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19209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4 2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撑开板、下撑开板和撑开气囊,所述上撑开板是与上排牙齿形状吻合的弧形,所述下撑开板是与下排牙齿形状吻合的弧形,所述上撑开板与下撑开板通过设置于它们二者之间的撑开气囊连接,所述撑开气囊上设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内设有单向气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巧妙,设计合理,易于从患者嘴角的牙缝里塞进口腔内,放进口腔内之后就能通过打气把病人的嘴巴张开来,方便进行临床操作及观察。

Inflatable mouth ope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式口腔开口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口腔撑开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属于医用器械

技术介绍
临床上做口腔检查或口腔清洁时需要患者张开口腔,但昏迷病人很难张开,面对此种情况,现在一般是用类似木棍的部件垫起来,其操作很不方便,而且插入困难。另外,也有些病人对于口腔检查不配合,检查时会将嘴巴闭的很紧,而现在常用的开口器又很大且材质很硬,病人不配合的话根本放不进去,导致检查无法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其结构巧妙,设计合理,易于从患者嘴角的牙缝里塞进口腔内,放进口腔内之后就能通过打气把病人的嘴巴张开来,方便进行临床操作及观察。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撑开板、下撑开板和撑开气囊,所述上撑开板是与上排牙齿形状吻合的弧形,所述下撑开板是与下排牙齿形状吻合的弧形,所述上撑开板与下撑开板通过设置于它们二者之间的撑开气囊连接,所述撑开气囊上设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内设有单向气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撑开板的外侧边沿凸设有向上延伸的上限位凸体,所述下撑开板的外侧边沿凸设有向下延伸的下限位凸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撑开板和下撑开板为硬质塑料板,在上撑开板的上表面和下撑开板的下表面设有软硅胶垫。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撑开气囊包括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气囊一体连接在上撑开板与下撑开板的中部一侧边沿,所述第二气囊一体连接在上撑开板与下撑开板的中部另一侧边沿,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上分别设有充气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的相对边分别设有粘贴胶面,粘贴胶面上设有可撕除的保护纸,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通过粘贴胶面对合粘贴固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的外侧向外延伸与上撑开板和下撑开板一体连接,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的延伸段向上斜向收缩。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为矩形柱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对合粘贴固定后的宽度大于上撑开板、下撑开板的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充气口分别延伸出充气管,所述充气管共同连接充气球。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结构巧妙,设计合理,通过设置上撑开板、下撑开板和撑开气囊,上撑开板和下撑开板在撑开气囊未充气时可以相互贴靠,易于从患者嘴角的牙缝里塞进口腔内,放进口腔内之后就能通过给撑开气囊打气把病人的嘴巴张开来,方便进行临床操作及观察,撑起过程不费力,使用方便。2)、本技术通过在上撑开板的外侧边沿凸设有向上延伸的上限位凸体,在下撑开板的外侧边沿凸设有向下延伸的下限位凸体,可以保证上撑开板和下撑开板撑开后不移位、不脱落;并可选择地设置软硅胶垫,提高使用安全性和舒适感。3)、本技术进一步将撑开气囊设置为由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组成的结构,更容易将上撑开板和下撑开板插入患者的牙缝,并且可以通过调节充气量来调整上撑开板与下撑开板的角度,使用起来更为灵活,适用性更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撑开板、2-下撑开板、3-撑开气囊、3.1-第一气囊、3.2-第二气囊、4-充气口、5-上限位凸体、6-充气管、7-充气球、8-粘贴胶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包括上撑开板1、下撑开板2和撑开气囊3,所述上撑开板1是与上排牙齿形状吻合的弧形,所述下撑开板2是与下排牙齿形状吻合的弧形,所述上撑开板1与下撑开板2通过设置于它们二者之间的撑开气囊3连接,所述撑开气囊3上设有充气口4,所述充气口4内设有单向气阀。