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纳替尼在制备治疗真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65293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31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药制备领域,特别涉及普纳替尼在制备治疗真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普纳替尼对于真菌感染有治疗效果,尤其是与氟康唑联合使用时,对抗真菌感染不仅仅抑菌效果良好而且达到了杀菌的效果,此外还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对于临床上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耐药株、新型隐球菌和酿酒酵母等都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发现了基因PDR5和PMA1是普钠替尼抗真菌感染作用的药物靶点,为真菌感染的治疗及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作用机理。

Application of punatinib in the preparation of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普纳替尼在制备治疗真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制备领域,特别涉及普纳替尼在制备治疗真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真菌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每年全世界有几十亿人遭受感染,致超过150万人死亡。目前,临床用于真菌感染的药物大致有三大类:多烯类、唑类和棘白菌素类。多烯类,60年前问世,它通过结合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从而发挥杀菌活性。唑类药物发现于40年前,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真菌药,它抑制麦角固醇合成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引起麦角固醇合成受阻和C-14甲基固醇的累积,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的目的。棘白菌素类,10多年前问世,它抑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1,3)-β-葡聚糖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多烯类,在哺乳动物体内,此类抗菌药主要以原形从尿和胆汁中排出,长期使用会在肾组织中积聚,破坏肾组织中细胞膜的通透性,对肾脏、肾上腺造成直接伤害,严重的肾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还可能导致低血钾、寒战与高热、血栓性静脉炎。唑类,在肝脏代谢,主要经胆汁排出,其主要毒性为肝毒性,也可能导致雄性激素水平降低和肾上腺功能抑制。棘白菌素类,分子量大,口服生物利用率不高,只能通过静脉给药且价格昂贵。这些药物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抗菌素的滥用等问题导致耐药菌株、超级细菌的频繁出现,现有的抗菌药物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而新的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又需要很长的时间。例如:最新型的棘白菌素类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花了将近30年的时间。抗菌药物的更新速度与社会需要脱节,耐药菌株的日益增多已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关于真菌耐药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真菌能够在生物或者非生物表面聚集形成生物膜,保护其免受宿主的免疫攻击,降低对大多数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HawserandDouglas,1995;Chandraetal.,2001;Ramageetal.,2002)。其次,真菌可以通过药物靶基因的突变来减少与药物的结合从而降低药效。例如,白色念珠菌ERG11基因的突变已经在临床上被证实能够有效抵抗唑类药物,这些突变通常存在于酶活性位点附近的热点区域。再次,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抵抗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细胞内药物激活外排泵,减少药物积累。白色念珠菌中,转录激活因子Tac1调控ABC(ATP-bindingcassette)转运蛋白CDR1和CDR2,是临床上重要的外排泵。据相关临床报道,少量Tac1获得性功能突变能够上调CDR1和CDR2的构成比例,增加药物排放,从而提高对唑类药物的耐受能力。最后,真菌还可以通过启动细胞应激反应来抵御抗真菌药物的杀伤作用。例如,由ERG3编码的5,6缺陷脱氢酶的变异可以将破坏细胞的14-α-甲基-3,6二固醇转变为促进细胞生长的14-α-甲基粪固醇。目前,临床上可供使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抗菌谱窄,副作用大,且极易产生耐药;而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周期通常需要5-10年,很难在短期内解决临床上的难题。因此,如何在缩短研发周期的同时降低现有药物浓度并提高药效,已经成为抗真菌药物研发的一种有效策略。普纳替尼(Ponatinib)是阿瑞雅德制药公司研制的一种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ASNo.:943319-70-8),于2012年12月在美国获得上市许可,于2013年7月在欧盟通过集中审批程序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但是该药在真菌感染药物上的应用,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普纳替尼(Ponatinib)在制备治疗真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是普纳替尼(Ponatinib)和三唑类药物联合使用,对于真菌感染不仅仅是抑菌而且达到了杀菌的效果。普纳替尼在制备治疗真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真菌为念珠菌属、隐球菌属、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的菌株。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念珠菌属的菌株为白色念珠菌;所述隐球菌属的菌株为新型隐球菌;所述酵母菌属的菌株为酿酒酵母菌;所述曲霉菌属菌株为烟曲霉菌。所述治疗真菌感染药物除含有普纳替尼还可含有其他有效成分。优选的,所述有效成分为三唑类药物。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三唑类药物为氟康唑或伏立康唑。一种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通过PMA1(基因序列如SEQIDNO.2所示)基因靶点或PDR5(基因序列如SEQIDNO.1所示)基因靶点为药物靶点进行治疗的物质。上述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该物质的有效成分中包含普纳替尼。所述物质的有效成分中除了含有普纳替尼外还含有其他有效成分。优选的,所述有效成分为三唑类药物。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三唑类药物为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普纳替尼对于真菌感染有抑菌效果,而且可协同氟康唑对于真菌感染不仅达到抑菌效果而且还达到了杀菌的效果,而且对于临床上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菌株仍有良好的杀灭效果;2、本专利技术通过实验验证了普纳替尼细胞毒性较低,16μM及以下浓度为安全剂量;3、本专利技术实验证明了普纳替尼可促进上皮细胞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作用,促进巨噬细胞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活性;4、本专利技术结合耐药突变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深入全面研究其协同氟康唑抗真菌感染的作用与机制,发现了PDR5为普纳替尼的细胞膜潜在作用靶点;当氟康唑和普纳替尼联用时,普纳替尼通过抑制PDR5,增加真菌胞内氟康唑的累积,从而抑制真菌生长;PMA1为普纳替尼的细胞内潜在作用靶点,为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可供选择的作用靶点,同时也为制备治疗治疗真菌感染药物提供了参考依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2中,氟康唑和普纳替尼协同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生长图。图2是实施例3中,氟康唑作用于氟康唑耐药菌株的效果图。图3是实施例4中,普纳替尼协同氟康唑抑制耐药株产生并将氟康唑的抑菌效果转化为杀菌效果,其中图3A为白色念珠菌接种在含有氟康唑和普纳替尼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72小时的抑菌效果图,图3B为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对白色念珠菌的存活菌落的统计图。图4为实施例5中,将不同浓度梯度的普纳替尼作用于FaDu上皮细胞的LDH测试图。图5为实施例6中,普纳替尼药物处理下,上皮细胞对白色念珠菌的效果图。图6为实施例7中,普纳替尼对巨噬细胞杀伤白色念珠菌活性的效果图。图7为实施例8中,氟康唑和普纳替尼联用时增加真菌胞内氟康唑的累积情况说明图,其中图7A为孔板中的拍照结果图;图7B为荧光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图。图8为实施例9中,测序鉴定普纳替尼耐药株的基因突变,其中,图8A为PCR片段的凝胶电泳结果图;图8B为PCR片段的测序结果图。图9为实施例9中,普纳替尼对PMA1基因的转录抑制作用图。图10为实施例9中,普纳替尼作用于2336菌株后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blot实验结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验所用的普纳替尼(Ponatinib),购自Selleck公司;氟康唑(fluconazole,FLC)购自MCE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普纳替尼在制备治疗真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普纳替尼在制备治疗真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菌为念珠菌属、隐球菌属、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的菌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念珠菌属的菌株为白色念珠菌;所述隐球菌属的菌株为新型隐球菌;所述酵母菌属的菌株为酿酒酵母菌;所述曲霉菌属菌株为烟曲霉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除含有普纳替尼还含有其他有效成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为三唑类药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慧刘宁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