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0366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包括:位于上部的油水收集槽和位于下部并列水平布置的油槽和油水分离仓;油槽和油水分离仓之间设置有隔仓板,隔仓板的上部有溢流孔;油槽的下部设置有排油管,油水分离仓的下部设置有排水管;油水收集槽用于收集并存放待处理的油水混合液。油水收集槽的底部一侧有降液管,排油管上设置有电接点油压力表和电控排油阀,排水管上设置有电接点水压力表和电控限压阀。利用重力将混合液送至分离仓底部,密度较小油自动上浮,密度大的水留在底部,浮至顶部的油液滴单向移动至油槽中,电控阀在设定压力下可实现自动排水及排油,无需人工跟班值守,运行费用低;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推广价值高。

An energy-saving continuous automatic water oil separ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应用于环保工程、化工工程、机械加工行业,具体涉及一种互不相容的液体分离设备,属机械设备

技术介绍
化工工程、环保工程以及机械加工设备的润滑油回收装置中,经常用到水油分离装置,它们所使用的水油分离装置采用的最常见分离方法为:①多层油毡过滤去水;②静置分层然后负压吸取上层油;③静置分层然后排出下层水等三种方式来获取油层。上述三种方法均存在一些问题:方法①分离速度极慢、分离出的油中带水且需要多次过滤,油毡使用寿命短而更换油毡又产生环境污染、连续性差;方法②操作时极易造成吸油时带出水、需要配备真空泵、不能连续、挥发性强的油层损耗大;方法③易造成排水过度或排水不彻底、不能连续进行生产。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一种水油分离装置”(CN107916173A)、“一种吸油工具”(CN108217809A)、“油水分离装置”(CN104147812B)和“一种基于密度差异的油水分离装置及其方法”(CN109354118A)等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它们的共同缺陷是分离出来的油中仍然夹带较多的水,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问题,设计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可大大简化设备结构,实现油水高效分离、可连续工作,针对大多数互不相溶液体实现自动分离。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包括:油水收集槽(1)、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所述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并列呈水平状分布,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之间设置有隔仓板(8),所述隔仓板(8)的上部开设有溢流孔(18);所述油水收集槽(1)设置在油水分离仓(9)的上方;所述油槽(3)的下部设置有排油管(7),所述油水分离仓的下部设置有排水管(11);油水收集槽(1)用于收集并存放待处理的油水混合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水收集槽的底部设置有一根降液管(2),所述降液管(2)垂直向下直通到油水分离仓(9)中,所述排油管(7)上设置有电接点油压力表(5)和电控排油阀(6),所述排水管(11)上设置有电接点水压力表(10)和电控限压阀(12);当油水分离仓(9)内液体高度达到一定值,产生的压力达到电控限压阀(12)预设的压力上限值时,电控限压阀(12)开启,水相经排水管(11)排出,当油水分离仓(9)内压力低于电控限压阀(12)设定的压力下限值时,电控限压阀(12)闭合;当油水分离仓(9)内浮于上部的油层高于隔仓板(8)设置的溢流孔(18)下沿,油层(16)进入右侧油槽(3)中,当电接点油压力表(5)达到预设的压力上限值时,电控排油阀(6)开启,油槽(3)中分离出油通过排油管(7)流出,当电接点油压力表(5)低于预设的压力下限值时,电控排油阀(6)关闭。如上所述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定所述降液管(2)下端至油水分离仓(9)底面的距离为50-100mm。如上所述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液管(2)设置在油水收集槽(1)的右下角。如上所述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溢流孔(18)底边至油水收集槽(1)中油水混合液上表面高度为h1,溢流孔(18)底边至降液管(2)下端高度为h2时,设定:所述油水收集槽(1)的高度为h1的1.1~1.2倍,所述油水分离仓(9)的高度为h2的1.3~1.5倍,油水分离仓(9)体积可根据需要自由配置。本技术水油分离装置中,设定:P1为油水分离仓(9)注满油的压力,P2为油水分离仓(9)注满水的压力时,则所述电控限压阀(12)的开启压力P限定为:P1≤P≤P2,优选P=(P1+P2)/2。