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5603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型高效集装箱装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内侧轨道上行走有上小车,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轨道上倒挂有下小车,且上小车起吊集装箱能够通过下小车;下小车包括凹形车架、移动小车、车轮,其中车轮设于凹形车架的顶部两侧,且车轮滚动设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轨道上,凹形车架的底部设有移动小车,移动小车的下方连接有吊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新增在原岸桥大梁外侧,实现了原有上小车与新增下小车交叉运行,提高码头整体装卸效率,提高码头泊位通过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
本技术涉及新型高效集装箱装卸设备
,特别是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为传统单小车岸桥,采用单小车装卸集装箱的方式,单机装卸效率达到极限,仍不能满足码头对装卸效率的要求。在面对大型集装箱船时,多采用增加岸桥作业数量的方式提高船时装卸效率,受制于岸桥作业间距,简单增加岸桥作业数量已不能满足船运客户对船时效率的需求。若是直接将传统单小车岸桥废弃,新建更换更先进的岸桥系统,则面临着巨额投资成本以及现有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传统岸桥装卸效率,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对传统岸桥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改造成上下小车结构,此时亟需设计一种与岸桥相匹配的下小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该下小车是在传统岸桥一部原有作业小车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新增在原岸桥大梁外侧,实现了原有上小车与新增下小车交叉运行,提高码头整体装卸效率,提高码头泊位通过能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内侧轨道上行走有上小车,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轨道上倒挂有下小车,且上小车起吊集装箱能够通过下小车;所述下小车包括凹形车架、移动小车、车轮,其中车轮设于凹形车架的顶部两侧,且车轮滚动设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轨道上,所述凹形车架的底部设有移动小车,所述移动小车的下方连接有吊具。本技术用于传统岸桥的升级改造中,在两个原有箱型梁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增加承轨梁并铺设外侧轨道,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其中下小车设计了凹形车架,凹形车架在空间上形成凹形的半封闭空间,该空间足以使上小车吊集装箱通过而不干涉;相比新型岸桥下小车的U形车架,本结构无需改变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位置即可实现上小车在凹形下小车空间中的穿越,节省投资。通过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其中的移动小车用于承载吊具,移动小车可以在凹形车架上移动。前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所述凹形车架包括横向车架、第一竖向车架组、第二竖向车架组,其中横向车架的一端与第一竖向车架组的端部连接,横向车架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端部连接,第一竖向车架组、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结构以横向车架中部为轴呈对称布置;第一竖向车架组包括第一竖向杆和第二竖向杆;第二竖向车架组也包括第一竖向杆和第二竖向杆;车轮设于第一竖向杆的顶端,第一竖向杆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杆的端部连接,第二竖向杆远离第一竖向杆的一端与横向车架连接;其中第一竖向杆与外侧轨道纵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a,第一竖向杆与第二竖向杆之间的夹角为b,第二竖向杆与横向车架之间的夹角为c。前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其中夹角a为锐角,角度范围为30°~70°;夹角b为钝角,角度范围为120°~180°;夹角c为锐角,角度范围为60°~90°。前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第一竖向杆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竖向杆的长度。该种布置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凹形车架的承载能力,且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前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第一竖向杆与第二竖向杆之间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第二竖向杆与横向车架之间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型式则会使得凹形车架强度更高,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若是第一竖向杆与第二竖向杆之间固定连接,第二竖向杆与横向车架之间固定连接,具体的,其中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此类结构方式可根据不同的岸桥需要实时调整规格,实际的装配工作更简易,能够提高升级改造效率。前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横向车架的长度大于两个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之间的间距。该种布置方式不必对传统岸桥的大梁间距进行改动,在升级改造成本较低的前提下便能实现上小车与下小车之间的交叉穿越运行,还能避免干涉状况的发生。