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3658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的端子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壳体,所述壳体由金属件一体冲压成型,其设有顶壁、底壁、自顶壁的两端边缘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侧壁以及自顶壁的后侧边缘向后延伸而成的后挡臂,所述后挡臂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顶壁的后侧边缘,且两者之间设有纵长型间隙,所述后挡臂与所述顶壁的后侧边缘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臂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一体成型的壳体设计,优化了后挡臂与顶壁的连接强度,使得狭长型的后挡臂具有更好的强度和稳定性,不易发生变形,且能够提供更好的抓板力,使其与电路板的焊接更加可靠。

Electric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小型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对其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产品日渐轻薄化,其内部的空间也变得非常狭小,这就要求产品内部必须要采用密集化布局,各个电子零件的体积也越来越小,越来越轻薄化,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操作使用上的问题。以体积小巧的LVDS连接器产品为例,其被广泛应用于显示领域,用来传送高频高速信号,因此,其本身的结构设计需要更多的考虑信号屏蔽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高频信号的传输质量,目前常见的LVDS连接器通常都会包括绝缘本体及包覆在绝缘本体表面的金属壳体,通过金属壳体来实现屏蔽干扰的效果,同时,金属壳体上也会设置焊接脚,用于与PCB电路板的焊接安装,有助于提高连接器与电路板之间的结合力。然而,由于体积过于窄小,金属壳体也被冲压的十分轻薄,这会影响其自身的强度,也会导致与电路板的结合力不够强,焊接时也十分容易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金属壳体强度较弱、易变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的端子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壳体,所述壳体由金属件一体冲压成型,其设有顶壁、底壁、自顶壁的两端边缘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侧壁以及自顶壁的后侧边缘向后延伸而成的后挡臂,所述后挡臂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顶壁的后侧边缘,且两者之间设有纵长型间隙,所述后挡臂与所述顶壁的后侧边缘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臂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后挡臂为薄片状且呈竖直设置,所述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顶壁的后侧边缘,另一端连接所述后挡臂的顶边。进一步地,所述若干连接臂呈等间距分布,其设于所述间隙内,并将纵长型的间隙隔呈若干段。进一步地,所述后挡臂的底边设有向后弯折延伸出的焊接脚。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顶壁和底壁之间形成有插接腔,所述顶壁的前侧边缘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卡扣片,所述卡扣片向下弯折并与所述绝缘本体卡扣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底壁上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弹臂,所述弹臂向后延伸并且向上凸伸入所述插接腔内。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呈纵长型,其设有一纵向型的基部及自所述基部的纵向两端向前延伸出的臂部,且所述基部与所述臂部的连接处设有凹部,所述壳体的顶壁与侧壁的连接处设有向下延伸卡入所述凹部内的弹片。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覆盖于所述臂部的前端,所述第二侧板覆盖于所述臂部的后端。进一步地,所述顶壁的前侧边缘还设有向下折弯形成的钩部,所述钩部与所述臂部结合,且设有一向后延伸入所述插接腔内的夹片。进一步地,所述夹片和所述第一侧板分别位于所述臂部的内、外两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一体成型的壳体设计,优化了后挡臂与顶壁的连接强度,使得狭长型的后挡臂具有更好的强度和稳定性,不易发生变形,且能够提供更好的抓板力,使其与电路板的焊接更加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侧面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10、安装于绝缘本体10的端子30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10外的壳体20,所述端子30和壳体20均为金属材质,其与所述绝缘本体10结合在一起,分别用于实现信号传输和信号屏蔽的作用。以下详细描述所述各个部件。所述绝缘本体10呈纵长型,其设有一纵向型的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的纵向两端向前延伸出的臂部12,所述基部11为扁平状,其内开设有若干容纳所述端子30的端子槽(未图示),且所述基部11与所述臂部12的连接处设有与所述壳体20配合的凹部13;所述臂部12向前延伸超过所述基部11,且臂部12呈一方形柱体结构,其用于与所述壳体20结合实现定位。所述端子30设有固定臂31、自固定臂31前端延伸出的接触臂32及自固定臂31的后端延伸出的安装臂33,所述固定臂31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内,而所述接触臂32则自所述基部11处向前延伸,用于与一对接端电性元件(未图示)电性连接,所述安装臂33则用于与一电路板(未图示)焊接连接。所述壳体20由金属件一体冲压成型,其设有顶壁21、底壁22、自顶壁21的两端边缘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侧壁23以及自顶壁21的后侧边缘向后延伸而成的后挡臂24,所述顶壁21和底壁22相互平行设置,两者之间形成有插接腔25,以供对接端电性元件(未图示)插入。其中,所述顶壁21覆盖于所述基部11的上方,且顶壁21与所述侧壁23的连接处设有与所述凹部13配合的弹片26,所述弹片26向下延伸以卡入所述凹部13内,所述顶壁21的前侧边缘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卡扣片27,所述卡扣片27向下弯折并与所述基部11卡扣配合。所述底壁22上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弹臂28,所述弹臂28向后延伸并且向上凸伸入所述插接腔25内。所述侧壁23包括第一侧板231及第二侧板232,所述第一侧板231覆盖于所述臂部12的前端,所述第二侧板232覆盖于所述臂部12的后端,且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与所述顶壁21均为一体结构,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的底部用于与电路板(未图示)焊接连接。为了更好的实现与绝缘本体10的结合,所述顶壁21的前侧边缘还设有向下折弯形成的钩部210,所述钩部210与所述臂部12结合,且设有一向后延伸入所述插接腔25内的夹片211,用于抵接对接端电性元件(未图示),所述夹片211和所述第一侧板231分别位于所述臂部12的内、外两侧。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后挡臂24呈纵长型,其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顶壁21的后侧边缘,且两者之间设有纵长型间隙240,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后挡臂24为薄片状,且呈竖直设置,所述后挡臂24与所述顶壁21的后侧边缘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臂241连接,所述连接臂241的一端连接所述顶壁21的后侧边缘,另一端连接所述后挡臂24的顶边,且所述若干连接臂241呈等间距分布,其设于所述间隙240内,并将纵长型的间隙240隔呈若干段,所述后挡臂24的底边设有向后弯折延伸出的焊接脚242,用于与一电路板(未图示)焊接连接。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一体成型的壳体20设计,优化了后挡臂24与顶壁21的连接强度,使得狭长型的后挡臂24具有更好的强度和稳定性,不易发生变形,且能够提供更好的抓板力,使其与电路板的焊接更加可靠。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的端子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金属件一体冲压成型,其设有顶壁、底壁、自顶壁的两端边缘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侧壁以及自顶壁的后侧边缘向后延伸而成的后挡臂,所述后挡臂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顶壁的后侧边缘,且两者之间设有纵长型间隙,所述后挡臂与所述顶壁的后侧边缘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臂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的端子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金属件一体冲压成型,其设有顶壁、底壁、自顶壁的两端边缘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侧壁以及自顶壁的后侧边缘向后延伸而成的后挡臂,所述后挡臂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顶壁的后侧边缘,且两者之间设有纵长型间隙,所述后挡臂与所述顶壁的后侧边缘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臂为薄片状且呈竖直设置,所述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顶壁的后侧边缘,另一端连接所述后挡臂的顶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连接臂呈等间距分布,其设于所述间隙内,并将纵长型的间隙隔呈若干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臂的底边设有向后弯折延伸出的焊接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壁和底壁之间形成有插接腔,所述顶壁的前侧边缘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金平吴永发姚宏江方志宏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德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