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2588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包括车门、外底框和内底框,所述车门的内侧面设置有窗框和外底框,且窗框和外底框的外圈环设有橡胶套,所述车门的边缘设置有门边框,所述外底框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撞层,所述第一防撞层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防撞层,所述第二防撞层的内侧设置有第三防撞层,所述第三防撞层的内侧设置有内底框,所述内底框的中心设置有门把手。该汽车车门防撞结构,整体结构设置更加合理,多层防撞结构,分别进行防撞和抗冲击,更好的保护好乘客安全,同时也能更好的防护好车门框架,提高车门的变形稳定性和碰撞吸收性能,减小冲击荷载的波动性的作用,使整个车门更加的牢固,使用更安全可靠,保障使用寿命。

A crashproof structure of car d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件
,具体为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车门防撞杆属于汽车所有零件中最重要的安全零件之一,它的性能直接关系着发生碰撞时车内人员的安全系数,近年来,侧面碰撞的安全设计已经成为汽车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减少乘员在侧面碰撞中的伤害,需要一个安全有效的被动安全装置,提高车辆的侧面防撞性,除提高车身侧围的强度外,车门防侵入及各种车门防撞的研究也在世界各汽车强国被广泛开展,现有技术的车门防撞结构主要是设置防撞梁,防撞梁虽然可以进行防撞,但是却过于单薄,同时也不具备缓冲作用,难以为车内乘员进行减小冲击力,以及防护好车门结构。为了解决以上所提出的车门防撞结构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急需改善车门防撞结构的技术,由内至外设置多层防撞结构,分别进行防撞和抗冲击,更好的保护好乘客安全,同时也能更好的防护好车门框架,提高车门的变形稳定性和碰撞吸收性能,减小冲击荷载的波动性的作用,使得整个车门更加的牢固,使用更安全可靠,保障使用寿命,从而提供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车门防撞结构主要是设置防撞梁,防撞梁虽然可以进行防撞,但是却过于单薄,同时也不具备缓冲作用,难以为车内乘员进行减小冲击力,以及防护好车门结构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所述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具有多层防撞结构,分别进行防撞和抗冲击,更好的保护好乘客安全,同时也能更好的防护好车门框架,提高车门的变形稳定性和碰撞吸收性能,减小冲击荷载的波动性的作用,使得整个车门更加的牢固,使用更安全可靠,保障使用寿命等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包括车门、外底框和内底框,所述车门的内侧面设置有窗框和外底框,且窗框和外底框的外圈环设有橡胶套,所述车门的边缘设置有门边框,所述外底框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撞层,且第一防撞层的中心区和四个拐角处均固定有防撞块,所述中心区的防撞块与四个拐角处的连接板之间均焊接有连接板,所述第一防撞层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防撞层,且第二防撞层内安装有防护网,所述第二防撞层的内侧设置有第三防撞层,且第三防撞层的中心均安装有缓冲蜂窝板,所述第三防撞层的内侧设置有内底框,且内底框的左上角安装有内锁和车窗玻璃用控制开关,所述内底框的中心设置有门把手,所述第三防撞层与内底框之间的空隙处设置有布线区。优选的,所述防撞块采用碳素钢材质,第一防撞层中的所有防撞块均是中间厚度厚于边缘厚度,且连接板采用含铬不锈钢材质。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撞层与第三防撞层之间设置四组挡板,且挡板采用拱形钢板结构,挡板的拱面朝外,并且每组挡板的拱面内侧均安装有一组定向弹簧,同时定向弹簧的底部抵在第三防撞层上。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撞层中的防护网采用菱形铁丝网,且防护网设置成覆盖第二防撞层的全部面积。优选的,所述第三防撞层中的缓冲蜂窝板选用铝合金材质,且缓冲蜂窝板采用蜂窝多孔结构。优选的,所述内底框采用ABS塑料材质或是PP塑料材质,且外底框的厚度设置为0.8-1.2cm,第一防撞层的厚度设置为0.6-0.8cm,第二防撞层的厚度设置为0.4-0.6cm,第二防撞层的内侧面至内底框的外侧面之间厚度设置为2.2-2.6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车门防撞结构,整体结构设置更加合理,多层防撞结构,分别进行防撞和抗冲击,更好的保护好乘客安全,同时也能更好的防护好车门框架,提高车门的变形稳定性和碰撞吸收性能,减小冲击荷载的波动性的作用,使得整个车门更加的牢固,使用更安全可靠,保障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外底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第一防撞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的第二防撞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的第三防撞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结构的内底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