前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所述横向车架上铺设有移动小车轨道,移动小车包括车本体和行走轮,行走轮安装于车本体的底部两侧,行走轮滚动设于移动小车轨道上。前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移动小车的两侧还安装有小车移动装置,所述小车移动装置包括电机、减速器、电动推杆、支座,其中电机与减速器轴连接,减速器与电动推杆轴连接,电动推杆远离减速器的一端与移动小车的车本体相连,所述电动推杆的底部经支座固定于横向车架上。小车移动装置具有多重功能,功能一为能够控制移动小车的准确移动;功能二为能够固定移动小车。具体的,电机提供动力实现电动推杆的伸缩,电动推杆与车本体连接进而控制移动小车的移动位置,另外减速器还可对速度进行调整。通过小车移动装置控制移动小车实现吊具的移位,进而完成对箱作业,微调过程快捷简便,提高了装卸效率。通过小车移动装置对移动小车在移动小车轨道上的位移进行了限制,并在电动推杆锁定时固定移动小车,避免移动小车因横风等外力作用发生晃动,产生安全隐患。前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还包括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的一端与第一竖向杆顶端相连,所述加固杆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杆相连。加固杆能够进一步提高凹形车架的强度,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前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所述第一竖向杆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小,所述第二竖向杆的宽度也是自上而下逐渐变小,且第一竖向杆底端宽度与第二竖向杆顶端宽度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1、本技术用于传统岸桥的升级改造中,在两个原有箱型梁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增加承轨梁并铺设外侧轨道,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双小车相互穿越、作业灵活,可单小车作业,也可双小车同时作业。2、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其中下小车设计了凹形车架,凹形车架在空间上形成凹形的半封闭空间,该空间足以使上小车吊集装箱通过而不干涉;相比新型岸桥下小车的U形车架,本结构无需改变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位置即可实现上小车在凹形下小车空间中的穿越,节省投资。通过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较传统单小车岸桥效率提升1.5倍以上。以较低的升级改造投入,就可完成相当于两台岸桥的装卸效率水平,降低港口投资。3、移动小车用于承载吊具,移动小车可以在凹形车架上移动。小车移动装置具有多重功能,功能一为能够控制移动小车的准确移动;功能二为能够固定移动小车。具体的,电机提供动力实现电动推杆的伸缩,电动推杆与车本体连接进而控制移动小车的移动位置,另外减速器还可对速度进行调整。通过小车移动装置控制移动小车实现吊具的移位,进而完成对箱作业,微调过程快捷简便,提高了装卸效率。通过小车移动装置对移动小车在移动小车轨道上的位移进行了限制,并在电动推杆锁定时固定移动小车,避免移动小车因横风等外力作用发生晃动,产生安全隐患。4、加固杆能够进一步提高凹形车架的强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轨道(16)上行走有上小车(2),其特征在于,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轨道(15)上倒挂有下小车(3),且上小车(2)起吊集装箱(12)能够通过下小车(3);所述下小车(3)包括凹形车架(5)、移动小车(6)、车轮(13),其中车轮(13)设于凹形车架(5)的顶部两侧,且车轮(13)滚动设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轨道(15)上,所述凹形车架(5)的底部设有移动小车(6),所述移动小车(6)的下方连接有吊具(14)。/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轨道(16)上行走有上小车(2),其特征在于,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轨道(15)上倒挂有下小车(3),且上小车(2)起吊集装箱(12)能够通过下小车(3);所述下小车(3)包括凹形车架(5)、移动小车(6)、车轮(13),其中车轮(13)设于凹形车架(5)的顶部两侧,且车轮(13)滚动设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轨道(15)上,所述凹形车架(5)的底部设有移动小车(6),所述移动小车(6)的下方连接有吊具(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车架(5)包括横向车架(4)、第一竖向车架组(8)、第二竖向车架组(9),其中横向车架(4)的一端与第一竖向车架组(8)的端部连接,横向车架(4)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端部连接,第一竖向车架组(8)、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结构以横向车架(4)中部为轴呈对称布置;
第一竖向车架组(8)包括第一竖向杆(19)和第二竖向杆(20);第二竖向车架组(9)也包括第一竖向杆(19)和第二竖向杆(20);车轮(13)设于第一竖向杆(19)的顶端,第一竖向杆(19)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杆(20)的端部连接,第二竖向杆(20)远离第一竖向杆(19)的一端与横向车架(4)连接;其中第一竖向杆(19)与外侧轨道(15)纵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a,第一竖向杆(19)与第二竖向杆(20)之间的夹角为b,第二竖向杆(20)与横向车架(4)之间的夹角为c。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其特征在于,其中夹角a为锐角,角度范围为30°~70°;夹角b为钝角,角度范围为120°~180°;夹角c为锐角,角度范围为60°~90°。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树旺郑雪峰肖强赵迎九李庆建赵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