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控制方法以及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47324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7:42
在缸孔(32)的内周面(32a)的壁温较低的期间,将内燃机(1)的机械压缩比固定。即,在与缸孔壁温相关的气缸体(31)内的水套(31a)中的冷却水温度(Tw)低于规定温度(Twth)的情况下,无论运转条件如何,都将内燃机(1)的机械压缩比固定为规定压缩比。由此,能够避免第1活塞环(35)在缸孔(32)的腐蚀的部分滑动,延缓腐蚀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的控制方法以及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对压缩比进行变更的内燃机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内燃机,其具有:缸内喷射用燃料喷射阀,其向燃烧室喷射燃料;端口喷射用燃料喷射阀,其向进气端口喷射燃料;以及可变压缩机构,其能够对机械压缩比进行变更。在该专利文献1中,当有可能在缸内喷射用燃料喷射阀的喷嘴的前端部产生腐蚀时,提高内燃机的机械压缩比、或者对于燃料喷射量的总量都切换为从端口喷射用燃料喷射阀的端口喷射,由此抑制腐蚀的产生。然而,专利文献1不过是抑制缸内喷射用燃料喷射阀的前端部的腐蚀的产生。例如,在内燃机的冷却水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如果冷凝水附着于缸孔的内周面,则有可能因冷凝水和燃烧气体中的氮氧化物(NOx)生成的酸而在缸孔的内周面产生腐蚀。在冷凝水附着于缸孔的内周面的状况下,如果对内燃机的机械压缩比进行可变控制,则活塞环在缸孔的腐蚀部滑动,腐蚀部位从腐蚀部剥落。而且,在机械压缩比降低时,腐蚀部位剥落后的部分重新被腐蚀而有可能导致缸孔的腐蚀发展。即,在能够对机械压缩比进行变更的内燃机中,在延缓有可能在内燃机产生的腐蚀的发展的方面,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394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能够通过对活塞相对于缸孔的滑动范围进行变更而变更机械压缩比的内燃机,其中,获取与缸孔壁温相关的温度,在获取到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时,将机械压缩比固定为规定压缩比。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缸孔的壁温较低的期间将机械压缩比固定,由此能够避免活塞环在缸孔的腐蚀面滑动而延缓腐蚀的发展。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因冷机时的压缩比可变而导致的缸孔的腐蚀以及磨损的机理的说明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因冷机时的压缩比固定而导致的缸孔的腐蚀以及磨损的机理的说明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要部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1的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1能够应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1的控制方法。内燃机1作为驱动源而搭载于汽车等车辆,具有进气通路2以及排气通路3。进气通路2经由进气阀4而与燃烧室5连接。排气通路3经由排气阀6而与燃烧室5连接。内燃机1具有:第1燃料喷射阀7,其向燃烧室5内直接喷射燃料;以及第2燃料喷射阀8,其向进气阀4上游侧的进气通路2内喷射燃料。从第1燃料喷射阀7以及第2燃料喷射阀8喷射的燃料在燃烧室5内利用火花塞9进行点火。在进气通路2设置有:对进气中的异物进行捕集的空气滤清器10;对吸入空气量进行检测的空气流量计11;以及根据来自控制单元12的控制信号而对开度进行控制的电动的节流阀13。空气流量计11配置于节流阀13的上游侧。空气流量计11内置有温度传感器,能够对进气导入口的进气温度进行检测。空气滤清器10配置于空气流量计11的上游侧。在排气通路3设置有:三元催化器等上游侧排气催化器14;以及NOx捕集催化器等下游侧排气催化器15。下游侧排气催化器15配置于上游侧排气催化器14的下游侧。另外,该内燃机1具有涡轮增压器18,该涡轮增压器18在同轴上具有设置于进气通路2的压缩机16、以及设置于排气通路3的排气涡轮17。压缩机16配置于节流阀13的上游侧、且配置为比空气流量计11更靠下游侧。排气涡轮17配置为比上游侧排气催化器14更靠上游侧。再循环通路19与进气通路2连接。再循环通路19的一端在压缩机16的上游侧与进气通路2连接,另一端在压缩机16的下游侧与进气通路2连接。在该再循环通路19配置有能够从压缩机16的下游侧向压缩机16的上游侧释放增压压力的电动的再循环阀20。此外,作为再循环阀20,还可以采用仅在压缩机16下游侧的压力大于或等于规定压力时打开的所谓止回阀。