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63444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21:3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机,其包括:摄像机本体,安装在所述摄像机本体的镜头前方的镜头玻璃,以及安装在所述镜头和镜头玻璃之间的对所述镜头玻璃发射红外线的红外光发射器,所述红外光发射器整体为框形,并在朝向所述镜头的方向上的投影围绕着所述镜头,固定结构,与摄像机本体一体设置或者分体设置,在摄像机本体内将红外光发射器固定在镜头和镜头玻璃之间,并且遮挡红外光发射器发出的可见光。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摄像机带有给镜头玻璃加热的红外光发射器。红外线可对镜头玻璃上的水雾或冰直接加热,无需热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

Video camer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机
本申请涉及视频监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摄像机。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户外摄像机的镜头在低温环境的雨天或其他可能有水滴喷溅于镜头玻璃表面时,容易在镜头玻璃外产生水雾甚至冰。这容易导致影像模糊而失去监控的作用。通常,采用的摄像机除冰方法是采用硅胶加热片、PI(聚酰亚胺)加热片等贴在镜头玻璃外围,通电后加热片内部电阻丝发热,通过热传递给镜头玻璃。这样,提高镜头玻璃的温度,除去镜头玻璃上的水雾或冰。然而,这种方式的加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摄像机。根据本技术的摄像机带有给镜头玻璃加热的红外光发射器。红外线可对镜头玻璃上的水雾或冰直接加热,无需热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根据本技术的摄像机包括:摄像机本体,安装在摄像机本体的镜头前方的镜头玻璃,以及安装在镜头和镜头玻璃之间的对镜头玻璃发射红外线的红外光发射器,红外光发射器整体为框形,并在朝向镜头的方向上的投影围绕着镜头;固定结构,与所述摄像机本体一体设置或者分体设置,在所述摄像机本体内将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固定在所述镜头和所述镜头玻璃之间,并且遮挡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发出的可见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包括管体和设置在所述管体内的灯丝,所述管体的内壁包括靠近所述镜头的第一内壁区域,和靠近所述镜头玻璃的第二内壁区域,在所述第一内壁区域上具有第一反射层。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内壁区域内、且与所述第一内壁区域相邻接的部分形成有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二反射层的面积之和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管体的内壁表面积的一半。优选地,第二可见光反射层的材料与第一可见光反射层的材料相同。在一个实施例中,镜头玻璃与镜头之间存在有第一间隙,红外光发射器与镜头玻璃之间的存在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一间隙的尺寸的一半。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间隙的尺寸在2mm-15mm之间,第二间隙的尺寸在1mm-7.5mm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摄像机还包括承载所述镜头玻璃的框形前盖,所述固定结构包括与所述框形前盖相连槽型遮罩,所述槽型遮罩包括槽底以及与所述槽底相连的周向外侧壁和周向内侧壁,所述槽底靠近所述镜头,开口朝向所述镜头玻璃,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容纳于所述槽型遮罩内。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框形前盖上构造有卡接槽,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卡接槽相连的卡扣,所述卡扣包括卡钩和与所述卡钩相连的接合臂,所述卡钩嵌合到所述槽型遮罩的内部并与所述红外光发射器连接在一起,所述接合臂延伸到所述槽型遮罩之外并与所述卡接槽接合在一起。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槽型遮罩的周向外侧壁和周向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扣匹配的成对缺口,所述卡钩与所述成对缺口嵌合并与所述槽型遮罩的槽底接触,所述接合臂经所述周向外侧壁上的缺口延伸到所述槽型遮罩之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槽型遮罩的周向外侧壁处于所述镜头玻璃的边缘之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槽底上设置有引线孔,所述红外光发射器的控制线延伸穿过所述引线孔,并处于所述摄像机本体的外部。在一个实施例中,摄像机还包括处理板,红外光发射器通过控制线与处理板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摄像机具有红外光发射器,该红外光发射器构造为向镜头玻璃发射红外线。由于红外线能够穿透玻璃,并且红外线的绝大部分能量可直接被目标冰体或水雾吸收,因此能量损失非常少,加热效率很高。