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576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其包括:第一墙体模板、第二墙体模板、第一墙体钢筋笼、第二墙体钢筋笼、堵板和梁钢筋笼;第一墙体模板通过对拉螺栓连接;第二墙体模板通过对拉螺栓连接;墙体钢筋笼设置在墙体模板内;堵板安装在第一墙体模板之间形成的缝隙位置;堵板的顶部开设豁口,供梁钢筋笼穿过;第一墙体模板和堵板用于浇筑第一墙体;梁钢筋笼一端与第一墙体钢筋笼连接,并设置在第一墙体钢筋笼顶部;梁钢筋笼另一端与第二墙体钢筋笼连接,并设置在第二墙体钢筋笼顶部。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上述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避免了墙体钢筋和混凝土施工、梁钢筋和混凝土分为二次进行施工,存在施工难度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
本技术属于钢筋混凝土施工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
技术介绍
建筑结构中,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依据梁的具体位置、详细形状、具体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在墙结构中,洞口上方的连梁,将两个墙肢连接起来,使之共同工作。部分建筑结构中的梁由于梁的位置高,钢筋直径大、锚固长度长,如果首先绑扎墙体钢筋并进行混凝土施工,然后绑扎梁钢筋并进行混凝土的二次施工,存在施工难度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以解决墙体钢筋和混凝土施工与,梁钢筋和混凝土分为二次进行施工,存在施工难度大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其包括:第一墙体模板、第二墙体模板、第一墙体钢筋笼、第二墙体钢筋笼、堵板和梁钢筋笼;所述第一墙体模板通过对拉螺栓连接;所述第二墙体模板通过对拉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墙体钢筋笼设置在第一墙体模板内;所述第二墙体钢筋笼设置在第二墙体模板内;所述堵板安装在第一墙体模板之间形成的缝隙位置;所述堵板的顶部开设豁口,供梁钢筋笼穿过;第一墙体模板和堵板用于浇筑第一墙体;所述梁钢筋笼一端与第一墙体钢筋笼连接,并设置在第一墙体钢筋笼顶部;所述梁钢筋笼另一端与第二墙体钢筋笼连接,并设置在第二墙体钢筋笼顶部。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进一步,所述第二墙体模板还包括阳角模板、阴角模板;相互垂直的第二墙体模板分别用于浇筑相互垂直的第二墙体;阳角模板设置在第二墙体形成的阳角位置,与第二墙体模板连接;阴角模板设置在第二墙体形成的阴角位置,与第二墙体模板连接;所述阳角模板在与第一墙体垂直的面设置豁口,供梁钢筋笼穿过。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进一步,所述对拉螺栓包括杆体、螺丝、橡胶密封袋和连接管;所述杆体的端头为螺纹结构,杆体靠近螺纹内侧设置环状凹槽;所述橡胶密封袋设置在所述环状凹槽内;连接管一端连通所述橡胶密封袋;墙体模板设置穿孔;杆体穿过穿孔使橡胶密封袋位于穿孔内。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进一步,还包括加压装置,所述加压装置连接所述连接管,用于通过连接管向橡胶密封袋加压。利用本技术上述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避免了墙体钢筋和混凝土施工、梁钢筋和混凝土分为二次进行施工,存在施工难度大的问题。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对拉螺栓与墙体模板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拉螺栓与墙体模板连接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第一墙体模板,2、阳角模板,3、堵板,4、豁口,5、对拉螺栓,6、梁钢筋笼,7、砼体,8、连接管,9、橡胶密封袋,10、环状凹槽。