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0320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蓄水器(3)进行烟气滤水操作,通过烟气与水的充分接触,实现烟气的清洗,进而再通过止烟阀(9)进行外排,并且针对烟气排放装置的隐藏性安装,对蓄水器(3)的工作,设计一套智能检测控制的供水、排水系统,在实现蓄水器(3)的正常工作下,保证了整个设计排烟装置在实际滤水、外排操作的工作稳定性。

An intelligent electric control pipe type smoke exhaus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属于烟气排放

技术介绍
烟气是生产、说活中不可避免的排放物,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烟气的排放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排放,管道规划是现有烟气排放的常用方式,合理的管道布局将烟气集中进行处理,尽可能避免烟气在环境中的任意排放,与管道规划相一并使用的方式,是结合止烟阀的应用,避免烟气在管道中的回流或外部烟气的进入,并且至目前为止,现有的烟气处理仅仅局限于上述方式,对烟气的处理还是不是很好,而伴随现有智能化生活的发展,若能在烟气排放、处理上引入智能化的应用,将会最大限度改善烟气排放、处理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结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实现烟气过滤、处理效果的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包括烟道、管盖、蓄水器、供水管、止烟阀、排水管、数根排烟管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水浸传感器、第一电磁阀、无线通信模块、第二电磁阀;其中,烟道两端敞开、相互贯通,且任意弯曲;管盖上盖设口的内径与烟道端口外径相适应,管盖上的盖设口活动对接于烟道其中一端上;蓄水器为顶部敞开的蓄水容器,蓄水器以其顶部敞开口竖直向上进行应用,管盖上背向其盖设口的一面与蓄水器的外侧面相固定连接;管盖表面设置数个分别贯穿其两侧的通孔,该通孔的数量与排烟管的数量相等,且该各通孔的内径与排烟管的外径相适应,蓄水器侧面顶边一周设置数个分别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数量与排烟管的数量相等,且该各通孔的内径与排烟管的外径相适应,管盖表面上各个通孔、各根排烟管、蓄水器侧面上各个通孔三者彼此一一对应,各根排烟管上的其中一端分别由管盖外侧、固定穿入管盖上对应通孔,各根排烟管上的另一端分别由蓄水器外部、穿入蓄水器上对应通孔,并位于蓄水器内底部,且蓄水器上各通孔内周与对应排烟管上对应管壁位置之间固定对接;蓄水器顶部敞开口的口径与止烟阀的口径相适应,蓄水器顶部敞开口活动对接止烟阀;控制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固定设置于蓄水器的外侧面,水浸传感器固定设置于蓄水器顶部敞开口的内侧,蓄水器侧面顶部设置贯穿内外空间的供水孔,供水孔的内径与供水管的外径相适应,供水管的其中一端由蓄水器外部、固定穿入蓄水器侧面上的供水孔,供水管的另一端通过水管接头活动对接供水管网,第一电磁阀设置于供水管上,用于控制供水管的通断;蓄水器底部设置贯穿内外空间的排水孔,排水孔的口径与排水管的口径相适应,排水管的其中一端由蓄水器外部、固定对接蓄水器底部的排水孔,排水管的另一端对接废水管网,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排水管上,用于控制排水管的通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轨道条和管壁板,轨道条以螺旋状固定设置于所述烟道的内壁上,且该螺旋状结构相邻边之间间距相等,轨道条的端面为T形结构,轨道条T形结构纵向边端部所在边与烟道的内壁固定连接,轨道条螺旋状结构布局、相邻T形结构纵向边之间间距与管壁板的宽度相适应,管壁板沿轨道条在烟道内壁上的螺旋状布局,活动旋转插入轨道条螺旋状结构布局、相邻T形结构纵向边之间,实现对烟道内壁的覆盖。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本技术所述一种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设计的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蓄水器进行烟气滤水操作,通过烟气与水的充分接触,实现烟气的清洗,进而再通过止烟阀进行外排,并且针对烟气排放装置的隐藏性安装,对蓄水器的工作,设计一套智能检测控制的供水、排水系统,在实现蓄水器的正常工作下,保证了整个设计排烟装置在实际滤水、外排操作的工作稳定性;(2)本技术设计的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中,针对烟道,设计活动安装的管壁板结构,通过螺旋布局烟道内壁设置的轨道条设计,以相邻轨道条之间间隙构成管道板的安装滑槽,由此通过管道板随轨道条的螺旋状布局,实现在烟道内壁的布局,如此可以实现管道板灵活更换,不仅保护了烟道,而且通过管道板更换,实现了对烟道内的清洁;(3)本技术设计的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中,针对控制模块,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应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设计的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设计的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中管壁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烟道,2.管盖,3.蓄水器,4.供水管,5.排烟管,6.控制模块,7.水浸传感器,8.第一电磁阀,9.止烟阀,10.无线通信模块,11.排水管,12.第二电磁阀,13.轨道条,14.