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组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4035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5: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热管理组件,所述热管理组件包括流体换热模块和第一流体切换模块;流体换热模块包括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热管理组件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第八接口;通过将流体换热模块、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固定设置,且通过流体换热模块、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第一流体切换模块间通道的连通,并通过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第一流体切换模块、流体控制部件的不同工作状态的组合,且实现冷热流体的混合换热的功能。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管理

技术介绍
电动或者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是从系统集成和整体角度出发,统筹热量、电池及整车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手段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的系统,其可根据行车工况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冷却强度以保证被冷却对象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从而优化整车的环保性能和节能效果,同时改善车辆运行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等。由于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电池会有预热与冷却的工作,需要专门的冷却加热系统对电池加热或冷却,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需要电机或发动机等动力驱动,这些动力驱动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为保证驱动部件的较佳工作状态,需要对其冷却。因此,如何使电池和动力驱动部件更好地工作,且对其热量进行热管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热管理组件,所述热管理组件包括流体换热模块和第一流体切换模块;所述流体换热模块包括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流体换热模块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端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通道、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通道、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端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所述第四接口、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通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在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热管理组件,热管理组件包括流体换热模块和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却液循环回路,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第一端口与第四接口连通,第五接口与第六接口连通,流体可流经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流体可以在第二换热器吸热,在第一换热器放热,在第二工作状态,第一端口与第六接口连通,在流体换热模块换热的流体可在第一换热器吸热,如此实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热流体和冷流体的需求,同时可实现冷却液从第二换热器吸收热量输送给第一换热器,有效地利用了热量,热量利用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流体换热模块、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第一流体切换模块,所述流体换热模块与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与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固定设置;所述流体换热模块包括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热管理组件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七接口、第八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二端口、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八接口连通,在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端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八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在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流体换热模块、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固定设置,且通过流体换热模块、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第一流体切换模块间通道的连通,并通过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不同工作状态的组合,使得热管理组件可应用于车辆电池预热、冷却,车辆电机的降温以及空调系统的制热系统。该热管理组件通过八个接口的设置,可便于与外部结构的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流体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流体换热模块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的两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中的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中的第二流体切换模块、流体控制部件、及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分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2中的第二流体切换模块、流体控制部件、及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连接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第二流体切换模块、流体控制部件、及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连接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10为图2中的第二流体切换模块、流体控制部件、及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2的背面示意图;图12为图2中的第二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所示结构的第一工作模式的示意图;图14为图1所示结构的第二工作模式的示意图;图15为图1所示结构的第三工作模式的示意图;图16为图1所示结构的第四工作模式的示意图;图17为图1所示结构的第五工作模式的示意图;图18为图1所示结构的第六工作模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图1示意出本专利技术热管理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热管理组件100包括流体换热模块11、第二流体切换模块12、第一流体切换模块13、流体控制部件14,所述流体换热模块11与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12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12与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13固定设置;其中流体换热模块11与第二流体切换模块12固定设置包括两者直接固定,也包括两者之间通过外部结构固定,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12与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13固定设置包括两者直接固定,也包括两者之间通过外部结构固定。流体控制部件14可以单独部件的形式与第二流体切换模块12固定设置,与第一流体切换模块13固定设置,也可以设置于第二流体切换模块12内部,或者设置于第一流体切换模块13内部。所述流体换热模块11包括第一流体通道111和第二流体通道112;热管理组件100包括第一接口101、第二接口102、第三接口103、第四接口106、第五接口107、第六接口108、第七接口104、第八接口105;其中第一接口101、第二接口102与第一流体通道111连通,第三接口103与第二流体通道112连通。参照图2-图5,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12包括第二端口121、第七接口104、第八接口105,第二端口121与第二流体通道112连通;第二流体切换模块12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热管理组件,所述热管理组件包括流体换热模块和第一流体切换模块;所述流体换热模块包括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流体换热模块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端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n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通道、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通道、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端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所述第四接口、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通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n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在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热管理组件,所述热管理组件包括流体换热模块和第一流体切换模块;所述流体换热模块包括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流体换热模块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端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
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通道、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通道、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端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所述第四接口、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通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在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模式和第一加热模式;
在所述第一冷却模式,制冷剂经所述第一接口进入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一流体通道,从所述第二接口离开,冷却液经所述第三接口进入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经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端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流体换热模块中被吸热,降温,在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后,冷却液对外放热,在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后,冷却液吸热,并回到所述流体换热模块;
在所述第一加热模式,冷却液经所述第三接口进入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经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端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所述冷却液在所述第二换热器中吸热,在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后,冷却液对外放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还包括第二流体切换模块,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二端口、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二端口与第七接口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之间,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
所述热管理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包括呈弯折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一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直接或者间接固定,所述第一部分的相对另一侧部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直接或者间接固定,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固定,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应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八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第三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七接口不连通,在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接口不连通,在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三工作状态,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七接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模式还包括: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八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七接口不连通,冷却液在所述流体换热模块吸热后经第二端口、第七接口进入第一换热器,冷却液在所述第一换热器放热,然后经第一端口、第六接口、第三接口回到所述流体换热模块;
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循环模式,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接口不连通,冷却液流经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回到所述第八接口;
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二冷却模式,在所述第二冷却模式,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流体换热模块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冷却液在所述流体换热模块被吸热,降温,在第一换热器吸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还包括流体控制部件,所述流体控制部件导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流体控制部件截止导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二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流体切换模块包括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包括第一延伸通道,所述第一延伸通道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二延伸段包括第二延伸通道,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相固定,所述流体控制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延伸段或者第二延伸段或者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的连接部位,所述流体控制部件包括芯体,所述流体控制部件设置有阀口或者所述流体控制部件与所述第一延伸段配合设置有阀口或者所述流体控制部件与所述第二延伸段配合设置有阀口,通过所述芯体的动作控制所述阀口的打开或者关闭,当所述阀口打开时,所述第一延伸通道通过所述阀口与所述第二延伸通道连通,当所述阀口关闭时,所述第一延伸通道与所述第二延伸通道不连通。


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