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调节手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0942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调节手控装置,包括手操调节部件、座椅旁侧板(1)和座椅内部传动机构的转动输入端(3),座椅旁侧板上开设有安装孔(4),转动输入端由座椅内部穿过安装孔并伸出到座椅旁侧板的外侧,手操调节部件底部朝向汽车座椅并与转动输入端固定连接;安装孔外侧边缘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环状凸缘(5),第一底面(23)与座椅旁侧板之间的间距为间距A,第二底面(24)与环状凸缘之间的间距为间距B,间距A大于间距B,间距A‑间距B≧0.5mm,手操调节部件为手轮(21)或旋转手柄(22)。该装置相对现有技术,乘车人员能更轻松地调节座椅,提升了驾乘体验,降低了零部件及其安装的精度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

Manual control device for car seat adjus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座椅调节手控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调节手控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手动调节的座椅,通常是在座椅一侧的旁侧板处设置有手操调节部件(手柄、手轮等),手操调节部件通过转轴连接座椅内部的传动机构,内部的传动机构再通过特定的机械传动方式实现椅座前后高低、靠背倾转角度等的调节。现有技术的手动调节的座椅,其手操调节部件与座椅旁侧板之间的间隙较小,经常会由安装偏差、部件变形、部件尺寸偏差等各种原因导致所述手操调节部件与座椅旁侧板直接接触而发生干涉,从而在操作手操调节部件时还要克服手操调节部件与旁侧板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如果发生了上述的情况,则会使得乘车人员在调节座椅时须使用很大的操作力才能完成对座椅的调节,尤其对于一些特定乘客,如妇女、儿童、老人,调节座椅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无力完成操作,从而导致乘坐者感受到较差的乘坐体验,由此会影响到购买者对车辆的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调节手控装置,该装置相对现有技术,使得乘车人员能更轻松地调节座椅,从而提升了驾乘体验,同时也降低了零部件及其安装的精度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座椅调节手控装置,包括手操调节部件、座椅旁侧板和座椅内部传动机构的转动输入端,座椅旁侧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转动输入端由座椅内部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伸出到座椅旁侧板的外侧,所述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朝向汽车座椅并与转动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孔外侧边缘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环状凸缘,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包括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第一底面对应座椅旁侧板,第一底面与座椅旁侧板之间的间距为间距A;第二底面对应环状凸缘,第二底面与环状凸缘之间的间距为间距B,间距A大于间距B。优化地,间距A-间距B≧0.5mm。进一步地,所述手操调节部件为手轮或旋转手柄。优化地,所述的手轮或旋转手柄采用PA66+GF系列的材质。本技术的装置相对现有技术,由于环状凸缘的阻挡限制,手操调节部件与座椅旁侧板之间不会发生接触干涉,手操调节部件只会与环状凸缘发生接触干涉,而环状凸缘与手操调节部件接触位置的半径相对于手操调节部件上施加操作力的位置半径则要小很多,根据杠杆原理,只要在手操调节部件上多施加少许的操作力即可克服由上述接触导致的摩擦阻力,这就使得乘车人员能更轻松地调节座椅,从而提升了驾乘体验;同时,在本技术的装置中仅须对环形凸缘处的加工安装精度进行控制即可,因此也降低了零部件及其安装的精度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本技术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手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旋转把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座椅旁侧板,21手轮,22旋转手柄,3转动输入端,4安装孔,5环状凸缘,6防滑橡胶套,7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一种汽车座椅调节手控装置,包括手操调节部件、座椅旁侧板1和座椅内部传动机构的转动输入端3,座椅旁侧板1上开设有安装孔4,所述转动输入端3由座椅内部穿过所述安装孔4并伸出到座椅旁侧板1的外侧,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朝向汽车座椅并与转动输入端3固定连接;安装孔4外侧边缘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环状凸缘5,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开设有一个环状凹槽,凹槽以外部分为第一底面23,凹槽底部为第二底面24,即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包括第一底面23和第二底面24;第一底面23对应座椅旁侧板1,第一底面23与座椅旁侧板1之间的间距为间距A;第二底面24对应环状凸缘5,第二底面24与环状凸缘5之间的间距为间距B,间距A大于间距B。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手操调节部件为手轮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控装置还包括在手轮的外圆周面上套设的防滑橡胶套6。实施例2:参见图1和图3,一种汽车座椅调节手控装置,包括手操调节部件、座椅旁侧板1和座椅内部传动机构的转动输入端3,座椅旁侧板1上开设有安装孔4,所述转动输入端3由座椅内部穿过所述安装孔4并伸出到座椅旁侧板1的外侧,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朝向汽车座椅并与转动输入端3固定连接;安装孔4外侧边缘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环状凸缘5,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开设有一个环状凹槽,凹槽以外部分为第一底面23,凹槽底部为第二底面24,即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包括第一底面23和第二底面24;第一底面23对应座椅旁侧板1,第一底面23与座椅旁侧板1之间的间距为间距A;第二底面24对应环状凸缘5,第二底面24与环状凸缘5之间的间距为间距B,间距A大于间距B。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手操调节部件为旋转手柄22,旋转手柄22通过螺钉7与转动输入端3固定连接。优选地,在上述的两个实施例中,间距A-间距B≧0.5mm。在上述的两个实施例中,间距A大于间距B,这样一来,当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手操调节部件与座椅旁侧板1之间接近时,由于环状凸缘5的阻挡限制,手操调节部件与座椅旁侧板1也不会发生接触干涉。手操调节部件只会与环状凸缘5发生接触,而环状凸缘5与手操调节部件接触位置的半径相对于手操调节部件上施加操作力的位置半径则要小很多,因此即使手操调节部件与环状凸缘5发生了接触干涉,根据杠杆原理,只要在手操调节部件上多施加少许的操作力即可克服由上述接触导致的摩擦阻力。相对现有技术,本技术使得乘车人员能更轻松地调节座椅。并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须对整个座椅调节手控装置进行精度控制而言,在本技术的装置中仅须对环形凸缘5处的加工安装精度进行控制即可,因此,对于座椅调节部件及其安装的精度要求也降低了,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手轮21和旋转手柄22均可采用PA66+GF(尼龙66加玻璃纤维)系列的材质,料厚一般为2.5mm左右。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座椅调节手控装置,包括手操调节部件、座椅旁侧板(1)和座椅内部传动机构的转动输入端(3),座椅旁侧板(1)上开设有安装孔(4),所述转动输入端(3)由座椅内部穿过所述安装孔(4)并伸出到座椅旁侧板(1)的外侧,所述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朝向汽车座椅并与转动输入端(3)固定连接;/n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4)外侧边缘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环状凸缘(5),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包括第一底面(23)和第二底面(24);第一底面(23)对应座椅旁侧板(1),第一底面(23)与座椅旁侧板(1)之间的间距为间距A;第二底面(24)对应环状凸缘(5),第二底面(24)与环状凸缘(5)之间的间距为间距B,间距A大于间距B。/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调节手控装置,包括手操调节部件、座椅旁侧板(1)和座椅内部传动机构的转动输入端(3),座椅旁侧板(1)上开设有安装孔(4),所述转动输入端(3)由座椅内部穿过所述安装孔(4)并伸出到座椅旁侧板(1)的外侧,所述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朝向汽车座椅并与转动输入端(3)固定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4)外侧边缘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环状凸缘(5),手操调节部件的底部包括第一底面(23)和第二底面(24);第一底面(23)对应座椅旁侧板(1),第一底面(23)与座椅旁侧板(1)之间的间距为间距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江张正杰王鹏程李忠欣李世欣林加庆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