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多注酸系统的酸压方法。包括:(1)关键储层参数的评估(2)水平井眼轨迹确定(3)完井方式及分压方式的确定(4)油气藏地质模型建立及生产历史拟合(5)裂缝参数系统的优化(6)酸压施工参数的优化(7)不同黏度酸液独立注入系统设计及与酸压流程的连接(8)高黏度压裂液造缝施工(9)不同黏度酸液同时注入施工(10)闭合酸变排量注入施工(11)顶替作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以增强裂缝内壁非均匀刻蚀程度,提高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以增加酸压增产的裂缝有效周期从而提高经济开发效益。
An acid fracturing method for multiple acid injection system in deep carbonate form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多注酸系统的酸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增产
,进一步地说,是涉及一种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多注酸系统的酸压方法,尤其适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增产作业。
技术介绍
目前,深层碳酸盐岩地层酸压的关键是如何大幅度提高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变黏度酸液和变排量组合施工的模式,以提高酸蚀裂缝面的非均匀刻蚀程度。现有技术采用地面单一注酸系统,其存在弊端:一是要频繁倒换不同黏度酸罐的闸门,给施工造成很大的工作量和风险,二是不同黏度的酸液虽然在注入该黏度酸液阶段的排量不同,但因从井口到井底有个滞后时间,可能在酸进入地层后,排量都基本相同了,就起不到变排量非均匀刻蚀的功效。此外,由于是分阶段注酸,在经过不同裂缝区域的岩石时,就某个特定区域而言,可能仍是同一黏度段的液体,因此,不存在非均匀刻蚀的作用机理,即使后续有另一种黏度的酸液刻蚀,但那仍是接近均匀的酸岩刻蚀作用,因此,前后两种不同黏度的酸岩刻蚀作用的叠加,获得的裂缝面仍相对平滑,因此,最终的酸蚀导流能力不大,且在高闭合应力下的递减也快。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即使上述不同酸液的黏度差异很大,如高黏度是低黏度的6倍以上,虽然此时易于产生黏滞指进效应,但这种黏滞指进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低黏度酸液在裂缝长度方向上快速指进到高黏度酸液的前缘,而在垂直于裂缝长度方向的裂缝壁面上,难以分布大量的低黏度酸液进行二次刻蚀。即使后来又有高黏度酸液注入,高黏度酸液对前期的低黏度酸液和高黏度酸液(有时是二者的混合物)基本上呈现活塞式推进方式,又发生的三次均匀刻蚀作用,对裂缝导流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或基本不起作用。专利(申请号201510341176.8)涉及一种碳酸盐岩油藏变盐酸浓度酸压方法,将高浓度和低浓度的盐酸依次注入地层;该方法具体包括下述工序:1)向地层中注入滑溜水的工序;2)向地层中注入压裂液的工序,压裂液的粘度为100~400mPa·s;3)向地层中注入含有质量百分比为20%的HCl的胶凝酸体系的工序;4)向地层中注入含有质量百分比为15%的HCl的胶凝酸体系的工序;5)向地层中注入滑溜水的工序专利(申请号201510342102.6)涉及用于高温深井碳酸盐岩储层的自生酸复合酸压工艺,包括下述工序:1)通过油管向地层中注入滑溜水;2)通过油管向地层中注入非交联压裂液;3)通过油管向地层中注入自生酸体系;4)通过油管向地层中低排量注入胶凝酸体系;5)通过油管向地层中注入滑溜水;高温深井碳酸盐岩储层深穿透效果明显。专利(申请号201510617937.8)公开了一种碳酸盐岩储层高导流能力酸压方法,属于储层改造
该方法将酸液溶蚀裂缝的酸压工艺和加砂充填裂缝的水利压裂工艺结合应用,首先采用非反应性前置液体在碳酸盐岩储层中造缝,并降低裂缝壁面周围温度;然后注入高浓度酸液体系溶蚀人造裂缝壁面,在裂缝壁面溶蚀形成非均匀的沟槽,裂缝闭合后提供一定的导流能力;最后采用高粘度携砂液携带支撑剂进入裂缝系统充填裂缝,进一步增加裂缝的导流能力。文献《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重点阐述了国内外深度酸压技术和复合酸压技术的发展,以及复合酸压技术在我国几个典型深层或超深层碳酸盐岩油田的成功应用情况。并指出国内外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技术的发展特点是已由单一酸液体系向复合酸液体系发展,酸压工艺已由单级注入向多级交替注入发展。最后提出了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分层酸压、变粘酸酸压和水平井酸压是今后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发展的方向。文献《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新型酸压液体体系研究现状》公开:新型酸压液体体系总体发展趋势为“低伤害,低成本,低滤失,低反应速度,高溶蚀效果”。清洁自转向酸的分流转向效果良好,遇烃自动破胶,易返排,无污染。常规乳化酸滤失量小,缓速性能好,能进入地层深部,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缓速酸液。缓蚀剂在外相的新型乳化酸,使得缓蚀剂更快速地分散在管道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酸液对管道表面的腐蚀,可使酸液进入更深的地层。