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位电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0604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两位电位器,包括轴芯、轴套以及输出机构,轴套连接于输出机构,轴芯活动装配于轴套内,轴芯与输出机构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板和定位件,定位板的中心处设置有插孔,以所述插孔为原点,定位板的端面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槽,定位槽的内侧壁为圆弧状;定位件设置有定位块,定位块的外表面为圆弧状,定位块装配于其中一定位槽内;定位件固定装配于轴芯,轴芯穿过所述插孔后连接于输出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把定位块的外表面和定位槽的内侧壁均设置为圆弧状,从而通过圆弧与圆弧的接触来减少定位块与定位槽之间的摩擦力,保证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定位功能的寿命。

A two position potentiom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位电位器
本技术涉及控制器件
,尤其是指一种两位电位器。
技术介绍
电位器是具有三个引出端、阻值可按某种变化规律调节的电阻元件。电位器通常由电阻体和可移动的电刷组成。当电刷沿电阻体移动时,在输出端即获得与位移量成一定关系的电阻值或电压。而为了配合特定的设备进行控制,目前有的电位器会设置有定位块,即使得电位器的轴芯转动至一定的角度以后,定位块就会起到挡止作用而防止电位器继续转动,这种定位块的结构一般应用在控制只有两种工作状态的设备中。然而,目前市面上的这类两位电位器,具有以下不足:定位块的形状是是方块状的,这就会导致当转动轴芯时,定位块与定位槽之间的磨损增加,使用时间久了以后会导致定位块磨损严重而体积变小甚至损坏,从而导致会影响到定位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两位电位器,能够减少定位块与定位槽之间的磨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两位电位器,包括轴芯、轴套以及输出机构,所述轴套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所述轴芯活动装配于所述轴套内并用于控制所述输出机构输出信号,所述轴芯与所述输出机构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板和定位件,所述定位板的中心处设置有插孔,以所述插孔为原点,所述定位板的端面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槽,定位槽的内侧壁为圆弧状;所述定位件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外表面为圆弧状,所述定位块装配于其中一定位槽内;所述定位件固定装配于所述轴芯,所述轴芯穿过所述插孔后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件包括弹片和抵触件,所述定位块设置于所述抵触件的一端面,所述弹片连接于所述抵触件的另一端面,所述弹片和所述抵触件均固定装配于所述轴芯。更进一步的,所述弹片设置有联动块,所述抵触件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联动块的联动槽。进一步的,所述轴芯还装配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轴套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块抵触的第二限位块。进一步的,还包括卡环,所述轴芯的侧壁设置有外卡槽,所述轴套的内侧壁设置有内卡槽,所述卡环卡设于所述外卡槽和所述内卡槽。进一步的,所述轴芯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部、中间部和连接部,所述控制部的直径、所述中间部的直径和所述连接部的直径依次减小,所述控制部位于所述轴套外,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轴套内,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所述控制部和所述轴套的顶部之间还设置有弹性片。进一步的,所述输出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电刷和第二电刷,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轴套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电刷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电刷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一电刷和所述第二电刷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轴芯;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碳膜和第一引脚,所述第一碳膜连接于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一电刷与所述第一碳膜抵触;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碳膜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二碳膜连接于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二电刷与所述第二碳膜抵触。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板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轴套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定位柱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后装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更进一步的,所述轴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铆钉连接。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刷包括第一刷体以及第一金属爪,所述第一刷体和所述第一金属爪基体模注塑成型;所述第二电刷包括第二刷体以及第二金属爪,所述第二刷体和所述第二金属爪基体模注塑成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把定位块的外表面设置为圆弧状,且把定位槽的内侧壁设置为与定位块相配合的圆弧状,从而通过圆弧与圆弧的接触来减少定位块与定位槽之间的摩擦力,保证了本技术的定位功能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抵触件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轴芯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输出机构的结构分解图。