另外,在进气通路2设置有中间冷却器21,该中间冷却器21在压缩机16的下游侧对利用压缩机16压缩(加压)后的进气进行冷却,改善填充效率。中间冷却器21位于比再循环通路19的下游侧端更靠下游、且比节流阀13更靠上游侧的位置。绕过排气涡轮17而将排气涡轮17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连接的排气旁通通路22与排气通路3连接。排气旁通通路22的下游侧端在比上游侧排气催化器14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与排气通路3连接。在排气旁通通路22配置有对排气旁通通路22内的排气流量进行控制的电动的废气门阀23。废气门阀23能够使向排气涡轮17引导的废气的一部分向排气涡轮17的下游侧分流,能够对内燃机1的增压压力进行控制。另外,内燃机1能够实施将排气的一部分作为EGR气体从排气通路3向进气通路2导入(回流)的排气回流(EGR),具有从排气通路3分支而与进气通路2连接的EGR通路24。EGR通路24的一端在上游侧排气催化器14与下游侧排气催化器15之间的位置处与排气通路3连接,另一端在空气流量计11的下游侧、且压缩机16的上游侧的位置处与进气通路2连接。在该EGR通路24设置有对EGR通路24内的EGR气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电动的EGR阀25、以及能够对EGR气体进行冷却的EGR冷却器26。此外,图1中的27是进气通路2的集气管部。另外,内燃机1具有可变压缩比机构34,该可变压缩比机构34能够对在气缸体31的缸孔32内进行往返运动的活塞33的上止点位置进行变更而变更内燃机1的机械压缩比。即,内燃机1能够对活塞33相对于缸孔32的内周面32a的滑动范围进行变更而变更机械压缩比。换言之,内燃机1能够对活塞33相对于气缸的滑动范围进行变更而变更机械压缩比。机械压缩比是指由活塞33的上止点位置和下止点位置决定的压缩比。活塞33具有活塞冠面侧的第1活塞环35、比第1活塞环更远离活塞冠面的第2活塞环36。第1活塞环35以及第2活塞环36是所谓压缩环,用于消除活塞33与缸孔32的内周面32a之间的间隙而进行气密保持。可变压缩比机构34利用由多根连杆对活塞33和曲轴37的曲柄销38进行连接卡合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具有:下连杆39,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曲柄销38;上连杆40,其将该下连杆39和活塞33连结;控制轴41,其设置有偏心轴部41a;以及控制连杆42,其将偏心轴部41a和下连杆39连结。曲轴37具有多个轴颈部43以及曲柄销38。轴颈部4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气缸体31与曲轴轴承托架44之间。上连杆40的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活塞销45,另一端利用第1连结销4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下连杆39连结。控制连杆42的一端利用第2连结销4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下连杆39连结,另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控制轴41的偏心轴部41a。第1连结销46以及第2连结销47压入固定于下连杆39。控制轴41与曲轴3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燃机的控制方法,该内燃机能够通过对活塞相对于缸孔的滑动范围进行变更从而变更机械压缩比,其中,/n获取与缸孔壁温相关的温度,/n在获取到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时,将机械压缩比固定为规定压缩比。/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内燃机的控制方法,该内燃机能够通过对活塞相对于缸孔的滑动范围进行变更从而变更机械压缩比,其中,
获取与缸孔壁温相关的温度,
在获取到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时,将机械压缩比固定为规定压缩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其中,
与相当于使得在上述缸孔产生冷凝水的上述缸孔壁温的温度相比,上述规定温度设定于高温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其中,
上述活塞具有:活塞冠面侧的第1活塞环;以及与该第1活塞环相比更远离活塞冠面的第2活塞环,
上述规定压缩比为控制范围内的最低压缩比与最高压缩比之间的中间压缩比,
上述规定压缩比时的上述第1活塞环的位置,高于将机械压缩比控制为控制范围内的最高压缩比时的上述第2活塞环的位置。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星川裕聪金子格三森口幸长村木一雄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