纳米微乳酸分子直径为纳米级,具有极低的界面张力,黏度低,易泵入。无伤害合成酸对人类健康无伤害,溶蚀能力与盐酸相当,在当今提倡的环保型社会中,这种酸液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复合酸克服了单一酸液的局限,发挥各种酸压液体的优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文献《塔河油田深层碳酸盐岩油藏混气酸压实践》公开了:酸压改造的关键是制造连通裂缝,实施混注氮气工艺,有效控制酸液滤失,减缓酸岩反应速度,增加裂缝的穿透距离。混气酸压的作用机理在于注入氮气的降滤、缓速、助排作用。介绍了混气酸压工艺技术和注气特点,结合酸液滤失特性确定出施工各阶段混注氮气程序,现场应用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以上专利和文献都存在目前变黏度酸液和变排量组合施工的模式存在的弊端:频繁倒换不同黏度酸罐的闸门,施工工作量和风险较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上述的均匀或接近均匀的刻蚀模式。综上所述,即使采取了不同黏度酸液的多级交替注入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上述的均匀或接近均匀的刻蚀模式。因此,有必要在不增加施工成本的前提下,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酸压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多注酸系统的酸压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以增强裂缝内壁非均匀刻蚀程度,提高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以增加酸压增产的裂缝有效周期从而提高经济开发效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多注酸系统的酸压方法。包括:(1)关键储层参数的评估(2)水平井眼轨迹确定(3)完井方式及分压方式的确定(4)油气藏地质模型建立及生产历史拟合(5)裂缝参数系统的优化(6)酸压施工参数的优化(7)不同黏度酸液独立注入系统设计及与酸压流程的连接设计不同黏度酸液的独立注入系统,并成左右上下平衡的注入方式连接到酸压高压主流程上;(8)高黏度压裂液造缝施工高黏度压裂液的黏度为80-100mPa.s;(9)不同黏度酸液同时注入施工按步骤6)优化的酸压施工参数,倒入不同酸液注入系统;(10)闭合酸变排量注入施工闭合酸为低黏度盐酸,黏度为2-3mPa.s;(11)顶替作业一般采取过顶替作业,以避免近井裂缝酸岩过度反应引起的壁面坍塌对导流能力的严重降低。一般顶替量取当段井筒容积的110-120%,采用黏度1-2mPa.s的滑溜水进行顶替,排量取步骤6)优化的最高排量。其中,优选:步骤(7),所述独立注入系统由压裂液罐、混砂车、闭合酸罐、酸液罐、压裂车、低压管汇、高压管汇组成;所述酸液罐的数量大于1;压裂车的数量大于1;压裂车数量与酸液罐数量不一定相同,实际连接可能某一种酸量较大一个罐不够,就需要用多个罐;再有一个种可能就是为了加大排量,一种酸罐连接多于一台压裂车。确保不同黏度酸液采取独立的注入系统,实现真正的变黏度变排量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多注酸系统的酸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1)关键储层参数的评估/n(2)水平井眼轨迹确定/n(3)完井方式及分压方式的确定/n(4)油气藏地质模型建立及生产历史拟合/n(5)裂缝参数系统的优化/n(6)酸压施工参数的优化/n(7)不同黏度酸液独立注入系统设计及与酸压流程的连接/n设计不同黏度酸液的独立注入系统,并成左右上下平衡的注入方式连接到酸压高压主流程上;/n(8)高黏度压裂液造缝施工/n高黏度压裂液的黏度为80-100mPa.s;/n(9)不同黏度酸液同时注入施工/n按步骤6)优化的酸压施工参数,倒入不同酸液注入系统;/n(10)闭合酸变排量注入施工/n闭合酸为低黏度盐酸,黏度为2-3mPa.s;/n(11)顶替作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多注酸系统的酸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关键储层参数的评估
(2)水平井眼轨迹确定
(3)完井方式及分压方式的确定
(4)油气藏地质模型建立及生产历史拟合
(5)裂缝参数系统的优化
(6)酸压施工参数的优化
(7)不同黏度酸液独立注入系统设计及与酸压流程的连接
设计不同黏度酸液的独立注入系统,并成左右上下平衡的注入方式连接到酸压高压主流程上;
(8)高黏度压裂液造缝施工
高黏度压裂液的黏度为80-100mPa.s;
(9)不同黏度酸液同时注入施工
按步骤6)优化的酸压施工参数,倒入不同酸液注入系统;
(10)闭合酸变排量注入施工
闭合酸为低黏度盐酸,黏度为2-3mPa.s;
(11)顶替作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多注酸系统的酸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7),所述独立注入系统由压裂液罐、混砂车、闭合酸罐、酸液罐、压裂车、低压管汇、高压管汇组成;
所述酸液罐的数量大于1;压裂车的数量大于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层碳酸盐岩地层多注酸系统的酸压方法,其特征在于:
不同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廷学,李奎为,侯磊,刘世华,周林波,吴春方,李洪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