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5922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送设备,其属于运输设备技术领域。该运输装置包括输送管路、发热线圈、散热箱和真空泵。其中,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相互连通,且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外壁上套设有发热线圈。为了帮助物质保持液态,输送设备还包括散热箱,散热箱包括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分别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通,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散热管,管内通有高温介质,当待运输的物质与散热管的外壁接触后,在高温介质的作用下,可以将热量传递给待运输物质,使得物质可以保持液态形式。为了使液态的物质能够在管路内被输送,真空泵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管路,另一端连接有第三管路,用于将第二管路内的液体输送到第三管路内,通过真空泵实现待输送物质的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送设备
本技术涉及运输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输送设备。
技术介绍
在揉炼原材料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多余的废油脂,废油脂在低温状态下会改变其物理状态,由液态变为凝固态,导致在运输原材料的过程中,废油脂堵塞管路,并最终导致输送设备的损坏。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设备,以保证输送管路内部油脂始终保持液态,避免了对管路的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设备,能够确保输送管路内的待输送物质保持液态,从而避免了对输送管路的堵塞。如上构思,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输送设备,包括:发热线圈;输送管路,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分别套设有一个所述发热线圈;散热箱,其包括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内通有高温介质;以及驱动组件,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管路,另一端连接有第三管路,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管路内的液体输送到所述第三管路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开设有流入口,所述第三管路上开设有流出口。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线圈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发热线圈为螺旋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管包括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所述散热管呈螺旋状且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真空泵和马达,所述马达能够驱动所述真空泵的叶轮转动,以将所述第二管路中的液体输送到所述第三管路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压力计,所述压力计能够检测所述第一管路内的液体的压力。进一步地,所述输送设备还包括储存箱,所述散热管连通于所述储存箱,所述储存箱能存储并加热保温所述高温介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出的输送设备,包括输送管路、发热线圈、散热箱和真空泵。其中,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相互连通,且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外壁上套设有发热线圈。当发热线圈对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持续加热时,管路内的液体则被加热并保持液态形式,避免了运输时遇冷变为凝固态的物质对管路进行堵塞。此外,为了帮助物质保持液态,输送设备还包括散热箱,散热箱包括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分别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通,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散热管,管内通有高温介质,当待运输的物质与散热管的外壁接触后,在高温介质的作用下,可以将热量传递给待运输物质,使得物质可以保持液态形式。为了使液态的物质能够在管路内被输送,真空泵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管路,另一端连接有第三管路,真空泵用于将第二管路内的液体输送到第三管路内,通过真空泵实现待输送物质的运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输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输送管路;2、发热线圈;3、散热箱;4、马达;5、真空泵;11、流入口;12、流出口;31、散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在原油冶炼或者动物油脂的提炼作业中,输送管道内常常会产生附带的废油脂,废油脂在低温状态下会改变其物理状态,由液态变为凝固态,导致在运输原材料的过程中,废油脂堵塞管路,并最终导致输送设备的损坏。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输送管路1、发热线圈2、散热箱3和真空泵5。具体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相互连通,第一管路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两部分。且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外壁上套设有发热线圈2,发热线圈2与电源通过导线连接,当电源对发热线圈2通电后,发热线圈2开始发热,当发热线圈2对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持续加热时,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内的液体则被加热并保持液态形式,在输送的过程中,避免了遇冷变为凝固态的物质对管路的堵塞。此外,为了帮助物质保持液态,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设备还包括散热箱3,散热箱3包括箱体,箱体包括容纳空间,箱体分别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通,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散热管31,散热管31内通有高温介质,当待运输的物质与散热管31的外壁接触后,在高温介质的作用下,通过热传导原理,可以将热量传递给待运输物质,使得物质被加热后并保持液态形式。当然为了使液态的物质能够在管路内被输送,本实施例还包括真空泵5,真空泵5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管路,另一端连接有第三管路。具体地,真空泵5上设置有两个接口,两个接口分别与第二管路的一端和第三管路的一端连接,可以将第二管路内的液体增压输送到第三管路内,因此,真空泵5作为输送设备的动力源,可以实现对待输送物质的运输。如图1所示,第一管路开设有流入口11,第三管路上开设有流出口12,待输送的物质(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油脂,且下文中均以油脂代替)由流入口11流入,并沿着A方向流动,在流出口12沿着B方向流出。自本实施例中,发热线圈2为金属材料制成,发热线圈2为螺旋状结构。发热线圈2可以由铜材料或者铝材料制成,且成螺旋状缠绕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外壁上,当发热线圈2在电源的作用下开始发热并对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进行加热,再通过热传导原理,使得管路内的油脂由凝固态变为液态,便于后续的输送,避免了对管路的堵塞。在本实施例中,真空泵5连接有马达4,马达4在电源的电力供应下,能够驱动真空泵5的叶轮转动,通过叶轮的油脂由第二管路被增压输送到第三管路内,并进行后续的输送。此外,在第一管路上安装有压力计,压力计能够检测第一管路内的压力,以便调节真空泵5的工作频率,若管路内的压力值过大,则调小工作频率,以降低管路内的压力。如图1所示,散热管31包括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高温介质由C方向流入散热管31内,并由D方向流出。在箱体内部,散热管31成螺旋状结构设置于容纳空间内,以增大油脂与散热管31的接触面积。此外,输送设备还包括储存箱,散热管31连通于储存箱,储存箱能够存储高温介质,储存箱能够对高温介质加热保温。储存箱内还包括循环泵,可以将储存箱内的高温介质由散热管31的介质入口流入,并由介质出口流出。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首先在散热管31内通入高温介质,并使得高温介质在散热管31内循环流动,然后输送管路1内通入有油脂,并打开马达4,带动真空泵5开始工作,此时打开电源,使得发热线圈2发热,并对输送管路1加热。此时的油脂在发热线圈2和散热管31的双重作用下,有凝固态变为液态,并在真空泵5的作用下进行输送,避免了油脂凝固从而堵塞输送管路1。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热线圈(2);/n输送管路(1),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分别套设有一个所述发热线圈(2);/n散热箱(3),其包括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散热管(31),所述散热管(31)内通有高温介质;以及/n驱动组件,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管路,另一端连接有第三管路,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管路内的液体输送到所述第三管路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线圈(2);
输送管路(1),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分别套设有一个所述发热线圈(2);
散热箱(3),其包括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散热管(31),所述散热管(31)内通有高温介质;以及
驱动组件,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管路,另一端连接有第三管路,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管路内的液体输送到所述第三管路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开设有流入口(11),所述第三管路上开设有流出口(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线圈(2)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发热线圈(2)为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涛靳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普万光电散热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