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转移和真空转移的端粒DNA长度的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91132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4 2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电转移和真空转移的端粒DNA长度的检测方法,使用一种端粒DNA转移装置将端粒DNA转移到杂交膜上。该端粒DNA转移装置包括负压盒、正极板、DNA转移组件和负极板;负压盒为中空的盒体,顶部开口,侧面或底部设置有抽气口;正极板、DNA转移组件和负极板由下至上依次安装于开口处;正极板、负极板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正、负极,并且正极板和负极板上均分布有透气孔;DNA转移组件包括滤纸、杂交膜和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滤纸、杂交膜和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由下至上依次放置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10min即可完成端粒DNA的转移,并且转移后偏差小,检测结果准确、稳定。

A detection method of telomere DNA length based on electric transfer and vacuum transf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转移和真空转移的端粒DNA长度的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DNA检测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电转移和真空转移的端粒DNA长度的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其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控制细胞分裂周期;已有研究表明,端粒DNA长度的改变与衰老、肿瘤的发生以及DNA修复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端粒DNA长度的测定对于生命科学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Southern杂交是测定DNA的常见方法,将DNA转移到杂交膜上进行分子杂交,显色后即可检测DNA分子长度。然而,现有的转移方法耗时长、转移效率低、重复性差,对于高分子量的DNA转移效果差,进而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稳定的端粒DNA长度的检测方法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电转移和真空转移的端粒DNA长度的检测方法,10min即可完成端粒DNA的转移,并且转移后偏差小,检测结果准确、稳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端粒DNA转移装置,包括负压盒、正极板、DNA转移组件和负极板;负压盒为中空的盒体,顶部开口,侧面或底部设置有抽气口;正极板、DNA转移组件和负极板由下至上依次安装于开口处;正极板、负极板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正、负极,并且正极板和负极板上均分布有透气孔;DNA转移组件包括滤纸、杂交膜和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滤纸、杂交膜和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由下至上依次放置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DNA转移组件放置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通过电场作用可使DNA快速转移到杂交膜上;正极板与负极板上均分布有透气孔,由抽气口处抽真空,即可通过负压促进高分子量端粒DNA的转移,进而缩短转移时间,减少转移偏差。正极板、负极板可选用导电材质制成具有透气孔的板体。优选地,正极板、负极板为采用石墨烯粉和硅砂粉(80-150目)以(1000:1)-(50:1)比例混合,置于模具中高温烧结成的具有直径30-50μm透气孔的电极板。优选地,所述杂交膜为NC膜或尼龙膜。优选地,DNA转移组件还包括硅胶膜,硅胶膜上具有开孔,开孔与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上的条带区域相对应;硅胶膜放置于杂交膜与滤纸之间。硅胶膜的设置可保证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上的条带区域形成较强的负压压力,进而促进端粒DNA的转移。优选地,可在硅胶膜上开设多个开孔,安装时每个开孔对应一块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的条带区域,进而同时对多块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进行处理。优选地,上述端粒DNA转移装置,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上均匀分布有多个透气口;支撑板安装于开口处;正极板放置于支撑板上。支撑板用于支撑正极板,避免长期使用后正极板产生形变。一种端粒DNA转移方法,使用上述端粒DNA转移装置,将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上的端粒DNA转移到杂交膜上。上述端粒DNA转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组装端粒DNA转移装置,组装过程中滤纸使用转移液润湿,抽气口连通负压抽气泵;(2)打开负压抽气泵,接通外接电源,进行端粒DNA转移,转移过程中不断向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补加转移液。优选地,端粒DNA转移过程中真空度0.04Mpa,施加电压为3V/cm。优选地,转移液为20×SSC。使用上述端粒DNA转移装置或上述端粒DNA转移方法将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上的端粒DNA转移到杂交膜上,进行杂交,以检测端粒DNA的长度。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真空转移的基础上引入电场,使得高分子量的端粒DNA转移速度更快,结果更准确、稳定,且适用不同分子量的端粒DNA(人类3-10kb,小鼠100kb左右)。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实施例1端粒DNA转移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负压盒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实施例2端粒DNA转移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支撑板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硅胶膜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方法与传统方法对比结果;其中,1为传统方法转移10min;2为传统方法转移30min;3为实施例3方法转移10min。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方法与传统方法对比结果;其中,左图为传统方法转移30min,右图为实施例3方法转移10min;M为Marker;1为细胞系293T;2为细胞系HeLa;3为细胞系HCT16;4为细胞系HT080;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方法及传统方法与荧光原位杂交结果的一致性比对;图9所示为重复性验证试验结果;其中,左图1-4为传统方法转移30min,右图1-4为实施例3方法转移10min;1为细胞系293T;2为细胞系HeLa;3为细胞系HCT16;4为细胞系HT080;图10为不同小鼠组织细胞端粒DNA检测结果;附图标记:1.负压盒;101.安装槽;102.抽气口;2.正极板;3.DNA转移组件;301.滤纸;302.杂交膜;303.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304.硅胶膜;3041.开孔;4.负极板;5.支撑板;501.透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端粒DNA转移装置,包括负压盒1、正极板2、DNA转移组件3和负极板4。负压盒1为中空的盒体,顶部开口处设置有安装槽101,侧面设置有抽气口102。正极板2放置于安装槽101内,DNA转移组件3和负极板4依次放置于正极板2上,各层之间紧密贴合。正极板2、负极板4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正、负极。正极板2和负极板4制备方法如下:采用石墨烯粉和100目硅砂粉以50:1比例混合,置于模具中高温烧结成具有直径30-50μm透气孔的电极板。DNA转移组件3包括滤纸301、杂交膜302和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303,滤纸301、杂交膜302和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303由下至上依次放置于正极板2与负极板4之间。杂交膜302为尼龙膜。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303为样品端粒DNA的琼脂糖凝胶块。实施例2如2-5所示,一种端粒DNA转移装置,包括负压盒1、支撑板5、正极板2、DNA转移组件3和负极板4。负压盒1为中空的盒体,顶部开口处设置有安装槽101,侧面设置有抽气口102。支撑板5为不锈钢网板,其上均匀分布有多个透气口501;支撑板5放置于安装槽101内。正极板2、DNA转移组件3和负极板4依次放置于支撑板5上,各层之间紧密贴合。正极板2、负极板4分别连接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粒DNA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负压盒、正极板、DNA转移组件和负极板;/n所述负压盒为中空的盒体,顶部开口,侧面或底部设置有抽气口;/n所述正极板、所述DNA转移组件和所述负极板由下至上依次安装于所述开口处;/n所述正极板、所述负极板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正、负极,并且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上均分布有透气孔;/n所述DNA转移组件包括滤纸、杂交膜和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所述滤纸、所述杂交膜和所述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由下至上依次放置于所述正极板与所述负极板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粒DNA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负压盒、正极板、DNA转移组件和负极板;
所述负压盒为中空的盒体,顶部开口,侧面或底部设置有抽气口;
所述正极板、所述DNA转移组件和所述负极板由下至上依次安装于所述开口处;
所述正极板、所述负极板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正、负极,并且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上均分布有透气孔;
所述DNA转移组件包括滤纸、杂交膜和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所述滤纸、所述杂交膜和所述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由下至上依次放置于所述正极板与所述负极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粒DNA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NA转移组件还包括硅胶膜,所述硅胶膜上具有开孔,所述开孔与所述端粒DNA的电泳凝胶块上的条带区域相对应;所述硅胶膜放置于所述杂交膜与所述滤纸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粒DNA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均匀分布有透气口;所述支撑板安装于所述开口处;所述正极板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


4.一种端粒DNA转移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峰柳杨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