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图1示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其包括:第一墙体模板1、第二墙体模板、第一墙体钢筋笼、第二墙体钢筋笼、堵板3和梁钢筋笼6;第一墙体模板1通过对拉螺栓5连接;第二墙体模板通过对拉螺栓5连接;第一墙体钢筋笼设置在第一墙体模板1内;第二墙体钢筋笼设置在第二墙体模板内;堵板3安装在第一墙体模板1之间形成的缝隙位置;堵板3的顶部开设豁口4,供梁钢筋笼6穿过;第一墙体模板1和堵板3用于浇筑第一墙体;梁钢筋笼6一端与第一墙体钢筋笼连接,并设置在第一墙体钢筋笼顶部;梁钢筋笼6另一端与第二墙体钢筋笼连接,并设置在第二墙体钢筋笼顶部。在进行砼体7浇筑时,首先绑扎墙体钢筋笼,梁为钢筋同墙体钢筋一同绑扎,混凝土浇筑时,首先浇筑到墙体的高度位置。然后施工建筑顶板的模板,以及在梁钢筋笼位置施工梁模板,最终梁混凝土与顶板一起浇筑。利用本技术上述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避免了墙体钢筋和混凝土施工、梁钢筋和混凝土分为二次进行施工,存在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在进一步优选的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实施例中,第二墙体模板还包括阳角模板2、阴角模板;相互垂直的第二墙体模板分别用于浇筑相互垂直的第二墙体;阳角模板2设置在第二墙体形成的阳角位置,与第二墙体模板连接;阴角模板设置在第二墙体形成的阴角位置,与第二墙体模板连接;阳角模板2在与第一墙体垂直的面设置豁口4,供梁钢筋笼6穿过。专利技术人在上述实施例的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使用中发现,对拉螺栓与墙体模板连接的位置在进行砼体浇筑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漏浆的问题。对此专利技术人对上述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在该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对拉螺栓5包括杆体、螺丝、橡胶密封袋9和连接管8;杆体的端头为螺纹结构,杆体靠近螺纹内侧设置环状凹槽10;橡胶密封袋9设置在环状凹槽10内;连接管8一端连通橡胶密封袋9;墙体模板设置穿孔;杆体穿过穿孔使橡胶密封袋9位于穿孔内。还包括加压装置,加压装置连接连接管8,用于通过连接管8向橡胶密封袋9加压。在利用对拉螺栓连接墙体模板时,首先利用螺丝连接至杆体,成对的墙体模板实现定位。然后利用加压装置通过连接管向橡胶密封袋加压鼓起,使橡胶密封袋膨胀,进而密封杆体与墙体模板之间的缝隙。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施工未发生混凝土漏浆的问题。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专利技术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技术之目的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模板、第二墙体模板、第一墙体钢筋笼、第二墙体钢筋笼、堵板和梁钢筋笼;所述第一墙体模板通过对拉螺栓连接;所述第二墙体模板通过对拉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墙体钢筋笼设置在第一墙体模板内;所述第二墙体钢筋笼设置在第二墙体模板内;所述堵板安装在第一墙体模板之间形成的缝隙位置;所述堵板的顶部开设豁口,供梁钢筋笼穿过;第一墙体模板和堵板用于浇筑第一墙体;所述梁钢筋笼一端与第一墙体钢筋笼连接,并设置在第一墙体钢筋笼顶部;所述梁钢筋笼另一端与第二墙体钢筋笼连接,并设置在第二墙体钢筋笼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模板、第二墙体模板、第一墙体钢筋笼、第二墙体钢筋笼、堵板和梁钢筋笼;所述第一墙体模板通过对拉螺栓连接;所述第二墙体模板通过对拉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墙体钢筋笼设置在第一墙体模板内;所述第二墙体钢筋笼设置在第二墙体模板内;所述堵板安装在第一墙体模板之间形成的缝隙位置;所述堵板的顶部开设豁口,供梁钢筋笼穿过;第一墙体模板和堵板用于浇筑第一墙体;所述梁钢筋笼一端与第一墙体钢筋笼连接,并设置在第一墙体钢筋笼顶部;所述梁钢筋笼另一端与第二墙体钢筋笼连接,并设置在第二墙体钢筋笼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墙体模板还包括阳角模板、阴角模板;相互垂直的第二墙体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房世鹏韩富明韩友强李明科薛恒岩郑颖杨发兵李军张江伟苗立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