另外,红外线的能量密度很大,因此处于目标冰体或水雾会被迅速加热,使得除冰或水雾的效率非常高。再者,红外光发射器整体为框形,并且在朝向镜头的方向上的投影围绕着镜头,因此红外光发射器对镜头玻璃的加热面积更大,进而提高加热效率和加热均匀性。此外,这种结构的红外光发射器不在镜头的视场范围内,从而避免了对摄像机成像造成不良影响。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摄像机的内部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爆炸图。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红外光发射器。图4是图3的截面图。图5是图1的AA截面图。图6是图5中B部分的立体放大图。图7是图1所示的摄像机的红外光发射器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8是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摄像机10的内部主体结构。图2是图1的爆炸图。如图1和2所示,摄像机10包括摄像机本体11,摄像机本体11带有镜头12;安装在镜头12前方的镜头玻璃24,以及处于镜头12和镜头玻璃24之间的红外光发射器1。此外,摄像机10还包括容纳摄像机10的各个部件的壳体21、22。红外光发射器1构造为向镜头玻璃24发射红外线,这样可以对附着在镜头玻璃24上的冰体或水雾进行加热并将其除去。由于红外线能透过镜头玻璃24,并且其具有高的能量密度且绝大部分能够冰体或水雾吸收,因此这对冰体或水雾的加热效率非常高,从而可实现快速将其除去的目的。这对于用在室外的摄像机非常有帮助。还如图1和2所示,红外光发射器1整体为框形,并在朝向镜头12的方向上的投影围绕着镜头12。由于镜头12与镜头玻璃24呈大体平行状态,因此红外光发射器1在镜头玻璃24上的投影也为框形。这样,红外光发射器1对镜头玻璃24的加热面积较大,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进加热效率和加热均匀性。此外,这种结构的红外光发射器1不在镜头12的视场范围内,从而避免了对摄像机10的成像造成不良影响。如图3和4所示,红外光发射器1可为内部带有灯丝41的管体40(例如,可以为石英管)结构。在灯丝41通电后,会同时发出可见光和红外光。为了避免可见光对镜头12成像造成不良影响,在管体40的内壁的靠近镜头12的部分上涂覆有可见光反射层30,以将向镜头12照射可见光反射走。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管体40的内壁包括靠近镜头12的第一内壁区域42,和靠近镜头玻璃24的第二内壁区域43。在第一内壁区域42上具有第一可见光反射层31。这里第一内壁区域42和第二内壁区域43的面积相等,例如从图4中可看出,第一内壁区域42和第二内壁区域43关于管体40的截面圆的直径46对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第二内壁区域43的与第一内壁区域42相邻接的部分44上形成有第二可见光反射层45。这样,可见第一光反射层31与第二可见光反射层45的面积之和大于管体40的内表面的面积的一半。由此,可以进一步防止灯丝41发出的可见光照射到镜头12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机本体,安装在所述摄像机本体的镜头前方的镜头玻璃,以及安装在所述镜头和镜头玻璃之间的对所述镜头玻璃发射红外线的红外光发射器,所述红外光发射器整体为框形,并在朝向所述镜头的方向上的投影围绕着所述镜头;/n固定结构,与所述摄像机本体一体设置或者分体设置,在所述摄像机本体内将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固定在所述镜头和所述镜头玻璃之间,并且遮挡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发出的可见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机本体,安装在所述摄像机本体的镜头前方的镜头玻璃,以及安装在所述镜头和镜头玻璃之间的对所述镜头玻璃发射红外线的红外光发射器,所述红外光发射器整体为框形,并在朝向所述镜头的方向上的投影围绕着所述镜头;
固定结构,与所述摄像机本体一体设置或者分体设置,在所述摄像机本体内将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固定在所述镜头和所述镜头玻璃之间,并且遮挡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发出的可见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包括管体和设置在所述管体内的灯丝,所述管体的内壁包括靠近所述镜头的第一内壁区域,和靠近所述镜头玻璃的第二内壁区域,在所述第一内壁区域上具有第一反射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内壁区域内、且与所述第一内壁区域相邻接的部分形成有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二反射层的面积之和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管体的内壁表面积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玻璃与所述镜头之间存在有第一间隙,所述红外光发射器与所述镜头玻璃之间的存在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尺寸的一半。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承载所述镜头玻璃的框形前盖,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麟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