽的出水口与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的沟槽进水口相连;所述管式集水槽的材质为PVC、PE或玻璃钢,管径为10~50cm,长度为50~200cm,优选地,材质为PE,管径为25cm,长度为100cm。进一步地,所述沟槽式浮床单元由浮体、挺水植物、功能填料和连接件组成;所述浮体上预留沟槽进水口、植物种植孔、沟槽和出水口;所述挺水植物种植于所述植物种植孔;所述沟槽中填充所述功能填料;所述r个沟槽式浮床单元通过浮体上的连接件相连,构成所述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所述浮体的材质为压膜空心塑料、酚醛树脂(PF)泡沫或轻质陶瓷(密度小于水),优选地,材质为轻质陶瓷;所述沟槽进水口与沟槽相连,所述植物种植孔设置于所述沟槽的外侧,其孔径为2~15cm,孔间距为15~50cm,优选地,孔径为7cm,孔间距为20cm;所述沟槽呈“S”型,以便相邻的所述沟槽式浮床单元的沟槽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能够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沟槽的深度为5~15cm,优选地,深度为10cm;所述沟槽中填充功能填料,如:沸石、活性炭、加气混凝土、陶粒等,可以填充一种或多种组合填充;所述填充功能填料的粒径为1~5cm,更换周期为0.5~2年,优选地,粒径为2cm,更换周期为1年。所述挺水植物的种类为菖蒲、美人蕉、再力花、旱伞草或西伯利亚鸢尾等,种植时为株高10~30cm的幼苗,收割周期为0.5~2年,优选地,种类为菖蒲,种植时的株高为20cm,收割周期为1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的材质为不锈钢,其两端设有螺丝孔,通过螺丝将所述沟槽式浮床单元连接。本技术与现有地表水体净化技术相比的特色及改进之处为:本技术将功能填料通过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应用于地表水体原位治理领域,并通过水电供应系统的导流与沟槽依次相连的循环作用改善该系统的水动力条件,继而强化填料的吸附效果,最终通过填料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净化的综合作用实现地表水体的原位高效净化。本技术与现有地表水体净化技术相比具有的创新性及增益效果为:1.创新地将功能填料(如:沸石、活性炭、加气混凝土、陶粒等)引入传统生态浮床,从而利用填料对特定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强化本装置的净化效果;2.创新地利用“太阳能-潜水泵”水电供应系统实现水体提升与导流,从而改善本装置的水力循环,继而保证功能填料吸附过程所需的传质条件,同时水体从沟槽出水口跌落时还具有为地表水体增氧的功能;3.创新地通过能够依次相连的沟槽设计,并通过连接件将沟槽式浮体单元组合,从而实现水体在不同单元的沟槽中的连续流动与净化,以及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依据水文条件和处理要求的任意组合;4.创新地在沟槽式浮体单元上的沟槽以外空间设置植物种植孔,既充分利用了装置闲余空间,又保留了传统生态浮床的功能,且所种植物具有一定的景观和经济价值;5.创新地在沟槽式浮体单元上的沟槽内填充功能填料,既发挥了功能填料对特定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又方便在装置维护时更换填料。综上,本技术提出的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具有构造精巧、实用性强、净水效果好、综合收益高等显著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的整体立面图。图2为本技术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的沟槽式浮床单元平面图。图3为本技术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的组合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本技术的过程、条件、实验方法等,除以下专门提及的内容之外,均为本领域的普遍知识和公知常识,本技术没有特别限制内容。图1-图3中:1-供水系统:11-太阳能供电系统,12-潜水泵,13-导流管;2-管式集水槽;3-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1-沟槽进水口,32-浮体,33-植物种植孔,34-挺水植物,35-沟槽,36-功能填料,37-连接件,38-沟槽出水口;4-水面。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设置于地表水体中,包括:水电供应系统1、管式集水槽2和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水电供应系统1由太阳能供电系统11、潜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其设置于地表水体中,包括:水电供应系统(1)、管式集水槽(2)和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其中,/n所述水电供应系统(1)由太阳能供电系统(11)、潜水泵(12)和导流管(13)组成;/n所述导流管(13)和所述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通过所述管式集水槽(2)连通;/n所述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由沟槽式浮床单元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其设置于地表水体中,包括:水电供应系统(1)、管式集水槽(2)和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其中,
所述水电供应系统(1)由太阳能供电系统(11)、潜水泵(12)和导流管(13)组成;
所述导流管(13)和所述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通过所述管式集水槽(2)连通;
所述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由沟槽式浮床单元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11)通过供电系统浮体漂浮于水面以上;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11)由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蓄电池组和逆变器组成,输出功率为50~500W。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泵(12)和所述导流管(13)位于水面(4)以下;所述潜水泵(12)的流量为3~20m3/h,扬程为2~12m,额定功率为50~500W;所述导流管(13)的材质为PVC、PP或不锈钢,管径为20~7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集水槽(2)连通着所述导流管(13)和至少两排所述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每排所述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由至少两个首尾相连的所述沟槽式浮床单元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功能填料吸附的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集水槽(2)的进水口与所述导流管(13)连通,所述管式集水槽(2)的出水口与所述沟槽式组合生态浮床(3)的沟槽进水口(31)连通;所述管式集水槽(2)的材质为PVC、PE或玻璃钢,管径为10~50cm,长度为5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贺杨银川谢平晏浩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水平衡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