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东南专利>正文

灭火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8245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灭火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包括依次相连的顶部、中部和底部,所述顶部设有喷射组件,所述底部设有防爆部和支撑脚,所述防爆部为所述罐体于所述底部设置且面向所述支撑脚的厚度薄弱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灭火器于罐体的底部设有防爆部,防爆部为罐体于底部设置的厚度薄弱区,因而,当罐体内压力骤增时厚度薄弱区会发生破裂而将压力从破裂处释放于外,从而防止罐体内压力骤增导致罐体顶部(前盖)冲开向前,且作用于罐体上产生反方向的后座力对操作人员产生安全隐患。同时,厚度薄弱区设置于罐体的底部,可极大降低厚度薄弱区发生破碎其碎片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灭火器
本技术涉及灭火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爆功能的灭火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手持式灭火器应用较为广泛,虽然其结构较小,但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当罐体中的出粉管发生爆燃或者喷嘴堵塞时,灭火剂就会在罐体内急速积聚,罐体内的压力会急骤升高,于是热能转换成巨大的动能,作用在罐体上,一部分沿着喷嘴方向将罐体顶部(前盖)冲开向前,同时另一部分就作用在罐体上产生反方向的后座力,其作用于操作人员身上就会带来严重的人身伤害,另外冲出去的前盖由于其冲力较大也会在脱离罐体后给周围的人或物造成意外伤害。基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灭火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灭火器,其可以解决灭火器罐体内压力急骤升高而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灭火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包括依次相连的顶部、中部和底部,所述顶部设有喷射组件,所述底部设有防爆部和支撑脚,所述防爆部为所述罐体于所述底部设置且面向所述支撑脚的厚度薄弱区。进一步的,所述厚度薄弱区包括第一厚度部,及依次环绕所述第一厚度部的第二厚度部和第三厚度部,所述第二厚度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厚度部和所述第三厚度部。置于第一厚度部和第三厚度部中间的第二厚度部厚度最小,因而在受到压力冲击时,底部于第二厚度处容易产生破裂从而将压力往外释放,以避免罐体内压力骤增时,将罐体顶部(前盖)冲开向前,同时作用在罐体上产生反方向的后座力对操作人员产生安全隐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厚度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厚度部,即通过第一厚度部、第二厚度部和第三厚度部厚度设置各不同,且介于中间的第二厚度部厚度最小,因而此防爆部更容易对于压力骤增作出反应而释放压力。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厚度部的厚度与所述底部未设置所述防爆部部分的厚度相等,且所述第二厚度部的厚度为所述第三厚度部的厚度的60~70%。第二厚度部的厚度为第三厚度部的厚度的60~70%,既可以保证防爆部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又能使防爆部对于压力骤增作出反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厚度部呈环形,因为罐体一般为圆柱体结构,于底部设置的第二厚度部呈环形,工艺上更容易实现。防爆部面向支撑脚,可使防爆部发生爆破释放压力后,其碎片会被支撑脚阻挡而不会往外飞溅。也就是意味着,支撑脚既可以起到支撑作用而将腔体固定于底面或一些物件上,又可以起到阻碍作用而防止防爆部的碎片往外飞溅。进一步的,所述喷射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罐体内腔的出粉管、连通所述出粉管的喷嘴,以及对所述出粉管施加动力的压把。本技术的灭火器于罐体的底部设有防爆部,防爆部为罐体于底部设置的厚度薄弱区,因而,当罐体内压力骤增时厚度薄弱区会发生破裂而将压力从破裂处释放于外,从而防止罐体内压力骤增导致罐体顶部(前盖)冲开向前,且作用于罐体上产生反方向的后座力对操作人员产生安全隐患。同时,厚度薄弱区设置于罐体的底部,可极大降低厚度薄弱区发生破碎其碎片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灭火器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一变化图。图3为本技术灭火器的防爆部的一局部剖面图。图4为图3防爆部的俯视图。元件说明100-灭火器、1-罐体、11-顶部、13-中部、15-底部、3-喷射组件、31-压把、33-喷嘴、35-出粉管、5-防爆部、51-第三厚度部、53-第二厚度部、55-第一厚度部、7-支撑脚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如图1~2所示,灭火器100包括罐体1,罐体1包括依次相连的顶部11、中部13和底部15,顶部1上设有喷射组件3,喷射组件3包括设于罐体1内腔的出粉管35、连通出粉管35的喷嘴33,以及对出粉管35施加动力的压把31。底部15设有防爆部5,防爆部5为罐体1于底部15设置的厚度薄弱区。进一步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防爆部5发生爆破释放压力后,防爆部5的碎片会往外飞溅,于罐体1的底部15设有支撑脚7,防爆部5面向支撑脚7而设置于底部15,支撑脚7可通过紧固件、粘结层而固定于底部15,或者与罐体1于注塑或挤压成型时一体成型。如图3~4所示,防爆部5包括第一厚度部55,及依次环绕第一厚度部55的第二厚度部53和第三厚度部51,第二厚度部53的厚度小于第一厚度部55和第三厚度部51(厚度方向见图中h所示)。置于第一厚度部55和第三厚度部51中间的第二厚度部53厚度最小,因而在受到压力冲击时,底部15于第二厚度处53容易产生破裂从而将压力往外释放。进一步的,第一厚度部55的厚度小于第三厚度部51,即厚度变化:第二厚度部53<第一厚度部55<第三厚度部51,各厚度设置不同,且介于中间的第二厚度部53厚度最小,因而此防爆部5更容易对于罐体1内的压力骤增作出反应而释放压力。第三厚度部51的厚度与底部15未设置防爆部5部分的厚度相等,且第二厚度部53的厚度优选为第三厚度部51的厚度的60~70%。第二厚度部53的厚度为第三厚度部51的厚度的60~70%,既可以保证防爆部5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又能使防爆部5对于压力骤增作出反应。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第一厚度部55呈圆形,第二厚度部53呈环形,因为罐体1一般为圆柱体结构,于底部15设置的第二厚度部53呈环形,工艺上更容易实现,当然第一厚度部55也可呈椭圆形,则第二厚度部53呈跑道形。第一厚度部55和第二厚度部53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同时第一厚度部55和第二厚度部53的形状及厚度可通过对腔体1进行注塑或挤压成型时通过模具形状而控制。应当指出,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灭火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包括依次相连的顶部、中部和底部,所述顶部设有喷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设有防爆部和支撑脚,所述防爆部为所述罐体于所述底部设置且面向所述支撑脚的厚度薄弱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灭火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包括依次相连的顶部、中部和底部,所述顶部设有喷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设有防爆部和支撑脚,所述防爆部为所述罐体于所述底部设置且面向所述支撑脚的厚度薄弱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薄弱区包括第一厚度部,及依次环绕所述第一厚度部的第二厚度部和第三厚度部,所述第二厚度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厚度部和所述第三厚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度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厚度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南
申请(专利权)人:陈东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