结构的车门底部各层次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结构的车门内布线区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车门,2、窗框,3、门边框,4、橡胶套,5、外底框,6、第一防撞层,60、防撞块,61、连接板,7、第二防撞层,70、防护网,8、第三防撞层,80、缓冲蜂窝板,9、内底框,10、门把手,11、内锁,12、车窗玻璃用控制开关,13、定向弹簧,14、挡板,15、布线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7,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包括车门1、窗框2、门边框3、橡胶套4、外底框5、第一防撞层6、防撞块60、连接板61、第二防撞层7、防护网70、第三防撞层8、缓冲蜂窝板80、内底框9、门把手10、内锁11、车窗玻璃用控制开关12、定向弹簧13、挡板14和布线区15,车门1的内侧面设置有窗框2和外底框5,且窗框2和外底框5的外圈环设有橡胶套4,车门1的边缘设置有门边框3,外底框5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撞层6,且第一防撞层6的中心区和四个拐角处均固定有防撞块60,中心区的防撞块60与四个拐角处的连接板61之间均焊接有连接板61,防撞块60采用碳素钢材质,第一防撞层6中的所有防撞块60均是中间厚度厚于边缘厚度,且连接板61采用含铬不锈钢材质,第一防撞层6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防撞层7,且第二防撞层7内安装有防护网70,第二防撞层7中的防护网70采用菱形铁丝网,且防护网70设置成覆盖第二防撞层7的全部面积,第二防撞层7的内侧设置有第三防撞层8,第三防撞层8中的缓冲蜂窝板80选用铝合金材质,且缓冲蜂窝板80采用蜂窝多孔结构,第二防撞层7与第三防撞层8之间设置四组挡板14,且挡板14采用拱形钢板结构,挡板14的拱面朝外,并且每组挡板14的拱面内侧均安装有一组定向弹簧13,同时定向弹簧13的底部抵在第三防撞层8上,且第三防撞层8的中心均安装有缓冲蜂窝板80,第三防撞层8的内侧设置有内底框9,内底框9采用ABS塑料材质或是PP塑料材质,且外底框5的厚度设置为0.8-1.2cm,第一防撞层6的厚度设置为0.6-0.8cm,第二防撞层7的厚度设置为0.4-0.6cm,第二防撞层7的内侧面至内底框9的外侧面之间厚度设置为2.2-2.6cm,且内底框9的左上角安装有内锁11和车窗玻璃用控制开关12,内锁11为车门专用锁,其为现有产品,其工作与现有车门锁的工作过程相同,车窗玻璃用控制开关12为控制车窗玻璃升降的开关,其为现有产品,其工作过程与现有技术相同。内底框9的中心设置有门把手10,第三防撞层8与内底框9之间的空隙处设置有布线区15。如图1-5所示,图中依次展示了外底框5、第一防撞层6、第二防撞层7、第三防撞层8和内底框9各层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包括车门(1)、外底框(5)和内底框(9),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1)的内侧面设置有窗框(2)和外底框(5),且窗框(2)和外底框(5)的外圈环设有橡胶套(4),所述车门(1)的边缘设置有门边框(3),所述外底框(5)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撞层(6),且第一防撞层(6)的中心区和四个拐角处均固定有防撞块(60),所述中心区的防撞块(60)与四个拐角处的连接板(61)之间均焊接有连接板(61),所述第一防撞层(6)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防撞层(7),且第二防撞层(7)内安装有防护网(70),所述第二防撞层(7)的内侧设置有第三防撞层(8),且第三防撞层(8)的中心均安装有缓冲蜂窝板(80),所述第三防撞层(8)的内侧设置有内底框(9),且内底框(9)的左上角安装有内锁(11)和车窗玻璃用控制开关(12),所述内底框(9)的中心设置有门把手(10),所述第三防撞层(8)与内底框(9)之间的空隙处设置有布线区(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包括车门(1)、外底框(5)和内底框(9),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1)的内侧面设置有窗框(2)和外底框(5),且窗框(2)和外底框(5)的外圈环设有橡胶套(4),所述车门(1)的边缘设置有门边框(3),所述外底框(5)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撞层(6),且第一防撞层(6)的中心区和四个拐角处均固定有防撞块(60),所述中心区的防撞块(60)与四个拐角处的连接板(61)之间均焊接有连接板(61),所述第一防撞层(6)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防撞层(7),且第二防撞层(7)内安装有防护网(70),所述第二防撞层(7)的内侧设置有第三防撞层(8),且第三防撞层(8)的中心均安装有缓冲蜂窝板(80),所述第三防撞层(8)的内侧设置有内底框(9),且内底框(9)的左上角安装有内锁(11)和车窗玻璃用控制开关(12),所述内底框(9)的中心设置有门把手(10),所述第三防撞层(8)与内底框(9)之间的空隙处设置有布线区(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块(60)采用碳素钢材质,第一防撞层(6)中的所有防撞块(60)均是中间厚度厚于边缘厚度,且连接板(61)采用含铬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嘉卢伟张颖肖应辉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