附图标记:1—轴芯,2—轴套,3—输出机构,4—定位机构,5—限位件,6—卡环,7—弹性片,8—铆钉,11—外卡槽,12—控制部,13—中间部,14—连接部,31—第一壳体,32—第二壳体,33—第一电刷,34—第二电刷,41—定位板,42—定位件,51—第一限位块,311—第一碳膜,312—第一引脚,313—定位柱,321—第二碳膜,322—第二引脚,331—第一刷体,332—第一金属爪,341—第二刷体,342—第二金属爪,411—插孔,412—定位槽,413—第一定位孔,421—定位块,422—弹片,423—抵触件,4231—联动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两位电位器,包括轴芯1、轴套2以及输出机构3,所述轴套2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3,所述轴芯1活动装配于所述轴套2内并用于控制所述输出机构3输出信号,所述轴芯1与所述输出机构3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4,所述定位机构4包括定位板41和定位件42,所述定位板41的中心处设置有插孔411,以所述插孔411为原点,所述定位板41的端面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槽412,定位槽412的内侧壁为圆弧状;所述定位件42设置有定位块421,所述定位块421的外表面为圆弧状,所述定位块421装配于其中一定位槽412内;所述定位件42固定装配于所述轴芯1,所述轴芯1穿过所述插孔411后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3。本技术通过定位块421装设于定位槽412内来实现定位,且通过设置有两个定位槽412分别来代表本技术所输出的两种状态;而通过把定位块421的外表面设置为圆弧状,且把定位槽412的内侧壁设置为与定位块421相配合的圆弧状,从而通过圆弧与圆弧的接触来减少定位块421与定位槽412之间的摩擦力,保证了本技术的定位功能的寿命。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42包括弹片422和抵触件423,所述定位块421设置于所述抵触件423的一端面,所述弹片422连接于所述抵触件423的另一端面,所述弹片422和所述抵触件423均固定装配于所述轴芯1。即在定位状态下(定位块421装配于其中一个定位槽412内时),抵触件423是与定位板41抵触的,而当需要切换本技术的输出信号时,转动轴芯1而会带动定位块421脱离定位槽412而使得定位块421与定位板41抵触,迫使抵触件423不再与定位板41抵触,同时抵触件423因后退而使得弹片422发生形变;而当定位块421进入另一定位槽412内时,弹片422恢复形变而前推抵触件423来使得抵触件423恢复与定位板41抵触,从而把定位块421推入该另一定位槽412内,实现了定位的功能。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弹片422设置有联动块(图中未标注),所述抵触件423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联动块的联动槽42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两位电位器,包括轴芯、轴套以及输出机构,所述轴套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所述轴芯活动装配于所述轴套内并用于控制所述输出机构输出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芯与所述输出机构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板和定位件,所述定位板的中心处设置有插孔,以所述插孔为原点,所述定位板的端面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槽,定位槽的内侧壁为圆弧状;所述定位件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外表面为圆弧状,所述定位块装配于其中一定位槽内;所述定位件固定装配于所述轴芯,所述轴芯穿过所述插孔后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位电位器,包括轴芯、轴套以及输出机构,所述轴套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所述轴芯活动装配于所述轴套内并用于控制所述输出机构输出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芯与所述输出机构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板和定位件,所述定位板的中心处设置有插孔,以所述插孔为原点,所述定位板的端面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槽,定位槽的内侧壁为圆弧状;所述定位件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外表面为圆弧状,所述定位块装配于其中一定位槽内;所述定位件固定装配于所述轴芯,所述轴芯穿过所述插孔后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位电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弹片和抵触件,所述定位块设置于所述抵触件的一端面,所述弹片连接于所述抵触件的另一端面,所述弹片和所述抵触件均固定装配于所述轴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位电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设置有联动块,所述抵触件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联动块的联动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位电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芯还装配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轴套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块抵触的第二限位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位电位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环,所述轴芯的侧壁设置有外卡槽,所述轴套的内侧壁设置有内卡槽,所述卡环卡设于所述外卡槽和所述内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位电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芯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志良林正生彭先炎田维金李昌平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长泰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