临床使用时,撑开气囊3内部初始是没有气体的,此时上撑开板1和下撑开板2贴的很近;然后将上撑开板1和下撑开板2从患者的牙缝插入,放入患者的口腔内,上撑开板1和下撑开板2分别抵接患者的上齿和下齿;撑开气囊3的充气口4连接充气装置,通过充气装置给撑开气囊3充气,即可使撑开气囊3慢慢鼓起,将患者的上齿和下齿撑开,实现了开口操作;充气完成后,拔掉充气装置,充气口4内的单向气阀可以保证撑开气囊3的气体不会外泄。用完后,再用放气阀连接充气口4进行放气即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上撑开板1的外侧边沿凸设有向上延伸的上限位凸体5,所述下撑开板2的外侧边沿凸设有向下延伸的下限位凸体。如此设置,当上撑开板1支撑上齿时会被上限位凸体5限位卡住,下撑开板2支撑下齿时会被下限位凸体限位卡住,避免撑开器脱落在口腔内,同时患者下颚的前后移动不受阻。本技术中,所述上撑开板1和下撑开板2优选设置为硬质塑料板,这样可以保证口腔撑开的稳定性。为了提高使用舒适度,所述上撑开板1的上表面和下撑开板2的下表面可以设置厚度适当的软硅胶垫。实施例2如图2所示,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撑开气囊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2中,所述撑开气囊3包括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所述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气囊3.1一体连接在上撑开板1与下撑开板2的中部一侧边沿,所述第二气囊3.2一体连接在上撑开板1与下撑开板2的中部另一侧边沿,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上分别设有充气口4。如此设置,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可以向两边分开并移出上撑开板1和下撑开板2之间,使上撑开板1和下撑开板2之间可以贴的更近【尽量减小了撑开气囊3的阻挡】,这样也更容易将上撑开板1和下撑开板2插入患者的牙缝。另外,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可以分别充气,并且可以通过调节充气量来调整上撑开板1与下撑开板2的角度,使用起来更为灵活,适用性更强。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2中,所述第一气囊3.1与第二气囊3.2的外侧向外延伸与上撑开板1和下撑开板2一体连接,所述第一气囊3.1与第二气囊3.2的延伸段向上斜向收缩。如此设置,第一气囊3.1的延伸部和第二气囊3.2的延伸部之间形成空区,有利于使上撑开板1和下撑开板2保持稳定。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2中,所述第一气囊3.1与第二气囊3.2的相对边分别设有粘贴胶面8,粘贴胶面8上设有可撕除的保护纸,所述第一气囊3.1与第二气囊3.2通过粘贴胶面8对合粘贴固定。如此设置,在对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进行充气的过程中,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的粘贴胶面8逐渐靠近,当快要贴近时,调整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的位置并继续充气,撕除粘贴胶面8上的保护纸,然后将第一气囊3.1的粘贴胶面8与第二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撑开板(1)、下撑开板(2)和撑开气囊(3),所述上撑开板(1)是与上排牙齿形状吻合的弧形,所述下撑开板(2)是与下排牙齿形状吻合的弧形,所述上撑开板(1)与下撑开板(2)通过设置于它们二者之间的撑开气囊(3)连接,所述撑开气囊(3)上设有充气口(4),所述充气口(4)内设有单向气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撑开板(1)、下撑开板(2)和撑开气囊(3),所述上撑开板(1)是与上排牙齿形状吻合的弧形,所述下撑开板(2)是与下排牙齿形状吻合的弧形,所述上撑开板(1)与下撑开板(2)通过设置于它们二者之间的撑开气囊(3)连接,所述撑开气囊(3)上设有充气口(4),所述充气口(4)内设有单向气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板(1)的外侧边沿凸设有向上延伸的上限位凸体(5),所述下撑开板(2)的外侧边沿凸设有向下延伸的下限位凸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板(1)和下撑开板(2)为硬质塑料板,在上撑开板(1)的上表面和下撑开板(2)的下表面设有软硅胶垫。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式口腔开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气囊(3)包括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所述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气囊(3.1)一体连接在上撑开板(1)与下撑开板(2)的中部一侧边沿,所述第二气囊(3.2)一体连接在上撑开板(1)与下撑开板(2)的中部另一侧边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云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立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