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阻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自恢复力强的音频插孔,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第一音频组件和第二音频组件,外壳内并排设置有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第一音频组件设置于第一容腔,第二音频组件设置于第二容腔,第一接电机构包括限位片、第一接电片、第二接电片和复位片;限位片和第二接电片分别设置于第一容腔内的两侧;复位片包括基部、弹片部和接地部,基部位于第一接电片的上方,弹片部设置于基部,接地部设置于基部并突伸出外壳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把限位片与第一接电片分开设置,然后通过复位片的弹片部来对第一接电片进行限位,从而保证了第一接电片在2.5mm音频插头离开以后能够进行复位,避免了接触不良的现象发生。
A kind of audio jack with strong self recov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恢复力强的音频插孔
本技术涉及电阻元件
,尤其是指一种自恢复力强的音频插孔。
技术介绍
音频插孔,是手机、随身听等音频设备与耳机线实现连接的重要部件。音频插孔的内部设置有两片接电片,耳机线的音频插头插入插孔以后会与两片接电片分别抵触,而接电片是焊接在音频设备的PCB板上的,从而实现耳机接收音频设备的声音信号并进行播放的效果。目前我国的市场上,根据音频插头的型号,分别2.5mm和3.5mm两种型号的标准音频插头,两种音频插头的主要区别在于半径的不同,大体原理和结构均相类似。本申请人于2018年12月25日递交了申请号为“201811593911.4”的专利技术专利,提供了一种集成有2.5mm和3.5mm两种规格的音频插孔。但是上述专利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不足:经使用,当采用2.5mm音频插头多次插入第一音频插孔后,容易导致第一接电机构的限位片与第一外接脚发生松动,这无疑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自恢复力强的音频插孔,能够防止限位片与第一外接脚之间的连接发生松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恢复力强的音频插孔,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用于外接2.5mm音频插头的第一音频组件和用于外接3.5mm音频插头的第二音频组件,所述外壳内并排设置有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一音频组件包括第一音频插孔和第一接电机构,所述第一音频插孔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第一接电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第二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腔,所述第一接电机构包括均由铍青铜制成的限位片、第二接电片、第一接电片和复位片,所述限位片远离所述第一音频插孔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接电片,所述第一接电片连接有第一外接脚,所述第二接电片连接有第二外接脚,所述第一外接脚和所述第二外接脚分别自所述第一容腔的底部突伸出所述外壳;所述限位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的两侧;所述复位片包括基部、弹片部和接地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第一接电片的上方,所述弹片部设置于所述基部并用于抵顶所述第一接电片,所述接地部设置于所述基部并突伸出所述外壳底部。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片的中部向正对所述第二接电片的方向弯折形成用于与外界的2.5mm音频插头抵触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背端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垫。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电片包括横片以及由所述横片的一端弯折成型的竖片,所述第一外接脚设置于所述竖片的底部;所述横片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片抵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音频组件包括第二音频插孔和第二接电机构,所述第二音频插孔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所述第二接电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容腔内。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接电机构包括由铍青铜制成的第三接电片和第四接电片,所述第三接电片设置有第三外接脚,所述第四接电片连接有第四外接脚,所述第三外接脚和所述第四外接脚分别自所述第二容腔的底部突伸出所述外壳;所述第三接电片和所述第四接电片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容腔内的两侧。优选的,所述第四外接脚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四接电片。优选的,所述第四接电片的中部向正对所述第三接电片的方向凸起形成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的背端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垫。优选的,所述第二接电机构还包括接地片,所述接地片装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接地片的底部设置有接地脚,所述接地脚自所述第二容腔的底部突伸出所述外壳;所述接地片用于与3.5mm音频插头抵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把限位片与第一接电片分开设置,然后通过复位片,具体通过复位片的弹片部来对第一接电片进行限位,从而保证了第一接电片在2.5mm音频插头离开以后能够进行复位,从而避免了接触不良的现象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接电机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接电机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外壳,2—第一音频插孔,3—第一接电机构,4—第二音频插孔,5—第二接电机构,11—第一容腔,12—第二容腔,31—限位片,32—第二接电片,33—第一接电片,34—复位片,35—第一弹性垫,51—第三接电片,52—第四接电片,53—第二弹性垫,54—接地片,311—第一凸起部,321—第二外接脚,331—第一外接脚,332—横片,333—竖片,341—基部,342—弹片部,343—接地部,344—镂空孔,511—第三外接脚,521—第四外接脚,522—第二凸起部,541—接地脚。