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90043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质净化和水环境治理技术领域的一种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技术方案为: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包括主体框架,主体框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的顶面设置上横梁,多组人工介质填料密排悬挂在上横梁上填充上部分;下部分设置大型底栖动物养殖网箱,养殖网箱内人工投放养殖大型底栖动物。其充分结合了人工介质填料的拦截净化和大型底栖动物的摄食净化功能,在高效发挥地表水水质净化的同时,降低了有机污染污泥的淤积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质净化和水环境治理
,特别是涉及人工介质与大型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影响,我国大部分河道湖库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水体微污染情况,地表微污染水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其中一部分属天然有机化合物,例如水中动、植物和藻类分解而形成的如腐殖酸等产物,另一部分则是生活污水、食品加工等行业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中的有机废物、氨氮等有害污染物质。含量较高有机污染物质,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并造成一系列水质恶化的恶性循环,严重时会使水体逐渐变黑变浑,并产生恶臭,严重威胁水体生态环境和供水水质安全。目前,针对水体有机污染的净化工艺有多种,其中人工介质填料通过其材料本身的拦截、吸附及其表层生物膜系统的代谢降解作用,具备较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并广泛应用于地表污染水体净化工程。而人工介质填料拦截的大颗粒有机碎屑及表层死亡脱落的生物膜又将沉淀进入底泥,转化为有机污泥形成内源污染。河蚌作为一种大型底栖动物,耐污性强,具有很强的滤水能力,通过大量的滤水、摄食、消化等生理活动,能够高效转化污染水体中的大颗粒有机碎屑,以及人工介质填料表层脱落的生物膜残体,在水体有机污染物转化去除过程中可承担重要角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充分结合了人工介质填料的拦截净化和大型底栖动物的摄食净化功能,在高效发挥地表水水质净化的同时,降低了有机污染污泥的淤积量,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基本技术方案为: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包括主体框架,主体框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的顶面设置上横梁,多组人工介质填料密排悬挂在上横梁上填充上部分;下部分设置大型底栖动物养殖网箱,养殖网箱内人工投放养殖大型底栖动物。除了养殖大型底栖动物外,也可加入其它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贝类、螺类。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主体框架的竖向棱边向下突出主体框架的底部,作为入土桩基插入河床。主体框架可为立方体框架结构,也可为其它多边体或其它形状的框架结构。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上横梁为多根,两两之间平行分布,相邻上横梁的间距设置为5cm至10cm。上横梁的排列方式不限,可为两两之间平行分布,也可交叉形成网格状。优选为两两之间平行分布,且相邻悬挂横梁的间距根据水质净化过流流量需求设置为5~10cm之间为宜。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人工介质填料为生物绳。人工介质填料可为现广泛用于污水处理的各种软性填料、硬性类填料、半软性填料或立体弹性填料等,优选为生物绳。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养殖网箱采用网孔材料在底部和四面围成网箱,顶部敞开。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养殖网箱的顶部设置下横梁,人工介质填料的下端拉紧固定在下横梁上。下横梁除了固定人工介质填料外,还可起到了分隔主体框架的作用。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下横梁为多根,两两之间平行分布,相邻下横梁的间距设置为5cm至10cm。与上横梁相同,下横梁的排列方式不限,可为两两之间平行分布,也可交叉形成网格状。优选为两两之间平行分布,且相邻下横梁的间距根据水质净化过流流量需求设置为5~10cm之间。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网孔材料为尼龙网材料,大型底栖动物可为底栖有壳的软体动物,网孔直径不大于3cm。网孔直径一般可根据大型底栖动物个体大小设置。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大型底栖动物优选为河蚌。河蚌等大型底栖动物通过人工投放养殖于养殖网箱内,并根据生长情况定期捕捞,投放的河蚌等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以无齿蚌、三角帆蚌等河蚌为主,也可包括中华圆田螺等大型底栖动物。若干净化装置可组合排列,放置于渠道水体内。组合排列的方式不限。其利用上半部分人工介质填料的拦截作用和介质表面生物膜生化反应净化水体,且人工介质拦截的有机颗粒和表层脱落的生物膜残体自然脱落下沉至养殖网箱,可作为大型底栖动物及其它贝类螺类的食物,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等的摄食和消化作用,进一步降解有机污染。另外,本净化装置的各构件,包括主体框架、入土桩基、上横梁、下横梁均可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充分结合了人工介质填料的拦截净化和大型底栖动物的摄食净化功能,在高效发挥地表水水质净化的同时,降低了有机污染污泥的淤积量;结构简单,采用生态净化工艺,安全可靠可再生,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降低人工介质填料污泥清淤等维护管理成本,可推广应用于地表水净化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图2为主体框架结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形式立面图。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图4为本技术的组合形式平面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主体框架;11入土桩基;12上横梁;13下横梁;2人工介质填料;3养殖网箱;4大型底栖动物;5泥面;6水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设置在水面6以下,其包括主体框架1,主体框架1为箱体结构,底部通过入土桩基11固定在沟渠河道底部的泥面5;入土桩基11可以是主体框架的四条棱边的向下延伸。即:主体框架的竖向棱边向下突出作为入土桩基插入河床。图中所示的主体框架的为四边箱体,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主体框架1的箱体结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采用上横梁12密排悬挂人工介质填料2,下部分设置养殖网箱3,养殖网箱3内养殖河蚌等大型底栖动物4。优选地,上横梁12有多根,两两之间平行分布,相邻上横梁12的间距根据水质净化过流流量需求设置为5cm至10cm之间;人工介质填料2优选择生物绳等材料;河蚌等大型底栖动物4通过人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1),所述主体框架(1)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的顶面设置上横梁(12),多组人工介质填料(2)密排悬挂在所述上横梁(12)上填充所述上部分;下部分设置大型底栖动物养殖网箱(3),所述养殖网箱(3)内人工投放养殖大型底栖动物(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1),所述主体框架(1)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的顶面设置上横梁(12),多组人工介质填料(2)密排悬挂在所述上横梁(12)上填充所述上部分;下部分设置大型底栖动物养殖网箱(3),所述养殖网箱(3)内人工投放养殖大型底栖动物(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的竖向棱边向下突出所述主体框架(1)的底部,作为入土桩基(11)插入河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12)为多根,两两之间平行分布,相邻所述上横梁的间距设置为5cm至1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介质底栖动物联用地表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介质填料(2)为生物绳。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琚泽文梅生成张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