本技术工作原理:将油水混合液自油水液进料管(13)注入油水收集槽(1)中,借助重力作用,经降液管(2)缓缓流入油水分离仓(9)底部。降液管(2)底部口出来的油水混合液自动分离,油上浮,进入油水分离仓(9)的上层,积累成为油层,水存留在油水分离仓(9)底部,积累成为水层。当油水分离仓(9)内液体高度达到一定值,产生的压力达到电控限压阀(12)的预设开启压力时,限压阀自动开启,水相经排水管(11)排出,当油水分离仓(9)内压力低于开启压力时,电控限压阀(12)闭合。当油层高于液流口(18)下沿,油层(16)进入右侧油槽(3)被收集,根据电接点油压力表(5)可知槽内油量,若电接点油压力表(5)达到上限压力值时,电控排油阀(6)打开,油可通过排油管(7)流出。本技术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装置的油水分离利用重力直接将混合液送至分离仓底部区域,密度较小油自动上浮,密度大的水留在底部,浮至顶部的油没有水的接触可以最大限度地不带水,而且液滴单向移动,分离速度也比同一液面两种液体双向移动速度更快。本技术所述装置利用电控限压阀,在设定压力下可实现自动排水,无需人工跟班值守;本技术所述装置充分利用重力作用进行合理配置,无需外加动力可以连续工作,节能。本技术所述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具备经济、高效、连续、自动等诸多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A向视图。附图中标记说明:图1中:1—油水收集仓,2—降液管,3—油槽,4—油槽中收集的油,5—电接点油压力表,6—电控排油阀,7—排油管,8—隔仓板,9—油水分离仓,10—电接点水压力表,11—排水管,12—电控限压阀,13—油水液进料管,14—吸排气管,15—油水混合液,16—油层高度,17—水层高度,18—溢流孔,X1—溢流孔宽度,X2—溢流孔高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本技术方案中未详细述及的,均为公知技术。参见图1~图2,本技术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包括:油水收集槽1、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所述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并列呈水平状分布,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之间设置有隔仓板8,所述隔仓板8的上部开设有溢流孔18;所述油水收集槽1设置在油水分离仓9的上方;所述油槽3的下部设置有排油管7,所述油水分离仓的下部设置有排水管11;油水收集槽1用于收集并存放待处理的油水混合液。所述油水收集槽的底部设置有一根降液管2,所述降液管2垂直向下直通到油水分离仓9中,降液管2设置在油水收集槽1的右下角。所述排油管7上设置有电接点油压力表5和电控排油阀6,所述排水管11上设置有电接点水压力表10和电控限压阀12。作业过程中,当油水分离仓9内液体高度达到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包括:油水收集槽(1)、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所述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并列呈水平状分布,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之间设置有隔仓板(8),所述隔仓板(8)的上部开设有溢流孔(18);所述油水收集槽(1)设置在油水分离仓(9)的上方;所述油槽(3)的下部设置有排油管(7),所述油水分离仓的下部设置有排水管(11);油水收集槽(1)用于收集并存放待处理的油水混合液;其特征在于:/n所述油水收集槽的底部设置有一根降液管(2),所述降液管(2)垂直向下直通到油水分离仓(9)中,所述排油管(7)上设置有电接点油压力表(5)和电控排油阀(6),所述排水管(11)上设置有电接点水压力表(10)和电控限压阀(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型连续自动水油分离装置,包括:油水收集槽(1)、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所述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并列呈水平状分布,油槽(3)和油水分离仓(9)之间设置有隔仓板(8),所述隔仓板(8)的上部开设有溢流孔(18);所述油水收集槽(1)设置在油水分离仓(9)的上方;所述油槽(3)的下部设置有排油管(7),所述油水分离仓的下部设置有排水管(11);油水收集槽(1)用于收集并存放待处理的油水混合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水收集槽的底部设置有一根降液管(2),所述降液管(2)垂直向下直通到油水分离仓(9)中,所述排油管(7)上设置有电接点油压力表(5)和电控排油阀(6),所述排水管(11)上设置有电接点水压力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劲松袁钊涵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