管壁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实际应用当中,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烟道1、管盖2、蓄水器3、供水管4、止烟阀9、排水管11、轨道条13、管壁板14、数根排烟管5和ARM处理器,以及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的水浸传感器7、第一电磁阀8、无线通信模块10、第二电磁阀12。其中,烟道1两端敞开、相互贯通,且任意弯曲;管盖2上盖设口的内径与烟道1端口外径相适应,管盖2上的盖设口活动对接于烟道1其中一端上;蓄水器3为顶部敞开的蓄水容器,蓄水器3以其顶部敞开口竖直向上进行应用,管盖2上背向其盖设口的一面与蓄水器3的外侧面相固定连接;管盖2表面设置数个分别贯穿其两侧的通孔,该通孔的数量与排烟管5的数量相等,且该各通孔的内径与排烟管5的外径相适应,蓄水器3侧面顶边一周设置数个分别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数量与排烟管5的数量相等,且该各通孔的内径与排烟管5的外径相适应,管盖2表面上各个通孔、各根排烟管5、蓄水器3侧面上各个通孔三者彼此一一对应,各根排烟管5上的其中一端分别由管盖2外侧、固定穿入管盖2上对应通孔,各根排烟管5上的另一端分别由蓄水器3外部、穿入蓄水器3上对应通孔,并位于蓄水器3内底部,且蓄水器3上各通孔内周与对应排烟管5上对应管壁位置之间固定对接;蓄水器3顶部敞开口的口径与止烟阀9的口径相适应,蓄水器3顶部敞开口活动对接止烟阀。ARM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10固定设置于蓄水器3的外侧面,水浸传感器7固定设置于蓄水器3顶部敞开口的内侧,蓄水器3侧面顶部设置贯穿内外空间的供水孔,供水孔的内径与供水管4的外径相适应,供水管4的其中一端由蓄水器3外部、固定穿入蓄水器3侧面上的供水孔,供水管4的另一端通过水管接头活动对接供水管网,第一电磁阀8设置于供水管4上,用于控制供水管4的通断;蓄水器3底部设置贯穿内外空间的排水孔,排水孔的口径与排水管11的口径相适应,排水管11的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烟道(1)、管盖(2)、蓄水器(3)、供水管(4)、止烟阀(9)、排水管(11)、数根排烟管(5)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水浸传感器(7)、第一电磁阀(8)、无线通信模块(10)、第二电磁阀(12);/n其中,烟道(1)两端敞开、相互贯通,且任意弯曲;管盖(2)上盖设口的内径与烟道(1)端口外径相适应,管盖(2)上的盖设口活动对接于烟道(1)其中一端上;蓄水器(3)为顶部敞开的蓄水容器,蓄水器(3)以其顶部敞开口竖直向上进行应用,管盖(2)上背向其盖设口的一面与蓄水器(3)的外侧面相固定连接;管盖(2)表面设置数个分别贯穿其两侧的通孔,该通孔的数量与排烟管(5)的数量相等,且该各通孔的内径与排烟管(5)的外径相适应,蓄水器(3)侧面顶边一周设置数个分别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数量与排烟管(5)的数量相等,且该各通孔的内径与排烟管(5)的外径相适应,管盖(2)表面上各个通孔、各根排烟管(5)、蓄水器(3)侧面上各个通孔三者彼此一一对应,各根排烟管(5)上的其中一端分别由管盖(2)外侧、固定穿入管盖(2)上对应通孔,各根排烟管(5)上的另一端分别由蓄水器(3)外部、穿入蓄水器(3)上对应通孔,并位于蓄水器(3)内底部,且蓄水器(3)上各通孔内周与对应排烟管(5)上对应管壁位置之间固定对接;蓄水器(3)顶部敞开口的口径与止烟阀(9)的口径相适应,蓄水器(3)顶部敞开口活动对接止烟阀;/n控制模块(6)和无线通信模块(10)固定设置于蓄水器(3)的外侧面,水浸传感器(7)固定设置于蓄水器(3)顶部敞开口的内侧,蓄水器(3)侧面顶部设置贯穿内外空间的供水孔,供水孔的内径与供水管(4)的外径相适应,供水管(4)的其中一端由蓄水器(3)外部、固定穿入蓄水器(3)侧面上的供水孔,供水管(4)的另一端通过水管接头活动对接供水管网,第一电磁阀(8)设置于供水管(4)上,用于控制供水管(4)的通断;蓄水器(3)底部设置贯穿内外空间的排水孔,排水孔的口径与排水管(11)的口径相适应,排水管(11)的其中一端由蓄水器(3)外部、固定对接蓄水器(3)底部的排水孔,排水管(11)的另一端对接废水管网,第二电磁阀(12)设置于排水管(11)上,用于控制排水管(11)的通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控式管道式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烟道(1)、管盖(2)、蓄水器(3)、供水管(4)、止烟阀(9)、排水管(11)、数根排烟管(5)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水浸传感器(7)、第一电磁阀(8)、无线通信模块(10)、第二电磁阀(12);
其中,烟道(1)两端敞开、相互贯通,且任意弯曲;管盖(2)上盖设口的内径与烟道(1)端口外径相适应,管盖(2)上的盖设口活动对接于烟道(1)其中一端上;蓄水器(3)为顶部敞开的蓄水容器,蓄水器(3)以其顶部敞开口竖直向上进行应用,管盖(2)上背向其盖设口的一面与蓄水器(3)的外侧面相固定连接;管盖(2)表面设置数个分别贯穿其两侧的通孔,该通孔的数量与排烟管(5)的数量相等,且该各通孔的内径与排烟管(5)的外径相适应,蓄水器(3)侧面顶边一周设置数个分别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数量与排烟管(5)的数量相等,且该各通孔的内径与排烟管(5)的外径相适应,管盖(2)表面上各个通孔、各根排烟管(5)、蓄水器(3)侧面上各个通孔三者彼此一一对应,各根排烟管(5)上的其中一端分别由管盖(2)外侧、固定穿入管盖(2)上对应通孔,各根排烟管(5)上的另一端分别由蓄水器(3)外部、穿入蓄水器(3)上对应通孔,并位于蓄水器(3)内底部,且蓄水器(3)上各通孔内周与对应排烟管(5)上对应管壁位置之间固定对接;蓄水器(3)顶部敞开口的口径与止烟阀(9)的口径相适应,蓄水器(3)顶部敞开口活动对接止烟阀;
控制模块(6)和无线通信模块(10)固定设置于蓄水器(3)的外侧面,水浸传感器(7)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纯于娟王鹏李扬常青青刘明海王龙龙孙凯旋龚恒桐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