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恢复力强的音频插孔,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设置有用于外接2.5mm音频插头的第一音频组件和用于外接3.5mm音频插头的第二音频组件,所述外壳1内并排设置有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2,所述第一音频组件包括第一音频插孔2和第一接电机构3,所述第一音频插孔2与所述第一容腔11连通,所述第一接电机构3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11内,所述第二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腔12,所述第一接电机构3包括均由铍青铜制成的限位片31、第一接电片33、第二接电片32和复位片34,所述限位片31远离所述第一音频插孔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接电片33,所述第一接电片33连接有第一外接脚331,所述第二接电片32连接有第二外接脚321,所述第一外接脚331和所述第二外接脚321分别自所述第一容腔11的底部突伸出所述外壳1;所述限位片3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3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11内的两侧;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复位片34包括基部341、弹片部342和接地部343,所述基部341位于所述第一接电片33的上方,所述弹片部342设置于所述基部341并用于抵顶所述第一接电片33,所述接地部343设置于所述基部341并突伸出所述外壳1底部。该基部341优选为设置有镂空孔344,而弹片部342一端悬空,另一端连接于该镂空孔344的内侧壁。相较于在先申请的专利,本技术通过把限位片31和第一接电片33分开设置,即通过限位片31与第二接电片32配合实现了对于2.5mm音频插头的限位,使得该2.5mm音频插头能够与第一接电片33接触而实现电导通,由于为了保证第一接电片33与2.5mm音频插头接触,2.5mm音频插头的插入会迫使第一接电片33发生形变(具体为第一接电片33发生起翘),因此在2.5mm音频插头离开以后,本技术的复位片34的弹片部342会迫使第一接电片33进行复位,从而让第一接电片33不会保持形变的形状,保证了第一接电片33每次都能够与2.5mm音频插头可靠接触实现电导通;同时,本技术的复位片34还用于接地,具体为当2.5mm的音频插头经第一音频插孔2插入第一容腔11后与限位片31和第二接电片32抵触时,还会与复位片3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恢复力强的音频插孔,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用于外接2.5mm音频插头的第一音频组件和用于外接3.5mm音频插头的第二音频组件,所述外壳内并排设置有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一音频组件包括第一音频插孔和第一接电机构,所述第一音频插孔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第一接电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第二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电机构包括均由铍青铜制成的限位片、第一接电片、第二接电片和复位片,所述限位片远离所述第一音频插孔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接电片,所述第一接电片连接有第一外接脚,所述第二接电片连接有第二外接脚,所述第一外接脚和所述第二外接脚分别自所述第一容腔的底部突伸出所述外壳;所述限位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的两侧;/n所述复位片包括基部、弹片部和接地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第一接电片的上方,所述弹片部设置于所述基部并用于抵顶所述第一接电片,所述接地部设置于所述基部并突伸出所述外壳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恢复力强的音频插孔,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用于外接2.5mm音频插头的第一音频组件和用于外接3.5mm音频插头的第二音频组件,所述外壳内并排设置有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一音频组件包括第一音频插孔和第一接电机构,所述第一音频插孔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第一接电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第二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电机构包括均由铍青铜制成的限位片、第一接电片、第二接电片和复位片,所述限位片远离所述第一音频插孔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接电片,所述第一接电片连接有第一外接脚,所述第二接电片连接有第二外接脚,所述第一外接脚和所述第二外接脚分别自所述第一容腔的底部突伸出所述外壳;所述限位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内的两侧;
所述复位片包括基部、弹片部和接地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第一接电片的上方,所述弹片部设置于所述基部并用于抵顶所述第一接电片,所述接地部设置于所述基部并突伸出所述外壳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恢复力强的音频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片的中部向正对所述第二接电片的方向弯折形成用于与外界的2.5mm音频插头抵触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背端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恢复力强的音频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电片包括横片以及由所述横片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志良,林正生,彭先炎,田维金,喻钊,李昌平,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长泰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